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
摘 要: 陶行知“四塊糖”故事看似簡單,但從中流露的智慧及教育效果卻是教育工作者的向往與追求。教育是一門藝術,當面對一張廢作,揉棄不用重鋪新宣,你是一名畫家;獨辟蹊徑點石成金,方可以藝術家之名執(zhí)起教育之筆夢筆生花。在教育這條雙岔路上,請停下追尋舊跡的腳步,以另一種角度去審視、去探尋、去摸索。
關鍵詞: 陶行知 教師 學生 教育方法
陶行知在做校長時,一天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磚頭砸另一個同學。陶行知及時制止同時令這個學生去自己的辦公室。在外了解情況后他回到辦公室,發(fā)現(xiàn)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一顆糖遞給他:“這是獎勵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比我先到了。”接著又掏出第二顆糖:“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該男生將信將疑地接過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據(jù)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這時那名男生已經(jīng)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么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陶校長這時掏出第四顆糖:“你已經(jīng)認錯,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談話結束了,故事到這里并未結束:對于男生,我們難以想象他的價值觀世界里巨變將會如何激蕩,但對于教育智慧,教育的另一條路,卻可以從陶行知遞給學生的四塊糖,也是遞給我們的這四塊糖中細細品嘗。
第一塊糖:賞識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一座山只要有10克每噸的含金量就可以稱之為一座優(yōu)質金礦山,關鍵在于你能否在無數(shù)廢石間慧眼識金。男生打同學是品行的污點,但誰又能否認“守時”是其素養(yǎng)的光亮呢?有位老師說得好:“沒有一個學生不想得到周圍人的贊美和期待。這種贊美和期待將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乃至成長都產(chǎn)生巨大作用。相反,一個學生如果聽到的總是負面的評價,就會不自覺地自暴自棄。身為教師,我們要拿著‘放大鏡給學生找優(yōu)點,用‘擴音器給學生積極的評價……讓每一個學生抬起頭走路,這應成為教師的追求。”賞識應當成為教師的思想,因為這是學生尤其低年級學生為之奮斗的期待甚至夢想。練就一雙賞識的火眼金睛,挖掘學生的閃光點,變消極的負面評價為積極的正面教育,學生就能在老師的指引下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實現(xiàn)自我升華從而督促自己不斷進取。
第二塊糖:尊重
“這也是獎勵你的,我不讓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說明你很尊重我”。這里面有的僅是男生對于校長的尊重嗎?不,發(fā)現(xiàn)打人現(xiàn)象給予“制止”而非“斥責”、“令其去辦公室”而非“當著其他學生的面批評”,甚至自己后于學生到達約定地點,就主動開展自我批評,這些都是陶行知對學生的尊重。這份尊重讓緊張的氣氛瞬間緩和下來,這份尊重讓抵觸批評、樹起心理壁壘的學生自動消除對待批評的防護意識,從而形成寬松的談話氛圍,讓情況有了回轉的余地。猶記那個下午,下課了,我抱著書本準備離開,小班長興奮地跑來:“老師,老師,我在XXX那里找到你的小印章了!”邊說邊揮舞著手中緊拽著的我前日丟失的小印章。剎那間,全班同學的目光都向小女孩集中過去,她絞著手,抿著唇,眸中顫動著慌張與淚光。我接過小印章向她揮了揮,微微笑著說:“你真厲害,謝謝你幫老師找回小印章。”只一瞬,她像是松了一口氣,又像是忍不住要哭,但此后課堂上總能看到她望向我的目光中有隱隱的笑意。尊重與愛都是雙向的,正如面對群山說愛你,群山才會饋之以不盡的熱愛與尊重。
第三塊糖: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據(jù)了解,你打同學是因為他欺負女生,說明你有正義感”。這時那名男生已經(jīng)泣不成聲了:“校長,我錯了。不管怎么說,我用磚頭打人是不對的。”簡簡單單四個字“泣不成聲”,卻讓我們清晰地看到卸下心理防備與壓抑恐慌后的男生內心里滿溢的委屈與歉疚。面對犯了錯誤的學生,我們總擅長于鋪開人生與道德的長卷漫談得失,然后滿心期待地寄希望于學生可以痛徹心扉、從頭改過,再然后總歸怨怒學生犯錯依舊、不識老師的苦心。其實啊,我們游離在學生的內心之外,離得實在是太遠了。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我們沒有找到根本,沒有看到本質,沒有尋得鑰匙,又怎能打開學生悔過的心扉呢?同樣是一個下午,全校集體活動,各個班級都像小白楊一樣筆直地生長在操場上。近期路隊訓練看來頗有成效,我正自我陶醉中,卻見他氣喘吁吁、滿頭大汗地跑來:“老師,我……”顏面盡失的感覺令我打斷他的話呵斥:“躲在教室不排隊干什么去了?站到最后面去!”他愣了愣,垂著頭回了隊。回到教室,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出操前亂糟糟的教室竟整齊潔凈!憶起上午我還在為他們把教室弄成一團糟也不主動打掃而發(fā)火,那一刻我仿佛抓住了什么,又仿佛失去了什么。為了彌補,我在班上對他大加表揚,鼓勵同學們學習他熱愛班級環(huán)境。但我卻再也沒有機會體會到教室如此整潔時的驚喜了,我總是后悔為什么當時不問清楚,否則也不會令一顆熱忱之心白白冷卻,再也回不到那刻、抓不住那時。所以,當因學生犯錯而火冒三丈時,請給自己一秒鐘冷靜下來,再給自己一分鐘了解一下事情的真相,眼睛看到的并一定是真的,重要的不是“你居然會……”重要的是“他為什么會……”給學生一次辯護的機會,也給自己走進學生一次機會。
第四塊糖:寬容
故事:從前有位漁夫出海捕魚,從海里撈到一顆大珍珠。這顆珍珠晶瑩圓潤,漁夫愛不釋手。但美中不足的是,珍珠上面有個小黑點。漁夫心想,如果能把小黑點去掉,珍珠完美無瑕,就會成為無價之寶。于是,他開始耐心地剝剔黑點。可是去掉一層,黑點依然存在;再去掉一層,黑點還是存在;再去掉一層……最后終于去掉了,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顆碩大的珍珠已不復存在。學生就像這顆珍珠,我們要做的就是寬容他們身上的小瑕疵。而故事中的男生顯然已經(jīng)得到了陶行知的寬容。教育中,我們在諄諄告誡學生寬容之前,自己首先得學會寬容學生,欣賞他們的閃光點的同時,要有接受學生的短處、缺點與錯誤的雅量。“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懲罰更強烈”。寬容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品格,讓學生在你的寬容中冷靜、反省,學會寬容,學會平和,學會優(yōu)雅淡然。
看到學生犯錯怒急攻心、意欲訓斥的你,拿到第一塊糖就該知道:賞識讓學生產(chǎn)生期待、不斷進取;拿到第二塊糖就該知道:尊重學生,學生才會尊重你;拿到第三塊糖就該知道:事實勝于雄辯,了解真相,了解孩子才可以得到信賴與悔悟;拿到第四塊糖就該知道:寬容孩子,讓孩子在和風細雨中沉穩(wěn)、沉淀。
四塊糖,于孩子,將得到嶄新的自我認知;于老師,應獲得全新的反思與感悟。山重水復疑無路,當困惑走向死胡同,當教育走向瓶頸,不妨嘗嘗這四塊糖,換個角度思考,或許可獨辟蹊徑。這“一轉念”是教育智慧的長期積累,而教育智慧需要以愛生為前提,“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行知的智慧在此間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