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秋玥
摘 要:中國手風琴是中國音樂接受西方文化影響的領域之一。近百年來,手風琴在中國扎根并逐漸普及,對我國大眾音樂生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20世紀初,手風琴傳入中國。早期它作為一件伴奏樂器,主要用于口琴樂隊和聲樂伴奏中。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中國手風琴民族制造工業的建設與發展,手風琴在演奏,教學,理論研究與音樂創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現在手風琴演奏已進入一個專業的領域,作為一個手風琴演奏者,選擇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是充滿信心的,也是責無旁貸的。在研究的過程中,本人盡可能的收集現存資料,力求能夠真實、完
一、手風琴的誕生及在中國的發展
手風琴是一件“大眾化”樂器。它構造精密,體小輕便,便于攜帶,在各種場合下都可以演奏,不但能獨奏、重奏、還可以合奏,或為唱歌、舞蹈伴奏,應用范圍十分廣泛。它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多種音色,能夠模擬小提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和低音單簧管等各種不同音色的樂器。既能演奏優美抒情的旋律,也可奏出氣勢磅礴的和聲,一個人演奏,就可收到一個小型樂隊的效果。因此,它是人們所喜愛的文藝生活中的重要樂器之一。手風琴屬于“自由簧氣鳴樂器”。在發音原理上,它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國古老的民族樂器“笙”。笙的最大特點,就是使用了“自由簧”。自由簧的創造,是中國對世界樂器寶庫的一個很重要的貢獻。
中國的笙被介紹到歐洲,引起了歐洲一批簧樂器的興起,出現了各種口琴、手風琴和(簧)風琴等。關于這一事實,歐美一些最著名的詞典眾口一詞:“中國笙……于18世紀傳入俄國,是引起歐洲發明使用自由簧片樂器(包括手風琴、六角手風琴、(簧)風琴及口琴)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條目所述的各種樂器,看來有一個共同的先驅甚至是祖先,即中國的笙。”“自從中國笙的‘自由簧在18世紀后半葉被帶進俄國之后,這一原來不為人們知曉的簧片,就以超常的速度傳遍了歐洲。許多管風琴與自動樂器制造師紛起采用,到19世紀初就形成了以自由簧為原理的一大群全新樂器,其中生命力最強的是柏林人布什曼1821年發明的口琴和1822年發明的手風琴。”因此,毫不夸張的說,笙是手風琴的“老祖宗”,應是確定無疑的事實。現在,在德國和意大利的手風琴博物館,也都陳列著中國的笙。
二、風箱的運用技巧
風箱是手風琴的特有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手風琴屬于自由簧氣鳴樂器。它們發音原理是通過有規律地推拉風箱產生氣流,從而吹動簧片震動而發音。由此可見,風箱是手風琴音樂的動力之源。有人把風箱比做是手風琴的心臟,這一點也不過分。風箱不僅僅為手風琴提供了發音的動力,對于音樂作品情感的表達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風箱的運用如同吹奏樂器的氣息,弓弦樂器的運弓一樣,是一種重要的演奏技巧。因而,在手風琴創作中,作用家很注重運用風箱的各種技巧,來塑造各種音樂形象以及音樂氣氛的烘托。風箱的運用大致可以分為“平風箱”、“頓風箱”、“抖風箱”、“顫風箱”、“揉風箱”等,這幾種基本的風箱技巧分別為不同的音樂情緒和形象服務。在創作中,作曲家十分重視選擇和運用這幾種風箱技巧的運用。尤其是對“平風箱”和“抖風箱”兩種技巧的運用更為普遍。“平風箱”是運用最廣,最為普通,也是最為基礎的一種運用技巧。然而并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機械的操縱風箱,在演奏不同風格的作品時,需要不同的用力控制,呼吸和風箱長短。例如表現歌唱抒情性較強的作品需要非常平穩、舒展的控制風箱;表現活潑歡快的波爾卡等舞曲需要緊繃和內在的張力;演奏氣勢輝煌、莊嚴肅穆的作品需要將全身的力量凝聚在風箱上等等。演奏家只有控制好風箱,才能掌握好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有些作品對風箱提出了要求,而有的雖然沒有,但需要演奏家根據作品的需要認真的體會和創造。
“抖風箱”技巧是根據弦樂器的震弓奏法而發明的一種演奏技巧,它適合表現快速的同音反復,塑造特定的音樂情緒和音響效果。如表現奔馳的火車、呼嘯的風聲、顫抖的樹葉等藝術形象。最為普通的“抖風箱”是“兩抖”,即風箱“一開,一折”的方式。而目前國際上對于“抖風箱”技巧的研究和運用已經超出了這種方式。1988年美國手風琴專家 瓊·索馬斯 教授來華講學時,介紹了“三抖”風箱的技巧:即拉開風箱后,在折回的瞬間利用風箱運動的慣性,先后將琴體上下碰撞,產生出三連音的效果。俄羅斯手風琴大師 奧列格·夏洛夫 教授兩次來華講學時均作為專題講解,演示了“四抖”及“五抖”風箱的技巧。都是通過一組連貫的組合動作,一次抖出四或五個音。這種技巧有點類似于小提琴的“顫弓”。夏洛夫高超的技術和神奇的抖風箱技巧,給國內同行以極大的震撼。從70年代起,我國作曲家在創作種便開始使用“兩抖”風箱的技巧。例如,曾健在70年代根據同名歌曲改編創作的《我為祖國守大橋》中,就出色運用了“兩抖”風箱,形象的模仿了火車的聲音,表現了為祖國堅守崗位的戰士形象。楊智華在《打虎上山》中也運用了“兩抖”風箱的技巧,成功地塑造了“楊子榮”這一英雄形象。李朱明在作品《歸》的引子中,以強有力的不協合和弦結合風箱震音(即抖風箱)的奏法,表現出一種激動、迫切的心情。這里用的是“三抖”風箱技巧,可以產生“三連音”效果。
“揉風箱”是根據小提琴、二胡等樂器的揉弦原理而發明的一種演奏技巧,是在“平風箱”的基礎上,用左手的震動帶動風箱的震動。適合表現優柔、細膩、哀傷以及富有激情等的音樂。在《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的結束句,采用了揉風箱,形象地描繪了一幅無垠草原,紅日升空,琴聲悠揚地動人畫卷。
由此可見,有關風箱地運用技巧在手風琴創作中是非常重要地。演奏者應該對其進行更為深入地挖掘,體會作曲家在風箱地運用上的深刻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