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玉
素質教育有著豐富的內涵和廣闊的外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素質應從三方面考慮:一是結合數學知識特點培養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素質,即使他們的道德情操得以陶冶,意志品格得以鍛煉,審美情趣得以熏陶。二是結合學生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即具有善于課前預習、學具準備齊全的習慣;課上聽講全身心地投入,全神貫注,做好扼要筆記的習慣;操作練習有序靈敏,課上組織小組討論時不人云亦云,能發表獨到見解,并善于傾聽他人意見;按時完成作業,作業書寫整齊,格式規范,等等。三是數學品質方面的素質,即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相信自己一定能學習好的堅定信念;遇到學習中疑難問題具有沉著冷靜的思考品質;不經幾番思索決不輕易發問的堅韌毅力和屢遭失敗仍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對確實不懂的問題有不恥下問的求實態度;對他人的求教有一副耐心幫助的熱心腸;對煩瑣的驗證和大數字計算有不煩躁的堅強意志;有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果敢性格。同時,有良好的自控能力和客觀的自我評價能力。雖有競爭意識又具備不因成績好沾沾自喜而蔑視“差生”;也不因成績差一蹶不振而嫉妒強者的寬廣胸懷等。
小學數學中的素質培養具有長期性,力圖朝夕之功收立竿見影之效的良好愿望是不現實的。在長期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立足于素質培養,對運用懸念教學法進行了探究、實驗,教育教學效果喜人。所謂懸念,原指欣賞文藝作品時,對故事的發展或人物命運的關切心情。懸念是一種心理現象,能喚起人們的注意,激發人們的興趣,使人產生牽掛焦慮的情感和強烈而迫切的求知欲望。顯然,懸念作為一種情感方面的內驅力,對學習具有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有的放矢地營造各種懸念氛圍,引起學生情趣,觸發學生思維,促進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1.構建情境,誘發懸念
教學新課以前,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心設計懸念情境,可以一開始就把學生注意力牢牢抓住,使他們的思維處于最佳活動狀態,一位教師教學“有余數的除法”前,先讓全班小朋友一齊做游戲:大家伸出左手,從大拇指起,輪番數指頭計數,數到任意一個數時,只要報出自己數到的數目,老師便能準確無誤地猜出你已數到哪一個指頭。學生紛紛報數,老師一一作答,核對后無一差錯,學生感到無比新奇。教師說:“小朋友們想知道老師的秘密嗎?這一課上好以后,大家一定會明白!”接著教學新課,全班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望,聚精會神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類比出錯,頓生懸念
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思維定式,將一個假命題巧妙地穿插在連續類比活動中,讓學生不知不覺跌入“陷阱”。教師突然指出:你錯了!此時,學生感到意外,會立即產生一種“非把它弄清楚不可”的心情。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與學生一問一答:銳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180°)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360°)把這個長方形切成兩個同樣大的直角三角形,每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解和是多少度?(180°)平行四邊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360°)把這個平行四邊形切成兩個同樣大小的鈍角三角形,每個鈍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180°)把切下的一個鈍角三角形再沿對稱軸切成兩個小三角形,每個小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90°)教師說:“錯了!”學生被這個突然的否定弄蒙了:切成兩半,原內角度數也分成兩半,由此類推,怎么錯了?大家全神貫注,都想迅速弄清其中的底細。
3.揭示反例,激起懸念
在數學教學中,好的反例是激起懸念的重要材料。特別是應用題,有的粗看似曾相識,往往因一字之差而使數量關系面目全非;有的題目情節十分熟悉,若按老經驗倉促列式計算,又往往容易釀成大錯。教學中恰當運用這些反例,可使學生集中注意,字斟句酌,反復辨別,努力為解除數學困惑而專心探索、積極思維。例如:某人上山平均每小時行2千米,下山平均每小時行3千米,上下山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時行多少千米?教師利用學生的錯解(2+3)÷2二2.5(千米),引導他們弄清錯在何處,找出正確思路,總結解題經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練習應用,巧設懸念
學生初步理解掌握新數學概念以后,接著就要通過練習應用,使所學概念具體化,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教師設計練習作業時可以適當穿插若干思考性題目,有意讓學生“誤入歧途”,形成懸念,從而強化練習內容,增強教學效果。如教學長方體概念,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操作等感知活動,初步認識什么是長方體的長、寬、高,接著在練習作業中安排諸如這樣的判斷題:“長方體都有四個長、四個寬和四個高,”一般學生易做肯定的判斷,教師做出否定以后,再引導他們結合實物認真分析和綜合,從而使學生解除懸念,對“有無數個長、寬、高”獲得特別深刻的認識。
5.小結質疑,引出懸念
教師緊扣教材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概括小結時,可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打破砂鍋“問”到底,對課本上的內容提出各種疑義,形成懸念,并因勢利導,激發他們繼續深入探究。如教學“分數化小數”,在小結“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能化成有限小數;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質因數,這個分數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數”時,師設問: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所化小數部分的數位與分母大小有什么聯系嗎?不能化成有限小數的分數,是不是一定能化成循環小數呢?是純循環小數還是混循環小數呢……這些問題使學生產生深深的疑慮和極大好奇心,調動進一步學習積極性。
6.比較歸類,升華懸念
為使學生加深理解和識記,常常要將新舊知識比較歸類,形成知識系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有關知識進行深入的剖析和比較,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升華懸念,從更深層次上掌握知識本質特征,如教完分數加減法計算法則以后,教師啟發學生將這個法則同整數加減法和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進行比較,形成加減法計算法則系統時,可以通過比較和概括,讓學生認識三個法則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共同本質特征:它們都是相同單位相加減!這樣,學生對加減法計算法則的認識達到更高水平。
總之,懸念的實質是疑問,而疑問正是一切真知灼見的開始,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為在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懸念,教師必須吃透教材精髓,明確教學目的。同時,通盤考慮,把懸念貫穿教學全過程,在激發學生強烈求知欲望和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