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敏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00-01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困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 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并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匯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顯然,注重閱讀教學中的朗讀指導,是每個語文教師應盡發職責。
1.教師范讀 感染學生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有時朗讀還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切奏、停頓和速度,輕后果緩急,讓學生進入意境。特別像《十里長街送總理》和《再見了,親人!》這類感情色彩很濃厚的課文,更應該通過朗讀來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師在學生面前朗讀得平平淡淡,甚至結結巴巴,那就無法表達出全國人民在十里長街盼靈車,送總理的悲痛情景,以及人民永遠懷念總理的無限深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依依惜別之情,更難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用生命和鮮血凝成的深情厚意。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首先自已必須聲情并茂的朗讀。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2.依據教材 指導朗讀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就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注意有的放矢地組織訓練。在課文分析的基礎上,要讓學生多讀,讓學生自己去咀嚼,品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
就高級來說,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篇的教學充分發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草原》、《林?!?、《可愛的草塘》等這類意境深遠,情感濃郁,文字優美的課文,更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表情地朗讀。如教學《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時,可從兩方面著手:一是要正確地停頓;二是要讀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過這樣的朗讀指導,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就文體來說,課文中有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指導朗讀時,就要根據不同的文體來進行朗讀指導。如朗讀感情濃郁,語言優美,筆調活潑的《桂林山水》,就必順采取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從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的情感。要朗讀《激光》這樣的說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因為《激光》是用具體數據來說明激光的特點與作用的。如果還照《桂林山水》那樣的節奏、語調、語勢、情感來讀就欠妥。這種文體的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層次清楚。從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從讀中發展思維和語言,就達到目的了。
3.重點段落 著重朗讀
課文中的重點段中,有些詞語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對表現中心思想作用較大。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當讀到《難忘的一課》中的"這里原來畫的都是日本的偉人,現在'光復'了,畫上了我們中國自己的偉人。"和"我緊緊地握著這位年輕的臺灣教師的手,但是想不到還有什么話,比他剛才教給孩子的那句簡單的話,更足以表達我這時的全部感情。"這些語句時,教師就要先指導學生理解句子中帶點的詞,然后反復朗讀,要求把帶點詞語讀重音,讀出感情來,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這個禮堂原來畫的都是日本的偉人,現在光復了,畫上了中國自己的偉人,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情誼使作者的眼睛濕潤了。也確實只有"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這句話,才能表達作者當時的全部感情。又如《第一場雪》中的第六自然段,生動形象地措繪了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了雪景的絢麗多姿。教師在指導朗讀時,要著重指導學生讀好其中的兒化韻,然后讓學生反復朗讀,從中體會到雪后的自然美,讀出作者當時對雪后美景的喜愛之情。
教師通過對重點語句和段落的朗讀指導,既可以加演出人學生對課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進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4.探究中尋美,品讀中感悟
對重點閱讀課文進行探究性閱讀。首先初讀課文,發現其美。如《端午的鴨蛋》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作者語言的書面語與口語于一爐的美感。感受在平淡的生活中能發現生活的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的鴨蛋里就能品嘗出生活的滋味。其次研讀課文,探究美。在學生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細讀課文,采用小組交流、個別指導、師生共同探究、總結等不同形式,抓住文章的重點詞句來深刻探究,在平實、自然之中又時時流露出典雅雍容,顯現出作者深度的文化素養和語言功力。一個普普通通的鴨蛋在作者筆下居然寫得如此別具一格,這是一般人通常不會注意的,但仔細一想,卻又大和情理。可不是嗎?丹青色的蛋殼就比白色蛋殼更有"格調",而鴨蛋的形狀也確實有蠢笨與秀氣之別。生活之中的情趣是無處不在的。再次課件演示,欣賞美。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播放課文中過端午風俗探究,及各地不同風俗,以此來感悟作者對家鄉由衷的熱愛與自豪的感情。最后品讀課文,感悟美。指導學生感情地朗讀全文。可自由讀、默讀、誦讀、齊讀等,抓住重點詞句指導學生仔細品讀,充分感悟端午的鴨蛋,帶給孩子的樂趣以及生活的情趣事是無時無刻不在的。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從本質而言,閱讀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多向的對話過程,其中主要的一個方面是閱讀者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因而,在閱讀教學中,關鍵的一點就是"讀"。"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創設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留給學生閱讀、思考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去讀書,去感悟,去研究去表現,讓他們的心靈沒有壓抑和束縛,提倡多角度的、創意的個性化閱讀,他們就像自由的鳥兒在蔚藍的天空展翅飛翔。
5.熟讀成誦,促使學生積累語言
學習語文,就得熟讀古今中外的一些名篇佳句,化別人語言為己用。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說的就是熟讀的效果。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陣地,無論學什么課文,我們都得就學生明確積累什么。過往,小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也要求學生背記一些內容,但背記的內容往往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詞語解釋等,沒有捉住本質的東西。我們現在要求學生積累的是"語文"本身的東西,是文質兼美的佳作以及短小精悍的古詩,還有散見于課文的出色句段。只有把這些東西背誦下來,才能不斷充實學生的語言庫存,使他們終身受益。
綜上所述,只有建立在朗讀基礎上的閱讀教學才有意義。有專家指出"朗讀是最好的品味","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這個道理。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多加強朗讀指導,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來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