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帆

【摘要】目的:觀察對比薄氏腹針與常規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14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針灸治療,觀察組給予薄氏腹針法治療,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1%,高于對照組的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研究治療后MPQ評分、LMG評分、WOMAC評分以及JOA指數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薄氏腹針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針灸,其能有效緩解癥狀嚴重程度并降低疼痛程度,促使患者肢體功能快速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薄氏腹針;常規針灸;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疼痛;癥狀
【中圖分類號】R2469【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1007-8517(2016)21-0106-03
Abstract:
Keywords: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也被稱為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是一種以患者膝關節結構、功能出現退行性病理改變的臨床疾病類型,遷延不愈將會發展成為關節滑膜炎、膝關節游離體、膝關節畸形乃至殘廢等嚴重疾病,對患者身體健康、生活質量等均造成嚴重影響。中醫針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具有良好效果,能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薄氏腹針法是當前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針灸方法,薄氏腹針法是薄智云教授(中國著名中醫針灸學家、腹針發明人、腹針療法創始人)創建的一種新型針灸療法,其通過刺激患者腹部穴位以達到調節患者臟腑失衡癥狀的目的,薄氏腹針法以患者神闕調控系統為核心,能夠有效調節患者先天、后天經絡阻滯癥狀。較適用于慢性疾病、疑難疾病的治療,有關研究曾經將薄氏腹針應用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進程中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當前有關薄氏腹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研究仍然較少[2]。筆者運用薄氏腹針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接受診治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4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觀察組男22例,女48例;年齡40~75歲,平均(582±66)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3±18)年;患病膝蓋位于左側30例、右側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49例;年齡40~77歲,平均(585±62)歲;病程1~7年,平均(32±15)年;患病膝蓋位于左側28例、右側42例。兩組在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與納入標準 診斷標準:①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會2007年修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3];②患者均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分型依據[4];
納入標準:①本次治療前3個月內患者無非甾體抗炎藥服用史,未服用過與本病治療有關的激素類藥物;②患者均為單側患者病;③本次研究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事前告知患者病情發展、治療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征得患者同意后簽訂責任書。
排除標準[5]:①需要長期服用激素治療相關疾病患者;②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肝腎臟器疾病、造血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患者;③關節間隙顯著狹窄或關節間形成骨橋連接而呈骨性強直患者;④膝關節腫瘤、類風濕、結核、化膿及并發病影響到關節結構者,或伴有牛皮癬、梅毒性神經病、代謝性骨病、急性創傷等患者。
13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針灸(貴州安迪公司生產,025mm×40mm一次性無菌針)治療。術者指導患者持仰臥位并暴露膝部,使用75%醫用酒精對患者皮膚進行消毒后依次針刺其犢鼻、內膝眼、陽陵泉、陰陵泉、血海、梁丘、足三里等穴位。術者注意進針時避開血管、毛孔,進針后行提插捻轉平補平瀉,得氣留針并TDP紅光燈照射30min后起針,無菌干棉球按壓片刻后確定局部無出血后放開。本組治療3次/周,以4周為1個療程。
觀察組給予薄氏腹針治療,所用針具為020mm×40mm一次性無菌套管針。術者指導患者持仰臥位并暴露腹部,依據薄氏腹針取穴定位標準使用直尺于患者腹部量出穴位位置、于患者膝關節內側疼痛時測出下風濕點、外側痛時測出下風濕下點。而后使用75%酒精對患者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依照中底、下胺、氣海、關元、氣旁、大橫、外陵、下風濕點的順序進針,進針時避開毛孔、血管,進針后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中胺、下腕中刺,氣海、關元深刺,雙大橫中刺,外陵、氣旁中刺,下風濕點線刺。針刺結束后頂住患者活動習慣,按壓其膝關節局部并詢問是否有疼痛,根據患者疼痛位置、程度再以其下風濕點為中心再次進針,留針后使用TDP紅光等照射30min。此次進針依然根據處方順序進針,先針先起。本組患者治療3次/周,4周為1個療程。
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4個療程。
14療效標準依照《癥候療效判定標準》[6]評估患者療效積分,而后使用尼莫地平法計算患者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基本痊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80%;顯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50%~79%;有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25%~49%;無效:患者治療前后評分減少<24%;
15觀察指標使用疼痛問卷表[7](簡式MPQ問卷),疼痛程度分為無(0分)、輕(1分)、中(2分)、重(4分)四個等級,從疼痛性質、情感項進行評分,分值越高,疼痛越明顯;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嚴重性指數(ISOA)[8]評估患者膝關節疼痛及病情發展,通過癥狀及體征進行評分,總分40分,分值越高,膝關節疼痛越明顯,病情越重;同時評定患者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炎癥癥狀及肢體功能評定指數[9](WOMAC指數),在各項回答處的直線上標出自己疼痛或功能受限程度的相應位置。“0”表示無疼痛或無功能受限,之后隨數值增加程度加重,10表示疼痛劇烈(服用止痛藥物仍無法緩解)或功能極度受限(無法站立);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效果判定標準[10](JOA標準),通過主觀癥狀、臨床體征、日常活動受限度進行評分,總評分最高為29分,最低0分。分數越低表明功能障礙越明顯。
16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7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治療前后MPQ疼痛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后,疼痛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簡式MPQ疼痛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治療前后LMG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LMG評分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LMG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兩組治療前后WOMAC評分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WOMAC評分均有所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WOMAC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25兩組治療前后JOA指數比較與治療前比較,兩組JOA指數均有所上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JOA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3討論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慢性膝關節疾病,患者由于年齡、體重、生活環境等多種原因造成自身膝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以及結構紊亂,病變將會蔓延至患者軟骨下骨、滑膜、骨膜、骨質以及關節周圍肌肉等組織,對患者膝部正常結構、功能均造成不利影響[1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多為中老年群體,但隨著當前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改變,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群體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反復疼痛癥狀,部分患者還伴有膝關節腫脹、僵硬、肌肉萎縮、持續性疼痛乃至關節畸形等癥狀,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對整個社會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負擔。此外,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擁有較高的患病率以及極高的致殘率,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西醫仍然未明確膝關節骨性關節患者的病因以及發病機理,在具體的治療過程中以緩解患者疼痛、減輕患者炎癥、延緩患者軟骨退化以及改善其膝部關節功能、減少關節畸形發生率為具體目的,其治療方法包括止痛抗炎藥、軟骨保護劑、外用消炎藥以及手術等。然而長期藥物治療將會造成患者胃腸道不適、肝腎功能障礙等多種不良反應,手術治療則創傷較大、恢復時間較長,患者經濟負擔較高,因此傳統中醫治療逐漸廣泛的應用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治療中。
中醫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認識由來已久。中醫認為膝關節骨性關節屬于“痹癥”、“骨痹”等范疇,其將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分為腎虛髓虧、陽虛寒凝、瘀血阻滯等多種證型,認為患者病發原因與其自身外邪入體、痰瘀互結、肝腎不足等密切相關,為本虛標實之證。而中醫針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包括中藥內服、中藥外用、推拿治療以及針灸治療等多種方法。臨床實踐證實[12],薄氏腹針法具有安全、無痛、高效、快捷等多項優點,在緩解瘀血阻滯性膝關節性關節炎患者的炎性癥狀、改善其功能評分上均有良好效果。事實上,腹部是人體臟腑中最集中、靜脈分布最多的部位,薄氏腹針法則將經絡看做是連接人體五臟六腑、形體官竅的網絡,其能溝通人體表里內外而調理臟腑,引導患者臟腑氣血傳遞到局部以治療疾病。薄氏腹針法就是利用這一原理,通過對中底、下胺、氣海、關元、氣旁、大橫、外陵、下風濕點等穴位的應用達到疏通經絡、祛邪止痛的治療目的。術中所取穴位中的氣海、關元具有引氣歸元、補益肝腎之效,而大橫則能夠祛濕健脾、滑利關節,外陵是臟腑氣血通往下肢的必經之路,下風濕內點、外點的聯合應用則能起到促進臟腑氣血產生、推動氣血運行至膝、改善膝部組織血液循環、緩解膝部內外疼痛癥狀的良好效果。
本次研究中針對患者的治療期間疼痛程度、病情發展以及炎癥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內容進行評估,采取LMG、WOMAC等多項與膝關節炎疾病治療、預后相關的評估量表對患者治療、預后效果進行評估,最終觀察組患者各項評分結果均優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薄氏腹針法在提升患者預后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上均有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薄氏腹針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效果明顯優于常規針灸,其能有效緩解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并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使患者肢體功能快速恢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黃怡.黃氏奇穴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對照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4.
[2]李雪.薄氏腹針治療退行性膝骨關節炎疼痛及功能障礙臨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3]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J].中華骨科雜志,2007,27(10):793-796.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4-125.
[5]賴慧榮.薄氏腹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4.
[6]吳宏梓,史平平,王建民.火針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Meta 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4,21(5):10-14.
[7]R Melzack.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Major properties and scoring methods[J].Pain, 1975, 1(3): 277-299.
[8]MG Lequesne,C Mery,M Samso,et al.Indexes of severity for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and knee.Validation value 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assessment tests[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Rheumatology, 1987, 65(65):85-89.
[9]Bellamy N,Buchanan WW,Goldsmith CH,et al. Validation study of WOMAC:a health status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clinically impor-tant patient relevant outcomes to antirheumatic drug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of the hip or knee[J].J Rheumatol,1988,15(12):1833-1840.
[10]毛賓堯.現代膝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11]續龍,井蕾,賀琨,等.針刺配合艾灸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針灸,2013,33(10):871-876.
[12]李雪,劉云霞,張紅林,等.薄氏腹針在退行性膝骨關節炎中的應用[J].首都食品與醫藥,2016,14(4):47-48.
(編輯:程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