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她對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價值,而人類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和社會關系的復雜化使海洋的人文社會屬性不斷增強,海洋不斷地成為文化、歷史和法律等學科的重要客體。在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中,對海洋的開發(fā)和利用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大國的興衰,而海權的強化對于一個國家的崛起有著重要意義。正是由于海洋對于人類生存和國家發(fā)展具有如此重要的價值,世界各國對海洋資源進行了日益頻繁的開發(fā)。在這種競相爭奪海洋資源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引發(fā)了國家之間的海洋爭端。
近年來,菲律賓、越南以及馬來西亞等國紛紛通過國內立法、占領島礁、開發(fā)油氣資源等方式侵犯中國的海洋權益。同時,域外大國也積極參與其中,美國重返亞太的戰(zhàn)略即為了實現(xiàn)其遏制中國的目標。為了實現(xiàn)這一戰(zhàn)略,美國積極利用周邊國家與中國的矛盾,鼓勵它們與中國對抗,并積極宣揚“中國威脅論”,而菲律賓等國家在美國的支持下更加堅定了與中國對抗的立場。日本也積極參與南海事務,企圖增強自身在南海的存在感,以此來擴大本國在南海地區(qū)的影響力,進而遏制中國。
從目前南海局勢來看,域外勢力為了各自的利益積極干涉南海爭端,而當事各方仍未建立有效的國際合作機制,更多的是采取單邊行為來處理南海爭端,這是導致南海爭端的重要原因。基于此,中國率先提出“雙軌思路”來積極處理南海問題。“雙軌思路”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中國堅持領土、海洋爭端由直接當事各方談判協(xié)商來解決,而不贊成其他國家特別是域外國家介入領土及海洋爭端,或由第三方機構進行裁判;另一方面,中國與其他爭端當事方同為南海周邊國家,對于維護南海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有著共同的國際義務與責任。“雙軌思路”雖然是一個新概念,卻有著豐富的國際法依據(jù)。這一思路將國際合作原則與和平解決爭端原則有效結合起來,并同步推進,以此來處理南海問題,這是中國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最新實踐和制度創(chuàng)新,也是中國增強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表現(xiàn)。
和平解決南海爭端,實現(xiàn)和平崛起的目標,就要在發(fā)展經濟實力的同時發(fā)揮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作用。首先,必須擴大在海洋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增強在國際社會的海洋議題設置能力和對國際組織或國際機制的控制能力,有效地推動海洋法律制度的重構。其次,海洋軟實力的增強依賴于海洋文化、海洋教育和海洋法研究的發(fā)展。與此同時,還要培養(yǎng)公民的海洋意識,在民眾參與和社會支持上促進海洋維權能力的提升。最后,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當制定適應國際爭端解決司法化的長期戰(zhàn)略,培育能夠處理國際爭端法律問題、應對復雜國際局勢的國際法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反對冷戰(zhàn)思維和零和博弈。中國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維護國際公平正義,反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以強凌弱。中國不覬覦他國權益,不嫉妒他國發(fā)展,但決不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
中國自古以來就提倡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統(tǒng)一的“天人合一”思想,其根本宗旨與當前所堅持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并行不悖。在人類與海洋的關系問題上,“天人合一”思想強調的既不是人對海洋的征服,也不是海洋對人的主宰,而是提倡人和海洋是一個和諧的整體。這種海洋法觀念的內涵,不僅反映了歷時性的代際正義理念,也凸顯了共時性的分配正義價值。海洋是人類共同繼承的財產,人類共同體是海洋的共同所有人,海洋的開發(fā)和利用要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目的,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本期“南海局勢戰(zhàn)略分析”策劃,專家學人從歷史、人文、法律、外交等各個層面有理有據(jù)地分析了南海的歸屬和當前局勢,并從“天人合一”的高度倡導一種全新的海權觀念,敬請讀者垂注。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