曹俊波
進入21世紀以來,技工短缺成為制約經濟快速發展的人才瓶頸,政府因此下決心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然而,伴隨量的增長而來的是生源質量的不斷下滑。經過中考的篩選,分流到技工院校的學生在文化基礎和抽象思維能力上相對薄弱。
在仍未完全擺脫學科體系課程教學模式的技工院校,其教學體系與學生特質難以契合,于是出現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兩難窘境。具體表現在技工院校學生流失率高,而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雖高,但短期內離崗率也較高。其原因是技校傳統教學模式與新生代技校生接受模式之間的矛盾還沒有完全解決。
那么,如何破解這個教與學的矛盾并達成技工教育的目標,就成為技工教育界的時代命題。可喜的是,理論和實踐開始證明,技工教育是在職業領域和學習領域之間跨界的教育,而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的技工院校一體化課程則是在二者之間跨界的橋梁,是破解這個命題的鑰匙。
一、技工教育是跨界的教育
技工教育具有鮮明的職業性,普通教育主要學習理論知識,幾乎完全可以在學校課堂內完成,技工教育則與其不同,它不但要學習必要的書本知識,還需要在真實或模擬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訓練操作技能,最后經過在真實職業崗位上實習合格后,才能達到學習目標。
普通教育著重于學科體系知識的系統學習,培養抽象邏輯思維和語言能力,其教學與評價幾乎都發生在校園內。而技工教育著重于工作體系知識的學習和訓練,注重職業能力的培養,其教學與評價不僅發生在校園內,還要擴展到職業活動的場所,跨越了職業與教育兩個領域。其教學內容來源于職業領域,按工作過程的順序編碼后,形成學習領域課程,學生從中習得職業能力后,就能勝任該職業的工作。技工教育就是把職業內容轉換為學習內容,讓學生經過教育訓練獲得職業勝任力后進入職業領域的過程。
因此,技工教育是一種開放系統,跨界是其重要特征,具備職業和教育的二重屬性,注重隱性知識能力的培養。技工教育的跨界二重性決定了技工院校不能關門辦學,必然需要校企跨界合作,工作學習融于一體才有生命力。而普通教育則相對封閉,它更注重學科知識的系統化傳授,強調記憶理解,評價方式多通過卷面考試來考查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有利于學生掌握較扎實的文化基礎。技工教育的跨界性決定了技工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組織形式、教學方法、評價方式、教師素質、教學場地等各個要素都具有跨界性。
二、從學科體系課程跨越到行動體系課程
1.關聯職業領域和教育領域的紐帶是課程
專業對應職業,技工教育的專業應是基于職業結構的專業,而普通教育的專業則是基于學科知識系統化結構的專業。由此,技工教育的專業設置應該是把社會職業活動的結構經過教學化的處理和轉化,映射到技工教育的專業結構當中。也就是說,技工教育的專業結構是社會職業活動結構經過教學化改造后形成的職業鏡像。
技工教育中的專業要成功跨越到對應的職業,在教學上就要實現從職業領域到教育領域的跨界轉化,就需要對課程、教師、教學場地等要素進行跨界改造,其核心是對課程的改造。因為專業是由一系列相關課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的,課程是構成專業的細胞。只有進行課程改革,才能實現專業到職業的跨越。這首先要求把職業領域作為課程開發的源泉,在對其進行教學化處理和轉化后,形成教育領域中的課程體系。課程及其課程體系就成為跨越職業和教育這兩個領域的橋梁。
2.行動體系課程是技工院校的必然選擇
課程是為了實現某種培養目標,根據適當的教學理念,恰當選擇并按照有利于實現目標的邏輯順序而組織起來的教學內容的集合,其實質就是實現培養目標的路徑。
正如跑步一樣,有短跑、中長跑、跨欄跑、馬拉松等,素質不同的運動員有不同的選擇。由于比賽的種類不同,各項目的訓練內容也不相同。而各項目的賽跑過程不同,訓練的順序也不相同。反映到教育上,就意味著對不同智力類型的學生和不同類型的教育要選擇不同的課程內容(即選擇賽道),以及課程內容的排序方式(即按跑的過程排序)。所以,課程設計的核心就是內容的選擇和排序。
普通教育的學科體系課程內容是學科的系統化知識,課程的序化方式是按照學科體系結構來排序的,此種課程結構實際上類似于存儲知識的倉庫,注重學科知識的完備性和體系化,是可編碼的符號體系,是顯性知識,需要用到較多的抽象思維,注重理解和記憶。從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科體系課程的結構與人自然的學習及建構知識、能力的過程是有沖突的,特別是對于抽象思維相對薄弱的技校生而言更是難以適應。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技校生的智力不行,而是智力類型有區別。他們長于形象思維,而形象思維是與情境和行動聯系在一起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以及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都十分強調情境和行動在學習和知識能力建構過程中起的重要作用。那么,把情境和行動作為課程的內容,將行動的順序作為課程序化的依據,就能與技校生的智能特點相契合。這種基于行動的排序結構,就是工作過程。
這種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就是行動體系課程,它的目標是為了應用知識,并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獲得隱性知識,即能力。也就是說,在一定情境下,通過行動建構做事的能力,即應用知識的能力。這符合技工院校以能力培育為本的目標。因此,把工作過程作為開發內容和排序依據的課程就成為技工教育的必然選擇。
三、一體化課程教改是提升技工教育價值的有效途徑
1.知識與工作情境從分離回歸于統一
既然稱之為一體化,必然是要把原來分離的元素融為一體,由分離而融于一體的過程和結果可稱為一體化。那么以前是什么分離了?現在又是把什么融合于一體呢?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前文所述技工教育碰到的教與學的矛盾,正是由于高度發達的學校教育把知識和技能從它們原本真實的應用情境中分離出來進行理論化傳授而導致的。這造成了知與行的分離,這些知識很多都變成了惰性知識,即沉睡于大腦中,不會靈活運用的死知識。
從知識論的角度看,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即可以編碼的知識)和隱性知識(即默會的、難以編碼的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離開實際應用情境獲取的知識經常是外顯知識,難以遷移到實際應用中。而在實境中研習知識,能夠建立知識與實境之間的聯系。強烈的實境性使知識的附著點多而牢固,易于遷移。
知識與情境本是一體的,就像樹和土壤的關系一樣,當學生在工作情境中熟練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這些技能就會像樹木一樣牢牢扎根于土壤之中。當再學習相近的知識或出現相近的工作情境時,便會在此根系的基礎上生長出新的知識和技能,于是這棵知識技能之樹就會長得越來越茂盛,這就是知識能力的遷移和生長過程。所以,用于解決問題的技能的學習離不開工作情境的支撐。
人類的學習原本就是在情境中進行的,知行合一是其重要特征。源遠流長的學徒制就是高度情境化的學習模式,盡管因工業革命引起的生產方式變革使學校教育興盛而學徒制衰落,但學徒制的優點仍對當今學校體制下的教學有很大的啟示。學徒制的學習高度情境化,教學做合為一體,工作壓力和學習動力互相轉化,學習與職業活動密切相關,實用性強。學徒的生涯發展目標明確,容易養成良好的工作素質。學徒制對培養技能、獲得實際操作能力有很好的效果。但學徒制的小規模、低效率也是它逐漸被冷落的重要緣由。
那么,在學校教育環境下實現知識技能的學習與工作情境融合一體,就成為一種有價值的選擇。這樣既能實現規模化、高效率地培養人才,又能使學生在工作情境中將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習得工作技能,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破解技工院校教與學的矛盾難題。我國職教專家在學習借鑒德國等發達國家職教模式和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提出的工作過程導向的一體化課程教學新范式就是理想的解決方案。
2.一體化課程是培養技能人才的科學解決方案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技工教育的跨界性和技校生形象思維的智能傾向決定了技工教育不能單純沿襲以記憶存儲知識為特點的學科體系課程,技工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善于應用知識的人才。在不同情況下,靈活應用和遷移知識的能力來自于情境學習,其課程結構必然是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體系課程,把工作內容變成學習內容,工作過程決定學習過程。一體化課程的開發符合以上原理。
首先,進行職業與工作調研分析。調研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狀況,調研人才需求狀況和崗位職責內容,分析技能人才所需的綜合職業能力,定位人才培養的層次和方向,形成調研報告,并通過咨詢該職業的各方專家提煉典型工作任務,確立一體化課程的架構。
其次,進行學習領域的轉換。需要制訂課程標準,并進行學習任務設計,把職業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經教學化處理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也就是從職業到教育的跨界。
再次,進行課程資源建設,包括對教師、教材、教室等有新的要求。師資隊伍應是理實兼備并具有能開發課程的一體化教師。教材是基于典型工作任務的一體化學材。教學場所是具有真實工作環境,能同時進行理實教學的一體化教室。
綜上所述,技工教育具有職業和教育雙重屬性,既不能脫離職業去進行教育,也不能脫離教育只關注職業,它們互相影響,最終可以通過一體化課程這個紐帶把它們聯結起來。
職業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它的研究領域很寬,不僅要研究教育、學習和學校,而且要研究職業、工作和企業,范圍遠超過普通教育。包括技工教育在內的職業教育不比普通教育差,而且有著光明的前景,必將為我國的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能人才的保障。
一體化課程已成為技工院校標準的課程范式,實現了工作學習一體,把職業和教育在教育意義上融于一體,是實現知行合一的橋梁,符合技能人才的培養規律。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彌合了技工院校教與學的鴻溝,實現了技工教育的價值,描繪了世俗偏見中的普通孩子技能成才的路線圖,開辟了技工教育科學發展的康莊大道。
(作者單位:江西工業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