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葉++王勝利
【摘要】在當今時代,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及重要推動力量。在政治實踐中,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有其積極性和消極性,需要國家、社會和公民從各自角度做出努力,才能保證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有序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公民網絡政治參與 雙重性 取向引導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08
自16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從人治社會過渡到民主政治社會,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20世紀后期,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全新的公民政治參與途徑產生,即通過網絡表達觀點,實現對政治活動的參與,這在某種意義上推動了民主政治的發展;但另一方面,網絡政治參與比較難以控制,也考驗著國家和政府在這一問題上的智慧。本文主要就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雙重性進行分析,并就取向引導問題提出對策。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基本情況
在傳統社會,人們只有成為官僚體制中的一員,才有機會參與政治活動。近代以來,公民參與政治的方式越來越多,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和基層民主制度等。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政治參與這種全新形式產生。公民是網絡政治參與的主體,包括普通老百姓、公民團體和其他社會組織等。①在參與方式上,主要通過互聯網來實現;在參與內容上,與國家的政治活動密切相關。
1994年,中國正式接入互聯網,為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了基本技術條件。1997年是中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萌芽之年。這一年,《人民日報》正式開通人民網,開始利用網絡力量進行輿論引導與宣傳。1999年,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被“誤”炸,人民網迅即開通了“強國論壇”。許多網民利用這一平臺表達了對北約踐踏中國主權的抗議。2003年,廣大網民對于孫志剛事件的持續關注和討論,直接導致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廢止。這是中國歷史上公民首次通過網絡政治參與改變國家政策的標志性事件,自此以后,網絡政治參與成為中國公民參與政治活動的重要途徑。2010年是“微博元年”,各級政府相繼開通政務微博,與公民進行政治互動,引爆了網絡政治參與的熱潮。②
目前,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方式非常之多。一是論壇,公民在論壇里發表意見、進行討論;二是社交網絡,如QQ、微信,它們傳播信息、吸引公民參與;三是博客,公民在博客上撰寫文章,點擊量較大的博客甚至可以引領社會風潮;四是微博,與博客相比,微博信息傳播速度更加快捷,影響也更大,因而成為當下中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主流方式。網絡政治參與具有明顯的廣泛性、平等性和便利性,而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其在結果上帶來的雙重性。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雙重性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也不例外。作為一種新興的政治參與方式,其積極意義顯而易見。首先,有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建立。公民通過網絡表達觀點,政府在獲取有效信息后進行決策,可以充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近些年來,各地在建設重大項目工程時,一般都會通過網絡征集意見。廈門PX項目、南通王子污水處理廠事件都是在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后才做出了最有利于人民的決策。有了網絡以后,公民監督國家公職人員也有了更好的路徑。如2012年,陜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在面對交通事故時的“神秘一笑”讓廣大網民極為憤慨,最終導致紀檢部門介入,發現了其腐敗線索。③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網絡監督,有助于促進國家公職人員遵紀守法。網絡政治參與還可以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實現陽光政務。2010年以來,普遍出現的各地政務微博就是各級政府適應網絡政治參與的重要嘗試。
第二,有利于公民政治素養的提高。公民通過網絡表達的意見極有可能會被政府運用在決策中,這無疑會提高公民對政府的認同感,有助于推動公民廣泛參與政治活動,為國家決策貢獻自身力量。網絡政治參與還可以提高公民的平等意識。由于網絡的隱秘性,公民無需顧忌個人身份與政府之間的巨大落差,在發表意見時,會更加大膽與自信。此外,廣泛的網絡政治參與可以提高公民的參政能力和正義感。公民通過網絡受到政治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政治參與能力。對一些重大社會事件的討論也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正義感,提高對社會的正確認識和理解,而這對于公民的政治素養發展非常有利。
第三,有利于推進民主政治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是從根本上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而網絡政治參與的出現恰恰為我國民主政治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如2003年的孫志剛事件,直接導致某些不夠人性化的法規被廢除;2014年,公民在網絡上的廣泛關注使得呼格吉勒圖案進入重審程序;2016年,雷洋案在網絡上引起了深入的討論,最終北京檢察院啟動了對有關人員的調查工作。雖然這些都是個例,但進步是一點一滴的,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國法治化水平不斷向前推進。
然而,網絡政治參與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公民無法有效獲得全面的信息。在網絡時代,信息爆炸讓公民難以辨別各種信息的真偽。公民在網絡上獲取信息的渠道是有差距的,有些公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可靠有效的信息,而大多數公民卻只能在信息海洋中漫無目的地尋找,甚至受到錯誤信息的誤導。公民信息接收渠道存在斷裂,極大地制約了公民進行網絡政治參與的有效性。
第二,關于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法制不甚健全。由于網絡的特殊性和公民獲取信息的不同能力,加上國家這方面的法規還不甚健全,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后果,比如美國的斯諾登安全事件。網絡進入中國的時間較短,各方面還未做好充分準備,這對中國來說是一次巨大的挑戰。
第三,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可能會導致社會不穩定。網絡有其特殊性,沒有實名制,也沒有相應的懲罰管理機制,某些人在網絡上信口開河、任意發揮,就會造成謠言的出現,破壞正常的社會秩序。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取向引導對策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是推進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需要國家和社會共同努力將其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一是要建立有效、權威的信息發布機制。在重要的政治事件中,國家和政府必須建立相應的權威發布平臺,將可能出現的謠言扼殺在萌芽狀態。作為公民,應提高判斷能力,不為謠言所左右;二是要建立健全的法制機制。給予破壞法律法規的行為相應的懲罰,提高其違法成本。網絡不是法外之地,任何網絡政治參與行為都要在法律框架內進行;三是要引導公民理性看待各種觀點。在網絡時代,出現了一批意見領袖,這些人的思想觀點對社會有重大影響。國家和政府應引導公民在網絡政治參與時保持理性,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聽信某些意見領袖的片面之詞。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是當今時代的重要現象,也是民主政治的重大發展,既有積極的一面,也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國家、社會和公民從各自角度做出努力,才能保證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有序健康地發展。
注釋
趙鈺:《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首都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年。
韓曉寧:《微博使用對網絡政治參與的影響研究》,《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11期。
東波等:《基于公民網絡政治參與雙重性的政府回應路徑》,《理論探討》,2010年第3期。
責 編/戴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