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圣雨 錢百慧
摘要: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農村振興戰略結合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已成為中國實現現代化的七大戰略。中國歷史悠久,鄉村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工業化進程為國家繁榮昌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家的政策和方向一直以城市和工業為中心,而鄉村一直都是為工業化和城市化貢獻了社會資源。沒有鄉村的全面支持,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無法取得傲人的成績。本文主要通過新時代的思考,分析鄉村對國家建設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鄉村文化振興對時代復興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振興;鄉村文化
中圖分類號:G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178(2018)20-0400-01
1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文化振興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首先就是要在黨的政策方針的指導下,深化集體產權改革,激發生產活力,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不斷推進農業生產和其他的產業融合,對農村的資本運營體系進行改革創新,推出更多的適合農村情況的金融產品等。但是這一切都要以文化振興為基礎,振興農村首先要改變農民的思想意識,從根本上推動農村振興發展。鄉村振興不是單純的用工業生產去改造鄉村,而是應該通過文化思想倡導城鄉結合發展,創造新一代與時俱進的農人。鄉村文化振興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和關鍵。
2 鄉村振興要以文化為主導
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曾經將中國社會的性質斷定為鄉土社會,鄉村是中國社會最基本的構成單元。我國的鄉土社會目前呈現的是“差序格局”,鄉村文化是這種鄉土社會的秩序核心。格局差異顯現的最重要時期就是改革開發時期,改革開發以后城市的發展使城鄉文化差距增大,改革開發出現了多種行業,為人們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很多鄉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涌入城市進行務工,所以鄉村社會中就出現了嚴重的空巢現象。在不斷的發展中,城鎮化不斷推進,市場觀念不斷深入,原有的鄉村文化中的關系逐漸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變得陌生,社會關系網開始發生巨大的改變,在這樣的環境下,傳統的優良文化、道德思想、價值觀念、社會倫理等都開始失去對人們行為的約束力,而在城市市場經濟潮流蔓延到鄉村的同時,鄉土社會中的很多文化主要思想觀念也逐漸滲透到城市當中,尤其是一些鄉村文化中的優秀思想,比如“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等,而且由于城市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逐漸增大,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對鄉村寧靜自然的生活狀態憧憬和向往。
國家主席習近平指出,在城鎮化建設中,必須要充分體現對自然的尊重,順應自然規律,運用天人合一的理念進行發展建設,在建設中充分利用現有的山水脈絡,實現自然和城市的有機結合,使居民在城市中看得見自然山水,留得住鄉愁。在這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習近平總書記口中的鄉愁,它就是鄉村的文化內涵,是詩圣杜甫的“幸不折來傷歲暮,若為看去亂鄉愁”,是余光中老先生的那枚郵票。建設鄉村就要以文化為基礎,保護好鄉村中的自然條件,以傳統村落為基礎,弘揚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鄉愁的精髓,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傳統,鄉村的文化振興就是要重新拾起鄉村的民俗和文化遺產,搜集和整理寶貴的農業遺產,對其進行弘揚和保護,并且融入新時代的文明氣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型生態文明鄉村建設。
3 鄉村振興要重建文化自信
習近平指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筆者認為,這是建立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基礎上的文化自信。而且習總書記也曾經在建黨九十五周年大會對文化自信進行詳細的闡述,習總書記認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靈魂就是思想文化。就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來看,丟掉了思想文化的國家和民族不是已經滅亡就是發展落后,因此無論是哪一個國家或是民族屹立在世界上的根基就是文化基礎。鄉村文化同樣是鄉村建設的根基,我國的鄉村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清朝末年,我國的國力衰微,列強的各種侵略和欺詐,讓我們逐漸失去了文化自信,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逐漸消失,鄉村文化也逐漸沒落,歸根結底還是文化自信的喪失。而我國社會發展至今,鄉村文化又迎來了第二次打擊,隨著網絡的推廣和應用,電視和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鄉村的青壯年逐漸涌入城市,都市的享樂文化對鄉村的思想進行了又一次的撞擊,農村生活的居民開始不滿足于現有的生活,并產生抱怨心理,這就會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時尚的浪潮中遺失。
中華民族的文化起源是農耕文化,其中蘊含中華民族的最深沉、最根本的精神,是炎黃子孫五千年的智慧起源,也是中國治國理政的思想根源。因此重建鄉村文化,必須要重樹鄉村文化自信,改變農民思想,不能夠用城市發展的眼光看待鄉村,也不能用城市發展的套路建設鄉村,而是應該從根本上,建立文化自信,培養鄉村自豪感。新時代下,重建鄉村文化自信,不僅要弘揚鄉村本土的優良傳統文化,而且要融合時代氣息,增強農村人的骨氣和底氣,充分發揮文化軟實力的作用,讓鄉村不再是人們眼中落后的地域,而是人們的精神家園,并且結合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創建生態鄉村。
農耕文化是農業革命的必然產物,也成為人類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淵源。同樣,在中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依然來自于農耕文化。“耕讀治家,以農為本”是中國的文化最鮮明的特色,農業在中國文化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如果說以狩獵文化為特色的歐洲文明帶有很強的掠奪式特征,那么,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出的中國文明則帶來了內斂的相對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傳統、農政思想和鄉村管理制度。
4 結束語
鄉村文化具有變化多端,豐富多樣的特點,振興鄉村文化要嚴格遵循黨的指導方針,同時各個地方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制定好鄉村振興的工作方案,做好細節工作,重視文化的振興和發展。在新時代下,要結合時代的特點和國家的發展趨勢,緊跟黨的步伐,做好鄉村文化振興工作,進而實現鄉村振興,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
參考文獻
[1]劉合光. 鄉村振興的戰略關鍵點及其路徑[J]. 中國國情國力,2017(12):35-37.
[2]劉合光. 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點、發展路徑與參與主體[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2(01):48-51.
[3]文豐安. 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之理性審視[J]. 重慶社會科學,2018(04):16-24.
[4]韋素麗,張玙. 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 需要多方面共同發力——“山東鄉村文化振興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J]. 人文天下,2018(09):11-17.
[5]羅心欲. 基于本體性邏輯的鄉村振興戰略內涵辨識[J]. 江漢學術,2018,37(03):71-77.
[6]王德福. 鄉村建設:旅游致富還是宜居保底——兼議鄉村振興的實現路徑[J]. 城市建筑,2018(13):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