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孝勤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進,學校的教學改革迫在眉睫。以適應新課程的改革,為進一步推動我縣的課程改革的需要,落實校本教研,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是我校自實施素質教育以來,落實新課程標準的一項教學改革的新舉措。
新課程要求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師角色。新課程標準強調說,“教師是教育的研究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從學校教育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出發,通過全體師生共同研究,達到解決問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的。
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即校本教研,就是以學校為研究基地,以學校內教學實踐中的問題為研究內容,以學校教師為研究主體,以促進學校師生共同發展為研究目的所開展的教學研究機制和教學研究活動。即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在學校中,通過學校,為了學校”。
一、明確校本教研目的,健全校本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作為一種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形式,伴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春風,走進了我們的校園,融進了我們教師的生活,成為了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我校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導下,在上級領導的重視下,積極構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教研,明確學校教研組工作目的,健全校本教研制度,引導教師通過自我反思中提高教學水平,在同伴互助中提升教育理念,在專業引領中感悟教育的真諦。
校本教研是開展校本活動的起點和基礎,校本教研活動的制度化、正常化,必須有理論的正確引導。我校著力于規范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理論學習制度為保障,促使校本教研的制度化和正常化。
加強教育理論學習,完善校本學習制度。做到“三個層次、兩個必須、一有一查”的學習制度。
建立學校領導目標管理、分工合作制。學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陣地。學校領導宏觀調控校本教研計劃。校本教研必須列入學校的重點工作。校長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責任人,推動校本教研的“帶頭人”。親自領導學校校本教研工作。學期初,認真組織并召開教研組長會議,明確校本教研的工作目的,從而從制定教研工作計劃和教改課題中做出規范性指導。要求教研組長聚焦課堂,扎根于每一堂課,關注每一位教師的成長。
建立教師學習反思制。學校通過校本教研,及時掌握教師參加教研活動的情況并把參與情況的質量納入業務考評。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堅持讀一本教育教學專著,做好課堂教學后記,確立一個教學研究課題,完成一份成功教案,寫好一份精彩案例分析,撰寫一篇教研論文。
二、切實做好校本教研培訓工作、以新課程理論引入課堂教學
教師是校本教研的主體,校本教研的內容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開展校本教研的關鍵是教師。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掌握新的教育理論,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在新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知識的掌握下,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行為、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才能反思、提升研究的水平。學校要做好校本培訓工作,通過校本培訓的方式搞好教研,把課堂當作培訓基地,把一線教師當作被培訓者,也可以是培訓者,邊上課,邊研討,把培訓、研究、學習融為一體,使校本教研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學校要切實抓好校本教研,必須做好校本培訓工作,把校本培訓當作學校常規來抓,與平時的教研活動、業務學習相結合,與青年教師的培養相結合。
三、走進課堂教學,在學習中提高,在實踐中探索,促進校本教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校本教研要求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尋找最佳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要求教研組積極探究實際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學習氛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倡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構建“分層、互動、開放”的學習體系,實施“鼓勵、贊賞、期待”的學習評價方式。用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相信人人都能成材,人盡其才,盡其所有才。我們從事的是育人的工程,所有教育教學行為都應圍繞著這一理念:“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孩子。”
在新課程改革中,我校“以人為本”積極構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校本教研,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逐步取得了一些成就。學校教師隊伍的素質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前茅,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獲得名次,教師教學論文或論著多次見于報端和書刊,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教壇新秀、骨干教師、優秀教師,學校初步構建起一支教育觀念先進,師德高尚,業務能力強的教師隊伍。
課程改革,是挑戰,更是機遇。面臨面日新月異的知識更新,學生思想不斷的轉變和提升,以及學生家長對自己子女的殷切期望,作為教師,不得不面對現實,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育理論。只有在改革的實踐中,才能鍛煉和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適應改革的需要。作為教師,必須依據學校實際情況,以校本教研為主通過研究、探討、合作、交流、互助,搭建一個平等、和諧、共同學習的綠色平臺,使學生在校本教研中發展,教師在校本教研中完善,學校在校本教研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