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靜
摘要:高中政治涉及面比較廣,對學生的要求不再局限與理解與記憶,更多的是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恰當的應用和創新,在這種需求下,政治課堂被賦予了新的使命,求實與創新就成為了高中教育的重要方向。
關鍵詞:“實”“新”結合;應用創新;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39-01
在“實”“新”結合的教學模式下,教學中對學生用問題的引領,吸引學生的目光,用任務的驅動來提升學生的動力,用時事來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在頭腦中樹立政治思維,提升政治教學的有效性。
1.問題引領,任務驅動
“實”“新”結合的教學模式,對所學知識點用問題來進行引導,對政治知識求實,真正地進行理解,讓政治知識實際化。學生在對問題進行分析時,對于有跨度的問題,可以進行適當的提示,幫助學生進行問題的理解。在教學中,對于很多的知識點的講解,我經常會用問題來進行引導,讓學生在問題中思考和分析,再用問題來引發學生聯系自身的實際,增強知識的應用性。
例如:在學習《多彩的消費》時,針對消費的相關概念,我在課堂導入部分就用問題來進行引導:"同學們,誰能給我解釋一下什么是消費呢?你能舉出哪些例子呢?""消費是一種貨幣與物品的交換,比如我們買衣服,用錢來換取衣服就是消費。"學生的回答顯然不夠全面,這時我會進行進一步的引導和啟發:"很好,那么誰來說一說你認為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都有哪些?""人均收入。""回答的很正確,但是不全面,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都有哪些因素。"通過這樣的一段課堂導入,學生很快就對消費有了初步的概念,隨著課堂的不斷深入,我用問題來啟發學生,"針對消費的不同類型,請大家說說我們的貸款消費是不是一個合理的消費呢?"這是一道難度比較大的問題,在學生回答時,我讓學生暢所欲言,不設定固定的答案,用這種方式來充實學生的理論,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對所學知識進行深入的剖析,達到對知識的運用自如。
對于問題的創設要適度,要以學生的身心發展為基本,對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分析,選擇難易適中的問題來進行引導,問題的假設需要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有一定的引導性,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夠真正的通過思考,同時讓學生能夠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逐漸達到政治教學的教學要求。
2.搭建框架,型化知識
政治知識雖然沒有數學知識的強思維邏輯性,但其也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和框架結構,尤其是高中政治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型化,讓知識在學生的思維中逐漸構建出一個整體的框架,通過知識的"新"來對知識進行逐步的完善。在教學中,我經常會將知識進行整體的框架構建,通過引導讓學生對知識能夠有更深刻的理解,整體提升對知識的記憶。
例如:在學習《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時,這部分內容是針對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發展進行闡述,在實際的記憶中,學生們很容易將這部分的內容記混淆,為了讓學生的思路更加清晰,我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對學生進行了思路上的劃分,從起源開始,以坐標軸為線索,坐標軸上顯示的時間,坐標上面顯示的是事件,通過對時間和事件的梳理,學生漸漸對這部分的知識清晰化,在梳理的過程中,我也會預留出一部分時間來讓學生進行梳理,如對春秋時期的文化,學生自己寫出這階段的文化成就,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學生的框架搭建能力,逐漸培養出自主的學習方式,將知識的框架進行有效的搭建。
框架的構建要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建立,對于學生而言,政治學科的理論性強的特點,往往很多概念類的知識不能理解,再加上一些事件和理論距離學生比較遙遠,學生在思維里并不能達到真正的理解,而通過巧妙的框架搭建,讓政治教學變難為易,學生很容易理解教學中的難題和知識,從而達到對知識的整體認知。
3.鏈接時事,案例分析
時事政治具有實效性,在"實""新"結合的理論中,時事政治占據了"新"的特點,對此,時事政治在政治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時事政治能夠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通過對知識的鏈接與聯系,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我在講解知識時經常會利用多媒體進行知識的鏈接,用實際的案例來細化和簡化復雜的概念,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接觸到更多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時,這是一個整體的內容,在內容下有四個部分: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這些都屬于我國公民的爭取權利范疇中。如果單純的一個個講解,學生很難全部的弄清,為了讓學生在腦海中搭建一個完整的框架,我在講課時,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樹狀的輪廓將整體的政治參與作為樹根,四個樹杈上分別寫出思想基本的政治參與權利,當講解每一項權利時,我都會通過鏈接來播放一段時政新聞,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與時政新聞進行聯系,在腦海中進行充分的理解和記憶,當講解民主監督時,我在網上查找到一段有關民主監督委員會成立的新聞,從成立到行駛和運行的權利,作為一個典型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同時在講解后,我又讓學生進行了身邊例子的聯系,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通過這種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思維中形成政治思維模式,通過案例的分析而強化政治記憶,有效提升政治學習生活。
案例分析讓復雜的政治知識變的簡單,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對于時事政治的鏈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迸發出對政治教學的濃厚的興趣,在實際的應用中,能夠運用自如,為今后的更深層次的探究奠定基礎。
"實""新"結合的教育模式讓政治課堂更加具有活力,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觸到更多的知識,對知識進行充分的理解和運用,用政治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語言更加有哲理性,思維更加具有邏輯性,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張社民.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研究[J].新課程,2016(06).
[2]張廣英.新課標下提高初中政治教學有效性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