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摘 要:現代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對設計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有賴于藝術基礎教育的普及。本文將從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指導思想、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發展思路、設計基礎課程教育改革的措施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信息時代;創新型;設計基礎
中圖分類號:G25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5-0233-02
現代數字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現代設計人員全方位地進行創作提供了新的平臺。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存儲、傳媒流覽上以及視聽形式上都改變了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思維的方式。在新的科技生產力的影響下,設計教育無論在觀念與形式上也將發生巨大變化。調整教學模塊、理清教學思路,方興未艾的中國教育必將迅速蓬勃發展。而加強基礎教育,是為專業藝術教育提供人才保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提高高等藝術設計教育,有賴于藝術基礎教育的普及。
一、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指導思想
在教育內容上提出“以視覺思維為引導的形式語言分析與表現”作為主干方面,并圍繞其進行深化與細化。在基礎課程中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較好地解決基礎與專業之間的銜接與過渡,把基礎訓練有機地同專業設計聯系起來,提高學生全面的造型能力,是設計基礎教學的基本思路。
二、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發展思路
(一)設計基礎課程的定位
學院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須系統掌握專業設計與實踐的基本能力。熟悉設計的程序與方法;能熟練運用傳統及現代數字化設計工具進行設計實踐,并了解設計學科的前沿理論和行業發展的動態,在市場調查、策劃、設計等實踐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品味、視野開闊,熟悉商業行為規范與運作,學生畢業后能勝任各項設計工作。我們的期望是我們的學生起碼能夠理解設計,能夠解釋設計的理念、懂得設計的規律,并具備一定的創造能力。所以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開啟和培養藝術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能力和設計的理解能力。簡單概括教育的重點就是教會學生思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及互動換位的思維方式。
(二)調整專業結構和布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在所有開設設計基礎課程的專業、系或院校中,基本沿用的教學體系是包豪斯的教學體系。包豪斯的教育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得到了不斷完善。包豪斯對設計教育最廣泛、最有持續性的影響是它的基礎教育體系具備了適合時代的形式,并使基礎課程成為與專業設計課程、史論課程并列的三個課程類型之一。
我院藝術設計專業自開辦以來,作為設計課程的教學內容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作出了相應的改變,培養的目標更加明確。一方面我們不能照搬其它設計院校的那套教學方法和內容;另一方面,我們不能完全摒棄設計教育探索了幾十年的成果與經驗。所以我們一定要找到適合我們專業設計教育并具有自己特色的路子。那么,我們首先應調整專業結構和布局,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三、設計基礎課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一)學習內容的改革
根據二十年來設計基礎教學積累的經驗和對培養目標的深刻認識,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專業的設計基礎教育進行探討,提出我們學院設計基礎課程教育的改革方案。
1.課程內容體系結構改革總思路
改革的核心內容:視覺思維方式引導下的形式語言研究、造型與訓練。
我們首先從視覺思維的訓練方面著手,講授視覺思維的基本理論,分析藝術的基本要素,培養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相關的課程有造型基礎、藝術概論、圖形語言等;其次就是造型語言的訓練,了解藝術設計表現的形式語言,掌握運用形式要素構成、圖式、裝飾、風格進行分析、描述、重構的方法。相關的課程有色彩學、構成學、設計史等。最后就是表現手法的訓練,了解形式表現的多種手法,自如運用多種體裁、材料、媒介、技法、效果。相關的課程有攝影、計算機輔助設計、建筑模型制作與工藝等。
這樣,就可以讓素描、色彩、設計基礎、圖案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設計史有機地聯系起來。學生也會具備相應的表現力、想象力、色彩語言表現、色彩心理分析、創造學、哲學、美學理論研究、準確的語言表現故事、形態學和美學研究的能力,不僅提高了學生藝術修養,還開闊了眼界及開拓思路。
以此為出發點,強化課程的功能,整合課程的結構,選擇課程的內容,優化課程的課題。讓學生能有更多時間去完成角色的轉換,體驗設計的感覺。通過設計基礎課程的課題訓練,讓學生從高考前的美術基礎成功地進行了設計基礎的轉型。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在進入專業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習效果會和以往的學生有明顯的區別,學生對解決問題、理解問題、發現問題諸方面都有所突破。它的實施性與創新性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基礎”的認識。
2.大力加強中西傳統文化的學習,加強學生對當代文化意識的培養。
多元化的視覺形態滲透到各行各業,甚至我們的日常生活。著名圖案家雷圭元先生曾說,“先流后源,逆流而上”。“自然是源,古代的圖案是流,源與流是圖案家的兩個翅膀,缺一不能高飛”。確實,一個民族的傳統必然是這一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歷史照應未來的鏡子,傳統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民族精神又是民族自立的基礎,特別是在今天,新技術、新材料、新潮流的問世,了解設計學科的前沿理論和行業發展的動態,在市場調查、策劃等實踐方面具有一定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品味、視野開闊,才能熟悉商業行為規范與運作。
(二)教學手段的改革
1.數字化時代新技術新觀念為設計注入新生命
傳統的設計教學一般沿用的還是以手繪完成。實踐證明在設計基礎課程中利用電腦、攝影、行為藝術等多種手段,效果會更豐富。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通過多媒體將世界與中國優秀經典的作品呈現在學生的面前,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眼界”是一個很大的幫助。設計教育中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術手段,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視野,在教學中把握市場經濟動態,創新教學內容。
2.加強教學環節的鏈接與整合
現代設計教育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即基礎課同其他設計課程脫節,以至于學生在學習時很難領悟到基礎課程的作用,只是機械盲目地重復包豪斯以來幾十年不變的程式化練習。而這些枯燥的理論、練習和當今無數新鮮的視覺設計的關系何在?學了基礎課怎樣才能應用到設計之中呢?那么,在擔任這些課程時,筆者有意識地將設計基礎與視覺傳達、環境設計課程聯系起來。一個專業教學的系統化和連續性是靠多門課程的關聯來實現的。任何同專業的課程都應有一定的相關性,不能獨自為營。所以在設計基礎課程中,我也強調設計課程中的內容與專業設計的密切聯系。同時,在課堂的教學中還應強調創意的重要性,創意是設計的靈魂,設計不僅僅是行為,更是一種意識。如標志設計、字體、DM、賀卡設計、環境景觀模型設計等課程中如何運用重復、漸變、對比等規律進行設計。學習逆向思維方法,創作悖理構成。教會學生用設計的眼光看待自然,啟發學生對自然規律進行了解。在平面與色彩構成方面重點講解構成規律和一些普遍的形式法則,并解釋如何將有關的構成原理應用到設計中去。使學生認知如果要掌握復雜的自然形態,關鍵在于了解自然形態形成的過程。就如花的生長過程,花的開放過程,重點培養學生的設計理解能力。
3.課程課題化,為學生提供了“開放性視域”的實驗
通過課題的展開,學習者將學習如何辨別各種形式要素,掌握一種能從普遍和平常的事物中發現各種不同的特殊的視覺現象的能力,培養一種深層的視覺經驗。另外,組織教師進行系列化的、科學的、多層面的、具有趣味性與吸引力的課題設計,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每位任課教師自行設計課題,形成各具特色的內容與作業方式,在主題、內容、媒介、手法、編排等方面構成相對完整而獨立的系統。并初步總結出相應的設計方法,在新一輪教學中都能設計出一定比例的新課題進行充實與替換,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在課程標準的要求下,設計10-12個課題以系列課題的方式建構出“一體化課程”,以課題之間的串聯關系形成內部結構,將一定的內容、知識以課程的方式進行邏輯組織。以此打破原來分離、瑣碎的片斷知識,實行真正意義上的整合。
(三)教學效果的體現
將理論講授、信息收集、專業調研、草圖構思、討論講評、材料選擇、作業制作、課程總結等方面構成綜合與多樣的教學方法。強調學生對教學過程的體驗,強調繪制大量的草圖,多次快速方案練習,展開師生間的教學互動討論,綜合性的文本制作等。讓學生將自己的創意構思通過圖形效果來表現,而以電腦制作為輔助手段。在設計基礎課程的練習中要表現的只是創意而不是效果,在這還強調的是,在基礎這塊,要加大練習的量,以量求質,以強化思考能力、表現速度、應變能力的培養。數量的積累也是經驗的積累。這樣,培養的學生才會是眼高手也高。
通過多元的教學手段,學生重視對完成習作的方法與過程的體驗,逐漸學會注重情感與價值觀的培養,及獲得對作業效果有自我評價能力。通過教學,擴大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對新的設計基礎觀產生了正確的認識,逐漸實現“厚基礎、寬口徑”的課程戰略方針。 通過課程的整合與優化,使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又獲得了對專業設計的了解與認識,消解了兩者長期以來形成的隔閡與分化狀態。
(四)增加“新生專業思想教育月”活動
隨著大學的擴招,學生日益增加。高中教育是被動、被灌輸的思想。那么進入大學應該自己管理自己,自己設計自己,自己主動地學習,通過自主的學習,然后養成健康的人格,能適應終身學習與發展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及社會責任感,學生走入社會方可成為棟梁之材。 “新生專業思想教育月”活動,能讓學生盡快知道自己是名設計師,設計的目的是人而非產品。
有了目標和方法,制定好自己的學習方案,才能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打下扎實的設計基礎功底。
(五)成立工作室,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設計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性教學是通過課題練習體現的,而教學的設計思想及方法就充分體現在課題設計的思維路徑與方法中,并從根本上決定了教學效果。因而,工作室的建立,同樣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從基礎理論到實際應用的平臺,注重學生對現象創造性的主觀分析和開發、了解市場及消費群體,培養他們研究和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可以培養學生團隊的合作精神,即集體主義精神。確實,一個設計師是無法實現他的理想,必須靠全體員工充分合作。
四、結語
設計基礎課程通過各種思維訓練,綜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為學生打下學業基礎,開啟學術眼界,確定專業方向,建立起設計基礎與專業之間的鏈接點,建立起基礎與專業、專業與專業之間的教學交流平臺。努力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模式,以此形成我院藝術設計專業基礎教學的脈絡,學生一定能養成一種綜合的能力,將創意設想發揮自如。
參考文獻:
[1]王雪清.圖形語言[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2005.
[2]鄔烈炎.從常態到非常態[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