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妍
現代信息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網絡、平板電腦等各種硬件設備、軟件工具及科學方法,對圖文聲像等各種信息進行獲取、加工、存儲、傳輸與使用的技術。隨著以電腦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當代教育迅速走向信息化,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隨之更新與變革。信息技術促使了現代教育信息化的形成,更促使了教師專業圍繞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變革。特殊學校教師積極利用信息技術,開拓特殊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范圍和深度,是適應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是繼續發展我國特殊教育事業的切實需要,更是教師自覺實踐專業發展的有效方法。
一、信息技術在教師專業發展階段中的作用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內在結構不斷更新、演進和豐富的過程,即教師通過接受專業訓練和自身主動學習,逐步成為一名專家型和學者型教師,不斷提升自己專業水平的持續發展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大致經歷四個發展階段,信息技術在這四個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
1.專業形成階段。
特殊學校的新教師在專業形成階段需要通過教學與管理實踐來形成一些簡單的教育觀念,以初步了解教育教學工作。新教師教育觀念的形成,需要借鑒專業成熟教師的教學經驗和方法指導自身的教學實踐,以理解特殊兒童教育理論,把握特殊兒童教育教學規律,了解特殊教育工作。其中,專業成熟教師的最新教學經驗更多地需要在特殊教育網站及論壇上搜集,如“中國特殊教育資源庫網”。它是由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委托部分特殊教育學校按照普遍使用的教材體系而聯合開發的,包括聽障、視障和智障三類教育的資源,更重要的是該網站提供了上傳新資源的技術。充分合理地利用該網站的資源,能加快新教師的專業形成。
2.專業成長階段。
專業成長是對教育教學工作了解程度的加深和對有關知識的領會,是專業形成后的深入發展階段。教師要達到專業的成長,必須系統、深入地掌握特殊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教學規律,必須學會獨立地運用特殊教育理論經驗指導教學工作,因而接受系統的培訓變得尤為重要。特殊學校可利用信息技術制作一套實用又系統的輔導課程,安排經驗豐富的教師開展培訓,幫助新教師提升專業素養,順利進入專業成長階段。
3.專業成熟階段。
教師由專業成長走向專業成熟,需要學校提供更高的培訓和提升的平臺,教師專業素養的深層次提升是其專業成熟的根本保障。特殊學校可借助社會力量,如我校及廣州聾人學校先后與北京師范大學合作開辦的特殊教育研究生課程班,為校內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同時,近年來由中國教育學會特殊教育分會舉辦的“全國現代特殊教育論文大賽”和“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大賽”,從專業理論和教學實踐上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高層次、高水準的交流與提高,教師尤其在“全國特殊教育學校教師信息技術綜合應用能力大賽”的準備過程及決賽過程中交流與宣傳了自身的專業才能和專業理念,而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對此次比賽的關注和肯定更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熱情,其中經受住考驗的獲獎教師的現場教學體現出更多的專業成熟因素。
4.充分專業化階段。
教師充分專業化的實現與教師不斷提高社會角色密切相關,教師在社會集體中實現自我價值即成為有一定社會影響或地位的專家型教師是充分專業化的具體體現。學校借助社會媒體對專家型教師進行宣傳和定位,并聯合殘疾人聯合會、醫院等政府機關單位為專家型教師創造為本地區特殊兒童提供早期診斷與評估、隨班就讀指導或家庭個別化服務等實現社會價值的機會,是教師充分專業化的有效措施。在學校網站或殘疾人聯合會網站甚至政府網站開辟專門的專家服務空間,是讓教師負責特殊教育的宣傳、接受特殊教育的咨詢、指導特殊教育的實踐工作等自我價值實現的直接途徑。
二、信息技術在改變教師專業發展內涵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對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專業發展的各個階段,更促進專業內涵的持續改變,主要包括:
1.專業知識的發展,即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所必需的普通文化知識、所教學科知識、教育學科知識的不斷累積、重組和更新。
首先,信息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為教師提供了更加廣闊、便捷的學習平臺。多數特殊學校由于經費、規模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在訂閱特殊教育著作和刊物等出版物上受到約束,對特殊教育理論知識的掌握多停留在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一批特殊教育著作上,如《特殊教育概論》、《聾童心理學》、《智力障礙兒童心理學》、《視覺障礙兒童的心理與教育》等。通過網絡搜索、數據庫查詢等手段,可瀏覽、閱讀更多更新的特教專業知識。特殊學校可以根據專業類型搜集相關知識,整理成理論資源庫,并定期更新,以幫助校內教師不斷累積專業知識,緊跟特殊教育的發展。
其次,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推動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化的時代,同時將教育推向了信息化。當前我國特殊教育正處于初步發展階段,特殊教育的改革及特殊教育理論的更新都明顯落后于當前教學的需要,更落后于普通教育。如“專題學習網站”在普通學校已普遍應用于課堂教學,而我國特殊教育卻少有涉及。借助網絡搜集、了解普通教育的這些改革及實踐經驗,并與特殊教育實際工作相結合,依據特殊兒童心理發展特征及教育規律進行實踐,能有效地重組適用于特殊教育教學的專業經驗。我校盲教部成功借用普通教育中的“專題學習網站”開發了我校盲生初中歷史校本教材,率先在特殊教育領域實踐了這一技術,并形成了有效開發盲用校本教材的經驗成果。
最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勢必要求特殊學校教師在沒有任何可直接借鑒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前提下,自主實踐教育信息化改革,嘗試整合信息技術與特殊教育實際工作。在這種特殊教育改革實踐中,一方面通過特殊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完成了專業知識的總結與更新,另一方面促使網絡及數據庫中的特殊教育的成果快速更新,從而形成專業知識累積與更新的良性循環。
2.專業才能的發展,即教師從事教學工作必須具備的教學技能的掌握、嫻熟及教學能力的形成、提高。
特殊兒童由于聽覺、智力或視覺等方面的缺陷,在教育教學上更多地依賴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及情景性的教學環境。信息技術的出現,彌補了傳統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種種缺陷,即體現出信息化教學的開放性、互動性、直觀性、生動性等優勢,一般教學技能的掌握越發體現和融合在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運用上。教師學習運用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及其他媒體進行教學實踐,能有效促進其嫻熟地掌握教學技能。
教學能力的形成,在于熟練掌握教學技能。教育信息化下教學技能的嫻熟掌握體現在融合信息技術于教學方法并為學科教學服務的綜合運用能力。因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形成依賴于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技能,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高取決于綜合運用信息技術的嫻熟程度。
3.專業情意的發展,即教師專業思想的梳理、專業情操的養成、專業性向的調適和專業自我的建立。
教師專業才能的發展是專業情意發展的前提,專業情意的發展是專業才能發展的提升。教師只有形成較強的專業才能才可以勝任特殊教育工作,勝任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師才可能自覺地梳理自己的專業思想,并不斷通過研討、科研、比賽等方式提高專業能力,從而形成積極要求專業發展,持續提升專業內涵的慣性,成為一個信守教育理想,獻身教育工作,以學會利益為重;強調專業知識與技能,參與專業決定,負起專業責任;行為較有彈性,較能容忍壓力,具有較強適應性的相對成熟的教育專業人員。
因此,教育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是教師獲取和更新專業知識,形成專業技能,發展專業才能的基礎,是促進教師專業內涵持續改變的重要動力。
三、信息技術在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中的作用
教師的專業發展主要通過新教師的入職輔導和在職培訓兩條途徑實現。
1.新教師的入職輔導。
新教師雖已獲得執教資格,完成所有職前訓練,但仍處于專業發展的形成階段,其負有的責任在種類和程度上與那些有經驗的教師相通。為解決新教師專業能力尚不能滿足需要承擔的責任間的矛盾,特殊學校領導或科研部門有必要對新教師進行有序、完整的入職輔導,以幫助新教師盡快由專業形成階段走向專業成熟階段過渡。
入職輔導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部門或教師的作用,將學校概況、學生概況、特殊兒童心理與教育規律及方法、教學實務、各科教學法、優秀教師經驗、優秀教案、優質課堂錄像、學生管理方法、科研方法等內容拍攝、錄制成視頻培訓資料,集中組織培訓,指導新教師學習與實踐。
此類培訓資料充分發揮了信息技術的作用,形成了程序性、系統性的培訓課程,從而有利于長期有序、正常有效地對新教師進行入職輔導,更有利于形成各特殊學校新教師入職培訓特色,從學校管理層面支持教師的專業發展。
2.教師的在職培訓。
現代社會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知識更新急速加快,教育改革也日益頻繁,從而要求特殊學校教師能夠理解新的形勢,積極地參與和支持改革,從容迎接新的挑戰。在職培訓是一個十分廣闊的活動,主要包括:
(1)與工作結合的活動,即在工作過程中進行的活動,如時事政治學習、教師心理健康輔導、學科教學等。因特殊學校規模普遍較小、校內教育資源貧乏等原因,學校內的輔導、培訓很難滿足教師專業的繼續發展。特殊學校可通過與高等師范院校或研究機構建立聯系,開設針對性較強的遠程教育,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提高專業素養。如深圳市教育局委托深圳大學開展的深圳市教師的遠程教育,就開設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思想”、“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身心健康的維護”、“體育與健康”、“階梯英語”等課程,從時空上突破了教師在職培訓的限制,從而在專業情意、專業知識與才能的發展上為教師提供了廣闊、便捷的平臺。
(2)與工作有關的活動,即與工作有關但不發生在正在進行的工作中的活動,如課外的相互研討、進修。特殊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更多的體現在教學實務上的提升。特殊學校內部建立如“QQ群”、“校園網論壇”和基于校園網的“科研空間”將為教師提供方便、舒適的研討環境,從而促進校內培訓的廣泛開展,整體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水準。
由于特殊學校內平行班級較少、同類學科科任教師不多的現狀會給教師的科研和交流帶來諸多不便,近年來,隨著“中國特殊教育網”、“中國特殊教育在線”、“中國特殊教育資源庫”、“中國視障教育網”及多所特殊教育學校網等網站的建立,特殊學校教師課外科研、討論的空間和平臺更加廣闊,最新特教動態和理論的了解更加便捷,教育教學經驗的分享與交流更加深入,尤其是“網站論壇”的建設、“個人博客”的開設及“網絡教研”的開辟,為教師業余進修和專業發展提供了開放性、多元化的渠道。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3.
[2]吳文侃,楊漢清.比較教育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黃濟,王策三.現代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