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中國古代美學講“吟詠情性,以風其上”,強調的是藝術所追求和肯定的情感。正所謂一切真正的藝術都是帶著濃烈的情感,出自一人之心再進入千萬人之心。我認為創作應該尊重自己的視覺感受,通過用心的體悟和大量的實踐,從中尋找出具有視覺價值和精神價值的部分,來建構自己的畫面系統。通過系統梳理和個人感悟,我嘗試從靜物的構圖、造型和色彩三個方面著手去感受藝術家在創作中帶給我的啟發。
關鍵詞:水彩靜物;情感;精神家園
中圖分類號:J2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197-01
靜物作為一個經久不衰的繪畫題材,在藝術的不斷發展中逐漸呈現多樣化的面貌。優秀的靜物畫是一個高級生命體的象征,是畫家傾注和暗示情感的載體。中國古代詩詞中有一種修辭手法叫做“比興”,其意就是借物抒情。比如一張樂譜、一片黃葉、一只酒杯,這些具有可塑價值的靜物在畫面中傳達著畫者的情感,被畫家賦予一種新的生命,超越它自身的含義,從而決定了畫面語言。這種畫面語言是由畫家的審美意識決定的,是畫家通過自己獨特的邏輯思維形式,把個性及情感經歷交融轉化而形成。創作一幅優秀的水彩靜物畫并不容易,雖然說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但是一幅作品的最終價值是出自一人之心再進入千萬人之心。堅實的基本功和鍥而不舍的恒心是藝術創作必須具備的條件,其后則要用感情支配畫筆,充分運用水彩獨特的藝術語言和個人思維方式的結合創新,達到物象與情感的完美結合。時至今日,一些敏感的藝術家把這種慣常多見的語境感悟轉化到了繪畫藝術上面,從杜尚開始,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繪畫的純粹質感,任何能夠接觸的物件生活用品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實踐的原材料。
構圖是藝術家在創作時通過自己的主觀情感把所要表現的物象適當的組織起來,構成一個和諧完整的畫面。構圖是藝術作品的框架,直接影響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這必然是賦予了作者的主觀情感,不單滿足了觀者的審美,也在無形中潛以思想的影響,引起共鳴。畫面并不是只有單調乏味的素材構成,而是在素材基礎之上表現物象之間的關聯與融合。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發覺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客觀物象中寄予感情,賦予畫面情感的傳達,或是快樂,或是孤獨,或是失落,或是悲傷。對物象結構進行反復推敲,使觀者對畫面節奏產生思想上的碰撞與交流。
藝術家在感悟物象的同時,會從自己內心的情感和人生閱歷出發,在表達中產生與主觀情感密切相關的客觀物象。在創作過程中,靜物造型可以通過多種處理手法來提高畫面表現力,變形、夸張、想象等手法都是可以選擇的。作品中的物體形象及各物象間的關系對觀者的感觀產生強烈的作用。靜物創作中意向造型常有出現,所謂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藝術家在審美意愿上的追求和體現,是藝術家傾注個人情感、綜合審美認識并結合客觀物象形成的藝術形象。中國有句古話說“畫品如畫人”,而四君子“梅、蘭、竹、菊”也正可以用來詮釋造型的意象傳達。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觀念下,畫者在描繪“梅、蘭、竹、菊”的時候不會直接描繪客觀存在,而是借助物象抒發出內心的真實感受和“君子情懷”。
色彩作為水彩創作中的一種審美要素,直接展現的是作品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手段。它是一幅畫面表達情感的媒介,是畫家賦予作品的情感基調。我們所要認識和表現的色彩是脫離客觀真實,具有個人情感和生命的。人們總會對色彩有著自己的見解與歸納,就像白色代表純潔,黑色透露神秘。畫家在建立個人所感知的色彩系統時,也正是一種情感的視覺流露,將參照物的感性印象訴諸于視覺。
所謂真實的表現,絕不意味著原原本本、枝枝節節地再現、刻板被動的照抄,而應該把自己獨特的主觀感受表現出來,寄情于物,揮灑感情。每當看到莫蘭迪的瓶瓶罐罐仿佛感受到它們之間有著不可言傳的非常聯系,這種非常聯系又在訴說著簡樸與純粹的素質以及詩意的美,給人一種靜思默想的感受。奧基芙的代表作是畫一些充滿強烈的女權意識的花卉。她對自己的作品《花》的解釋是要表現“花之精神”,她常常會把一朵盛開的花畫的奇大,仿佛畫了一個“縮小的宇宙”。她說要畫自己所看到的這朵花對我的意義。這便是寄情于物最直接的寫照。帶著這個感受去創作我的靜物,我把它們放在都市背景下觀望,似乎成為現實生活的嘈雜對比,安靜整潔的排列給我深入心底的深思與憂慮。
在這個喧囂嘈雜的混亂格局,寄情于物是最直接的情感表達方式,我們游蕩于各種藝術觀念和形式之中,生存的困惑和信仰的缺失迫使我們不停地為嘩眾取寵地故意做作而變換花樣。可是不能感動自己的東西,難以想象又怎能打動別人呢?我把自己的生活與情感用水彩表現,技法拙略但感情真摯,所謂“尋佛則佛不在”,堅定自己的信念,洞察背后的真實,創作有獨特意義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