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旭++王洋
【摘要】對于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檢察院可以提起公益訴訟。但對于其他類別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消費糾紛是否可以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因此,本文的探討重點是檢察院對其他消費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可行性,以及如何提升檢察院對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權行為的工作力度,建立制度性措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檢察院 消費領域 民事公益訴訟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D915.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10
檢察院提起消費領域民事公益訴訟的現狀
食品藥品安全領域。2015年,全國人大決定授予檢察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權力,消費爭議以及消費者權益受損有了新的解決途徑,但授權只限于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官方網站公布的數據,從2015年開始試點到2016年5月這段時間,13個試點省份檢察機關已發現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233件,按照案件類型劃分,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889件,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領域155件,國有資產保護領域128件,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只有61件。另據報道,截至2016年4月中旬,山東、江蘇、廣東等地檢察機關已提起公益訴訟15件,而在這15件中,沒有一例食品藥品安全領域的公益訴訟。根據以上數據,可以認為,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公益訴訟案件數量較少,目前也沒有已判決的成功案例。
其他消費領域。除了食品藥品安全領域,其他消費領域同樣存在著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在汽車消費領域,很多汽車經營者將車輛合格證質押在銀行,獲取貸款。如果不解貸,汽車合格證就難以給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就不能給車上牌照。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全國范圍內,幾乎囊括所有汽車品牌,使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損;在城市公交領域,消費者若辦理公交卡,必須繳納保證金(大概20元左右),這筆費用具體用途不明,只有退卡時才能將錢退回,卡若丟失,費用也找不回來。磁卡本身成本不過1元左右,全國使用公交卡的人不在少數,繳納的保證金也必然不是小數目,但保證金的使用、歸還處在極不明確的狀態,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難以保障;等等。由此可見,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事件仍在不斷發生,無法提起公益訴訟的局面急需被改變。
檢察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依據梳理
對于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檢察院可以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因此,重點是解決其他消費領域存在的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以及提升現有檢察院對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權行為的工作力度,建立制度性措施,更好地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個關鍵路徑就是檢察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關于檢察院能否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法律規定,主要體現在《民事訴訟法》《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授權公益訴訟試點的決定》等法律法規中。2013年1月1日,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正式實施。其中,第五十五條規定,“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對于可以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該條規定寬泛地提出了“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而至于是哪些或哪個機關,包括哪些或哪個組織,法律并沒有明確指出,只能說,檢察院提起消費類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可能是包含其中的。
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授權最高人民檢察院在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資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從法律層面授予了部分地區檢察院在食品藥品安全領域提起公益訴訟的職權。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關于審理消費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其中第一條第二款規定,“法律規定或者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的機關和社會組織提起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適用本解釋。”結合全國人大常委會2015年的授權決定,可以看出,檢察院有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權力,但對于范圍,則沒有明確說明。
通過梳理以上法律、司法解釋,可以得出結論,檢察院可以提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公益訴訟,但對于其他類別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消費糾紛是否可以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則沒有明確規定。
檢察院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的路徑突破
根據上文,除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以外,檢察院能否提起對其他消費領域的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仍處于法律規定不明確的狀況中。之所以說不明確,是因為法律沒有做出檢察院可以提起這類訴訟的明確規定,但同時,也沒有明確規定檢察院不可以提起這類訴訟。之所以如此,乃是沿襲了檢察院具有法律監督權的思維定勢,從邏輯上難以成立法律監督權到公益訴權的推衍。
首先,依據《憲法》,檢察機關是法律監督機構,享有法律監督權,同時也是司法機構,行使檢察權。檢察權內含法律監督權和公訴權,而民事公益訴權是公訴權之一。依據法律規定,公訴權適用刑事范疇,是提起訴訟要求法院追究被告人刑責的權力,是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個人利益遭受損害時進行救濟的權力,這和民事公益訴訟的目的有異曲同工之妙,也是出于對國家、社會和個人利益的保護,因而,檢察機關行使民事公益訴權在邏輯上通暢。
其次,通觀我國法律對于起訴主體的規定,享有起訴權的機關或法律賦予其提起訴訟權力的,只有檢察院。自全國人大2015年授權之后,檢察院就可以對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提起訴訟,而現在應該更進一步,允許檢察院對所有消費領域內發生的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提起消費民事公益訴訟。退一步講,如果法律規定的機關不是檢察院,那么依據現有法律,也沒有其他機關擁有這樣的權力,所以,擴大檢察院的民事公益訴訟權是合乎法律規定精神的。
第三,其他消費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需要消費民事公益訴訟來解決。權利是法律賦予的,法律也應保證權利落實,消費者的權利不能被恣意踐踏,尤其在眾多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都遭受侵害而相應的解決措施缺乏的時候,法律不能“坐視不管”。如果任由權利被侵犯,法律的權威就會喪失貽盡;另一方面,我國正進入改革深水區,經濟增長速度趨緩,發展壓力增大,作為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之一的消費應被賦予更多意義。促進消費需要公正、開放的市場環境,需要穩定有序的消費秩序,然而,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卻在開歷史的倒車,嚴重影響了市場秩序,損害了消費信心。檢察院在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為。
第四,檢察院在起訴方面具有較大的專業優勢。作為法定行使檢察權的主體,可以依法取證,獲證能力強;也可以將刑事領域的經驗應用于民事領域,具備經驗豐富、人員齊整、硬件過關等專業優勢。
公益訴訟制度有其自身優勢,被告通常是一個或多個經營者,起訴的行為通常是固定的,一次起訴就基本能解決侵權行為造成的多個后果,既節省司法資源,也免去消費者訴訟之累,同時對整個行業的經營者都有震懾效果,而這些,是目前其他制度無法達到的。
參考文獻
趙俠,2011,《我國建立消費者公益訴訟的構想一從治理虛假電視購物談起》,《法學雜志》,第1期。
陶建國,2013,《消費者公益訴訟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韓波,2013,《公益訴訟制度的力量組合》,《當代法學》,第1期
責 編/戴雨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