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紀亞,張勇,張德江,李文國,李曉光
(長春光華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1)
?
民辦本科高校轉型期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的研究
田紀亞,張勇,張德江,李文國,李曉光
(長春光華學院 電氣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1)
為了培養適應現代工程活動特點的應用型人才,論文構建了“三元四共五平臺”工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優化了課程設置以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強了“雙能型”教師的培養,形成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完善了實踐教學改革,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
民辦本科高校;轉型期;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
隨著我國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快速發展,其知識和技術型產業明顯增多,社會的供需關系發生極大變化。我國高等本科教育應培養多層次、多級別的應用型人才來滿足社會的需要,轉型期普通民辦本科高校人才培養向應用型轉型應與地方經濟發展相對接,與社會需求相對接,與行業需求相對接,請企業或行業參與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強化技術應用,突出實踐教學,以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為宗旨,形成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1]。
1.1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夠清晰
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缺少清晰明確的定位,面對轉型期應用型本科院校有些學者提出繼續繼承傳統本科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式、方法,只做少許變革即可,有些學者認為采取高職高專培養人才的模式,實行拿來主義,還有些學者采取兩者“相疊加”的方式進行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三種方式培養出來的人才類型與社會實際需要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很多畢業生掌握的知識量較松散,實踐動手能力較弱,對社會認識力與創造力缺乏;造成大學生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而企業又存在很大的用人缺口,會產生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這就促使我們教育工作者思考,轉型期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應該怎樣定位才能滿足社會需求、適應社會發展[2]。
1.2 課程教學體系陳舊
課程教學體系跟不上當今時代的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精心設置與企業接軌的課程群模塊,但目前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具體表現為:
1)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現今許多專業依然采用學科課程的模式,這種模式有利于學生獲得連貫的知識,有助于教師組織教學,但是學科課程太注重知識和技能的連續性、完整性、嚴密性、邏輯性,而學科之間相互獨立,容易使理論和實際脫節,造成學生認知片面,不利于學生應用性能力的培養。其開設的公共課平臺比例偏大、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所占比例較小,教材選用傾向于規劃教材、精品教材,其教學內容得不到及時更新,培養的人才滿足不了企業用人的需求。
2)教學方式和方法。課程教學在方式和方法中存在“六多、六少”問題:在講授方式上注入式較多,啟發式、參與式較少;在講授過程中結論型較多,問題型較少;在講授內容上封閉式較多,發散式較少;在教學要求上,共性標準較多,個性發揮較少;在知識結構上,書本知識較多,實踐知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較少;在考試標準上,重分數較多,重能力較少。目前,課堂上還多以傳統授課方式為主,缺少運用研討式、項目式、現場式、案例式和小組討論式的教學形式;教學效果較差,教學方法還需改進。
1.3 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教學環節方面,安排理論教學占的比重較大,實踐教學環節相對薄弱,許多年前就提出了人才素質教育,但一直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還是以理論教學、知識傳授為主,實踐教學、人才能力培養為輔。“雙師型”教師的比例較低,而教師的專業技術水平、實踐操作能力匱乏,導致在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偏重理論講授、輕視實踐技能訓練。實驗、實訓室以課程劃分,功能單一,設備利用效率不高,實訓基地及實驗儀器設備不足,當前實踐教學條件很難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時間安排存在較大的隨意性,實驗、實訓缺乏系統性、驗證性,演示性內容較多,設計性、創新性內容較少[3]。
目前許多普通高校正在進行應用型大學的轉型,更加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實用技能的培養,培養個性鮮明、全面發展,富有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知識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近年來,我院經過多次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特色有所提升,通過加強與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完成無縫對接,充分思考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優化設置教學課程體系,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有助于就業、創業及考研[4]。
2.1 明確培養目標,構建合理的電氣信息學院人才培養模式
以培養適應現代工程活動特點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著力提高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和工程實踐能力,以行業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工程技術為主線,以高校企業合作為基石探索學院、企業(合作)、社會(就業)的“三元”運行機制,實行“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監控教學質量”的合作模式,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逐步形成“三元四共五平臺”工學融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2.2 優化課程設置,突出實踐能力
通過與企業專家進行交流,在行業技術發展動態、行業用人需求狀況、行業用人基本要求等方面進行合作,共同構建以能力模塊劃分的單元化課程體系與能力矩陣,突出能力導向,明確本專業的核心能力,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設置邏輯轉向按行業、企業崗位群要求設置專業核心課、專業基礎課、基礎課,同時設置一定的通識課程;由傳統的學科知識體系轉向行業企業要求的技術體系;由知識傳授為主轉向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素質教育相結合。對原有課程體系做了較大調整,減少課程的總門數,適當增加專業核心課程及課內實習實訓的課程時數,增加職業資格培訓認證數量,增加單獨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根據專業特點設置單項實訓、崗位實訓、綜合實訓幾個層次。在教材選用方面選用先進教材、企業教材、自編教材,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要;與企業實行“3+1”合作模式,既前3年學生在校進行公共課、基礎課學習,第三年在企業進行崗前培訓、定崗實習并就業,實現了與就業單位的無縫銜接,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化能力,體現了以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念,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途徑。
2.3 突出產學研特色,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為學生搭建科技創新平臺,引導學生開發產品及創業,我院與地方相關IT、電氣類產業校企合作發揮各方優勢、互補有無、研究橫向課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面向全院學生開放實驗室,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校企科研工作,我院學生在實驗室完成的部分作品有:空中機器人、地面機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監控系統、物聯網試驗箱、基于物聯網的路燈節能燈,智能小車及各種游戲、動畫、數字媒體和各種實用軟件。物聯網綜合實驗箱經過2年的研發,到目前為止物聯網綜合實驗箱開發已經完成,并生產26臺應用于我院實驗室教學,其成本遠低于市場的價格,為學校節省了資金,并培養了一批高素質、高質量的學生。智能監控系統已被我校全面用于安保工作。基于物聯網的路燈節能燈已打入市場進入銷售階段。科技創新平臺的搭建有效推動了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提高。

圖1 電氣信息學院人才培養模式框架結構圖
2.4 加強“雙能型”教師的培養以及“班導師”的建設
建立“內培外聘,雙向交流”機制,積極培養現有專任教師使其成為雙能型教師,建設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過硬的實踐能力、滿足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需要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此我院制定了“雙能型”教師認定與管理的暫行辦法,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職業資格認證培訓,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與相關企業合作,派教師進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有計劃安排教師進入實驗室進行實訓工作,積極承擔應用技術性課題,鼓勵教師參加指導大學生學科競賽,受聘的“雙能型”教師,學院在教學考核評優、職稱晉升、國內外進修培訓、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項目申報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院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名“班導師”,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指導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從感恩心、責任心、團隊精神、誠信、知榮辱等方面對學生開展養成教育的工作,培養學生的道德意識、感恩心和責任心;對學生開展第二課堂:從人才培養方案入手,給同學們量身打造與每學期所學課程相對應的遞進式的第二課堂實踐創新環節。
2.5 完善實踐教學模式
實踐教學環節是提高學生基本能力和素質的重要保障,實踐教學基本要求要明確,實踐教學計劃安排要有序,實踐教學指導方案要詳實;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實行理實一體化授課方式,直接拿到實驗室上,以實例引導法、項目驅動法和工程案例法授課,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同時加強與校企合作的融合力度,主干專業課程由企業工程師或專家講授,為學生創造真實的企業環境、真實的項目經理、真實的開發項目、真實的工作壓力、真實的工作機會。含有實驗學時的理論課程要縮小理論學時數,加大實驗學時數,每一門實驗課程需包含1~3次綜合性、設計性實驗。根據各專業的“項目+班導師+學生團隊”的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內容,以“大學生科技月”“大學生電子設計大賽”“全國物聯網設計大賽”“大學生計算機程序設計大賽”“電腦鼠大賽”“智能汽車大賽”“物聯網嵌入式大賽”等為載體,選拔優秀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培養學生的創新與拓展能力。
應用型人才能力培養評價是我院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構建以學院為主體的過程管理評價,從培養目標的實現、課程模塊設置的合理性、教學資源的配置等方面進行過程管理控制;以企業為輔的崗位素質能力評價,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服務意識等方面進行崗位素質能力評價;以學生為個體的自我評價,從專業核心能力、計算機與網絡應用能力、應用文寫作能力、外語應用能力、表達交流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等方面開展自我評價。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院、企業、學生全體參與為根本,全程監控人才培養質量,著重培養大學生應用技術型人才的能力。
通過我院“三元、四共、五平臺”的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很好地利用“產學研相結合”的平臺,提高“雙能教師”實踐能力,為應用型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1] 姚榮.中國本科高校轉型如何走向制度化——基于組織分析的新制度主義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5(3):1-9.
[2] 魯力.關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48-53.
[3] 陳裕先.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體系的現狀分析及革新——以新余學院為例[J].新余學院學報,2015,20(2):5-10.
[4] 李莉,桂芳,徐彬.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下民辦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研究[J].時代教育,2015(2):184-185.
(責任校對 晏小敏)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1.022
20160420
吉林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民辦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民辦高校工程類專業產學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田紀亞(1979-),男,山東鄆城人,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高校教學管理研究。
G649
A
1674-5884(2016)11-006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