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68-01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聽說讀寫的技巧。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它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提高閱讀能力和培養良好閱讀習慣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因為通過朗讀學生可以獲得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感知和深入理解,對課文重點部分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文章語感,節奏,名式,格調,領會文章蘊含的情趣和意境,感知課文的用詞準確,造句生動,布局巧妙,情境感人。為了充分發揮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在教學中,對學生的朗讀能力我是從以下幾方面去培養的。
1.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草原》一文,主要描寫了草原的優美景色,抒發了作者第一次見到草原的愉快心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采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描寫草原景色的詞語、句子。然后再思考這些詞語、句子描繪了草原怎樣的特點?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完課文后,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無邊的綠毯"等詞語和"是……也是……"、"既……又……"、"連……都……"等句子。這樣,學生就能較快、較準確地理解掌握草原的風光,同時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為草原優美的風光所陶醉。
2.創設情境,培養閱讀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把情感帶入教與學的活動之中,創設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我把讀的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腦、眼、口、耳等器官活動,把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口頭語言,從中理解、體味和欣賞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導朗讀漓江水的"靜、清、綠"這一段時,我先掛出掛圖,進行描述"漓江有許多小船在等著我們乘坐,我們乘著小船、輕輕地搖動雙漿,蕩舟漓江。"接著播放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漿》,學生在聲畫的作用下入境了。這時我輕聲問道:"你感覺到了什么?"學生齊讀:"漓江的水真靜啊!"接著我再問:"你們看到了什么?"學生再讀:"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加重了語氣)。讓我們抬起頭,放眼望去,"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字讀得響亮而飽滿)。最后我讓學生把三個句子連起來讀。這種讀的訓練不僅有層次,而且有質量,在身臨其境中訓練了學生的語感,培養了閱讀能力。
3.在閱讀中領悟 ,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句子是構成篇的直接單位,往往能表達相對獨立、具體的情感。教學中教師應把握句子的賞析,指導學生去領悟作者的獨特情感。在這個階段,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弄清句子中有深刻含義。例如在講授課外閱讀《夏夜荷花》一文:"荷花從不孤傲,要開就滿池滿塘。"要讓學生理解"孤傲"這個詞是什么意思,不孤傲又是什么意思,這個詞通常是形容什么的,整句話哪點說明荷花不孤傲,領悟到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形容荷花的品格,是一種強烈的對荷花的贊美之情。學生體會了這種感情,在接下來的朗讀中,就會自然而然的流露出這來。
4.教師進行概括性評價,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地評價,在評價過程中,要特別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不輕易傷害一個學生,特別是對能力較差的學生,評價要克服片面,力爭全面準確,要采用鼓勵性評價,切忌用過頭的結論性語言,如:"你簡直太差了","無可救藥"等等,因為學生非常看重教師對自己的評價,他們把教師的評價看作是對自己的承認和肯定,一個好的,準確的評價將會對學生受以極大的鼓舞,它能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強力。而對于朗讀能力較差的同學,要對他們提出切實可行的近期目標,使他們一點一滴地進步。總之,要采用因人評價的原則,使同學們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努力克服以往閱讀教學中的弊端,摒棄紛繁復雜的分析,加強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多讓學生去讀,真正地發揮朗讀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圓滿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