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福
摘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已成為重要學科,它具有較強的綜合型、實踐性、創造性,學生可以利用這門現代化技術完成學習任務,拓展視野,提高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244-02
信息技術教育是一項現代化教育,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運用意識、提高科學文化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信息技術課程已成為一門獨立的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同時信息技術課對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新世紀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在發展進步,各種高科技產品爭相出臺。在這個全新的電子時代,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因此,人們也廣泛認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只有對信息技術有一定的掌握,才能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游刃有余。
1.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現狀
1.1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由于社會環境和家庭經濟狀況的不同以及在學習興趣方面的差異導致信息技術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班上有的學生從小就開始使用信息技術,現在對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已經達到了非常熟練的程度,然后也有個別的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操作比較生疏,這兩種層次的學生在一個教學班里,可想而知是會給教學帶來些什么樣的困難。
1.2教學課時有限。信息技術教學課時有限(高中的周課時:1節),課程所覆蓋的內容有限。要想在這些有限的課時和有限的教學內容里,完成對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1.3教材的設計問題。信息技術課教材的設計問題,也給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現在的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基本上沒有考慮到學生學習的連貫性,這種被稱為"零起點"的教材一律從基礎知識和信息技術的基礎應用講起,忽略了學生初中的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這樣就會造成知識的重復學習和學生的厭惡情緒,給教育教學效果帶來嚴重的影響。
2.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總原則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堅持"雙生"為本,"雙生"即學生和生活。第一個"生"是指學生。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主體應是學生,要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要回歸學生熟悉的生活,從學生的發展出發設計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第二個"生"是指生活。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回歸生活是核心,其主要教育思想是將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學習資源引入到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學中來,并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生活能力得到提升與發展,實現學習興趣和生活情趣的雙增長。讓學生置身于社會現象的評價與討論之中,不僅促進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理解與內化,還有助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構成雙向的有益的聯系。
3.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3.1正確認識信息技術課的作用。首先,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信息技術有著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學習形式可以使學生打破時空的限制區學習,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有效的人機交流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信息技術可以通過形象的畫面和同步的聲音,可以使所學的知識盡情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智慧與潛能,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提高學生對新事物的探索激情。
再次,高中學習的基礎知識是為將來進一步的深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提高教學效率。要上好一堂課除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外,調控好課堂教學秩序是非常有必要的。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信息技術課由于其自身的特點,很多內容極具抽象性,傳統的單一模式教學已經很難適應。而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單一模式,可以將數據、文字、圖像、聲音有機的融為一體。并且制成課件后,還可以按教學的需要隨時變換組合,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強化、培養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3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教材雖然是核心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思路不應拘泥于教材。課程改革的特點之一,就是新課標下的教材給教師提供了廣闊的、創造性的發展空間。教材里的內容,不再像以往的那種"軟件說明書類型",而是以信息處理與交流為主線,圍繞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需求,以盡可能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素材,為學生、教師的創造性活動提供可操作平臺。教材在內容的設計上更多地著眼于學生,強調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的相互作用,可以說教材是教學的材料、范例或話題,其作用就是服務于教學。因此,信息技術教材只是一個載體,需要每一個信息技術教師去挖掘、去創造。教學本身也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是對課程的不斷發展、不斷豐富的過程。當我們拿到教材后,千萬不能再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
3.4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在任何一節課的教學中,都不可能只應用一種教學方法,而是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信息技術課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基礎學科的特點,技術性實踐操作性都很強。因此更多的要以任務驅動的方式組織教學過程教師要特別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協作性、自主性,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尤其是協作能力和自主探索學習能力,使得學生在掌握學習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時,提高其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的能力。教師在教學設計,選擇教學方法時要考慮教會學生學習,考慮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環境,要始終注意意識與情感的教育。
3.5評價方式的轉變。傳統的評價方式是以考試做題為主要方式,新課標的評價理念和方向是"評價主體多元化"。它提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指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促進反思,學生由評價的客體轉變為評價的主體,在這里隨時可以找到自己的學習軌跡,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信息技術這一全新的課程,對于信息技術教師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要研究新課標,掌握新課標,快速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善于反思,不斷總結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寶貴經驗與教訓。從而更早地適應新課程標準,沿著新課程標準確定的思路,來創新開展信息技術新課程的教學。
總之,從信息技術的成功引入課堂,信息技術教育的每一步發展都體現了社會的進步。信息技術教育課要根據自身特點,充分利用好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和上機操作這一優勢,并注重和其他學科的整合,提高教學效益,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才能更好地培養具有信息素質和創造素質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