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珊珊
【摘要】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今天,“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成為了每一個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核心理念。學生的發展不僅是要學生在認知方面的發展,也要使學生在道德品質上的發展。小學生正處于道德素養養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至關重要。小學英語作為義務教育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學科,在德育方面也起著關鍵的作用。
【關鍵詞】小學英語教學 德育滲透 途徑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讓知識傳遞,我們讓方法延續,我們讓求知的學風灑滿校園。可是我們反思,這,就夠了嗎?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我們要傳授知識與方法,在課程改革不斷推進的現在我們更要注重育人,即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簡而言之就是注重學生的德育情感教育,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朱永新在新教育中也提出了理想課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識、社會生活與師生生命的深刻共鳴。對此,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我們每個老師責無旁貸的工作。英語作為小學階段一個重要的學科,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情感滲透的原因
1.《課標》的總目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2011版的《英語課程標準》 規定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要“通過英語的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的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而人文素養,就是做人的基本修養,也就是有良好的行為習慣,有良好的品德風范。這方方面面的都需要英語教師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滲透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德育教育。
2.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小學生的人格發展尚處于不穩定的時期,容易受外界的影響,尤其是現在網絡媒體發達,孩子獲取一些負能量的來源多,再加上這個階段孩子的好奇心強,喜歡人云亦云,稍有不慎就容易形成不健康的人格。這就要求我們進行適當的德育教育和滲透,培養孩子優秀的人格品質。
3.學生的家庭環境特點促使我們在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我校地處城鄉結合部的工業區,周邊工廠林立,這使得我校的學生有95%屬于外來務工子女。他們的父母上班時間長,有些家長甚至晚上下班回來孩子已經上床睡覺了。這樣的一個環境,就讓父母疏忽了對孩子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也忽略了對孩子負面道德品質的糾正與引導。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深感德育教育對于這樣的學生的重要性,尤其是各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二、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情感滲透的途徑
1.利用教師自身的榜樣作用,感染學生。教師的言傳身教是教育教學的重要途徑,但是在德育教育中,我覺得身教比言傳更具有感染力,因為它具有很強的榜樣作用。我們首先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質,然后在課堂上以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教育孩子,以德育人,以自己的行為去感染孩子,使他們從中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對孩子每一次的表揚“Well done, Excellent, Great…”,每一個鼓勵“Try again next time, you can do it”等等,都是對學生自信心很好的培養,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挖掘英語文本中的德育情感線,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教材是我們進行教學的載體,教材中的文本是我們進行德育滲透的來源,我們在解讀文本知識方面的目標時,也應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愛國主義情感、遵紀守法、文明禮儀習慣、良好的意志、誠實守信勤儉節約的品質、樂于助人的品格等等。這樣的滲透能讓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也塑造自己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深刻分析教材,要有敏銳的思維,獲取相關的德育因素,從而能在課堂教學中有計劃的、自然地進行德育滲透。
3.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在備課時,挖掘了文本中的德育因素,并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滲透,使學生與文本的主人公產生了共鳴,作用于自己的意識中,提升了自己的道德品質。如果要讓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德育的某些方便獲得升華或者得以實踐,教師就需要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在作業的布置上我們也應避免重復的機械作業,設計有效的、開放性的、能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多元作業。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1.立足文本,從文本中挖掘相關的德育因素進行滲透,切忌生搬硬套。
2.德育滲透要有計劃性,但又要盡量不突出德育的痕跡,讓德育滲透在自然地教學過程中進行。
3.分清主次,不要喧賓奪主。英語課堂中的教學重點是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德育情感滲透應在語言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延伸出來,不可占據大部分時間。
4.注意語言的組織修飾,在德育滲透時教師應充滿熱情,以情動人,用和風細雨般的柔情感染孩子,增強德育的效果。
形成良好的品德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積月累,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它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教師的不斷的德育滲透和情感感化,通過春風化雨般的教育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情感體驗,真正實現教師的責任:教書、育人。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