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琳
一、學情分析
本班共56名學生,系普通初中電腦派位生源。其中進城務工子弟占了全班人數的1/3以上,語文基礎水平參差不齊。根據過去一年的觀察發現,本班學生活潑率真,但總體成績平平,缺乏深度挖掘知識和遷移拓展的積極性。
本案例為《送東陽馬生序》的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積累重點文言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主旨。
2.探究人物精神品質,學習宋濂勤奮、謙卑、尊師、好讀等優秀品質;挖掘現實意義,勸勉學生勤奮讀書,不斷充實自我,陶冶情操,提高自身修養,追求理想。
三、教學重難點
1.深入研討,探究精神品質。
2.內引外聯,挖掘現實意義。
四、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古人云:頭懸梁,錐刺股,波不教,且勤苦。古人還說: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今天,正當少年的你們,就如那日出之陽。那么,就讓我們趁著這大好時光,繼續學習《送東陽馬生序》。
(一)知識搶答賽
形式:競賽搶答。
內容:重點字詞解釋(紅標)。
目的:溫故知新,夯實基礎。
PPT展示重點字詞:
四支僵勁不能動 同舍生皆被綺繡 走送之
嘗趨百里外 手自筆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又患無碩師 德隆望尊 援疑質理
叱咄 俟其欣悅 當余之從師也
負篋曳屣 持湯沃灌 主人日再食
腰白玉之環 燁然若神人 缊袍敝衣
略無慕艷意
(二)課文深度品
1.請大家深入課文,迅速找到課文最后一句,讀出來。
2.這句話點出這篇文章的兩大內容,請找出來。(板書:勤、艱)
3.文章按什么順序寫宋濂求學過程中遇到的艱難?
——時間(圈畫時間詞:余幼時、既加冠、當余之從師也、寓逆旅)
4.結合文本,在不同的階段,宋濂遇到哪些困難?(請學生讀出文中相關語句)(板書:致書之艱求教之難奔走之勞住讀之苦)
5.結合文本,宋濂依靠什么克服這些艱難的?(請學生讀出文中相關語句)(板書:手勤、腿勤、口勤、心勤)
(三)創意新翻譯
1.通過對課文的理解,我們看到一位在艱苦的條件下勤奮學習的宋濂。那在“藏書者”、“先達”、“同舍生”,“媵人”眼中,宋濂又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請同學們展開四人小組討論,任選一個角色,試以“我所交往的宋濂”或“我眼中的宋濂”為話題,在事實的基礎上,有創意地翻譯課文。(用第一人稱來敘述。)——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提示學生展示前朗讀相關語句、文段)
(在學生發言后,根據學生描述,點評,設問,引發學生對宋濂品質的深刻思考)
2.總結宋濂優秀品質(PPT展示):不畏艱難、勤奮樂學、為人守信、謙虛好問、堅持不懈、認真專注。
3.拓展勤學故事。教師引導:看到這樣勤學苦讀的宋濂,我不禁想起歐陽修,因家貧無資,向別人借書而讀,抄錄收藏,廢寢忘食的故事。我不禁想起梁代劉綺,他“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折之,燃荻為燈”,發奮讀書。
PPT展示: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歐陽公事跡》
梁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啟發學生:你還知道哪些勤學故事呢?
——囊螢映雪、懸梁刺股、鑿壁偷光……
(四)古今對對碰
教師過渡:像這樣勤學苦讀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例如歐陽修、宋濂,他們家境貧寒,他們靠勤奮最終成材,他們的故事對于窮苦的人是格外勵志的,那么馬生是否也一樣的窮苦呢?我們來看看馬生的情況。
PPT展示:(師讀)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送東陽馬生序》
注釋:
諸生:指太學生。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縣官:這里指朝廷。廩(lǐn凜)稍: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裘(qiú):皮衣。葛:夏布衣服。
遺(wèi):贈,這里指接濟。
司業、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
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資太低下。
1.請學生翻譯大致意思。
2.從這則材料中,我們發現馬生條件很優越,那么,他還有必要勤學苦讀嗎?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3.宋濂身上的優秀品質,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有什么現實意義?
(鼓勵學生暢所欲言)
4.師生互勉。
PPT展示:學習是一場獨自的修行,與他人無關,對大多數人而言,學習這條路不會太平坦,常常伴隨著霜雪、狂沙、荊棘、泥潭,但在這個過程中歷練出來的,例如堅持,例如勤奮,例如謙卑,都將成為我們人格中高貴的存在。
(五)課堂小結
今天的我們有國家給我們提供九年的義務教育,為我們建設寬敞明亮的教室,配備先進全面的學習資源,我們享受著父母的衣食供養,老師們環繞在身邊,隨時為我們答疑解惑。
身處這樣優越的條件中,我們再回頭看看那個為了看書“手自筆錄,計日以還”的宋濂,看看那個為了求師問道而“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知經叩問”的宋濂,看看那個“負篋曳屣冒著窮冬烈風在深山巨谷中”艱難前行的宋濂,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業有不精、德有不成”呢?
我想,這篇《送東陽馬生序》不僅僅是寫給馬生的勸學文,更是寫給在座正在努力學習的少年們。希望大家能夠秉承宋濂的學習態度,用勤奮這條神奇的線,串起無數知識的珍珠。人生在勤,不索何獲。
讓勤讀成為一種品格。
(六)作業布置
請以《酬潛溪先生書》為題,給宋濂書信一封,你可以感激他的勸勉,也可以談談你從他身上收獲到的珍貴財富……
五、板書設計
致書之艱求教之難奔走之勞住讀之苦艱?圳勤手腿口心
六、教學后記
這是《送東陽馬生序》的第二課時,為了更好地實現探究人物精神品質,挖掘現實意義,勸勉學生勤奮讀書,提升自身修養,追求理想,也為了實現這節課的完整性,故將疏通字詞、作家作品、背景材料等在第一課時中先行完成。
本課借知識競答賽回顧第一課時字詞要點,同時活躍氣氛。從課文最后一句“蓋余之勤且艱若此”入手,緊扣“勤”和“艱”兩大重點分析文本,從而把握宋濂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其勤奮的具體表現。在此基礎上,就產生我們眼中艱苦勤學的宋濂,從而引導學生換位選角,創設情境,從“藏書者”、“先達”、“同舍生”,“媵人”的角度看宋濂,這個環節由小組活動,激發想象,深入情境,有創意地結合文本,另類翻譯,組內分享,推薦代表發言等幾個步驟構成,這個環節形成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有助于發展學生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傾聽和欣賞的能力等。
在此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思維是很有創造力的,他們在創造性的翻譯過程中,還會在課文的基礎上自發地設計一些環境、情節、人物表現等。當我結合學生描述發問,挖掘他們眼中宋濂的形象時,宋濂的那些優秀品質就更深刻、透徹,而后內引外聯出勤學苦讀的例子略作拓展,也就水到渠成。但我所舉的這些例子對窮困的人而言是很勵志的,可能有些條件優越的孩子沒有切身之感,從而引出對“馬生”學習條件是否貧困的疑問,借此展示出《送東陽馬生序》課文之外的部分“今諸生學于太學……豈他人之過哉”對比提出:馬生條件優越,是否需要勤學苦讀等問題,進而挖掘宋濂勤學苦讀等優秀品質的現實意義。
在逐步深入挖掘《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的內在品格中,在設身處地的創造性翻譯中,學生走進勤學的宋濂,走進謙遜的宋濂,走進尊師好問的宋濂……不僅在學習課文,更在學習宋濂身上的優良品質和人格魅力。
整個教學過程始終貫穿不同形式的朗讀,在讀中品味,深思。最后在作業布置上,要求以《酬潛溪先生書》為題,寫一封書信,既是對課堂學習的一種反饋,又是一種創造性的作業,讓學生在有趣的作業中繼續感悟回味。
整個教學過程堅持以生為本,從競賽激趣到小組活動探究,創意翻譯,讓學生選角換位思考,都是生本課堂的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捕捉學生的思想的火花,借此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探究,讓課堂學習梯度上升,使學生在學習感悟的過程中暢所欲言,拓展思維。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學習了宋濂的勤學好問、謙卑有禮、尊師樂讀等品質,更提高了思想文化修養,促進了自身的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