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摘 要:“中國夢”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政治宣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國各族人民幾千年來的夙愿,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就成為“中國夢”的首要內容。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國夢的有效途徑,全國各族人民應該緊握時代主題、凝聚力量,努力將“中國夢”變成現實。
關鍵詞:生態文明;中國夢;生態學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12-0027-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和諧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成為我國進一步發展的強心劑。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一、何謂“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并闡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和高度關注,成為社會各界的關注焦點。中國夢的本質內涵就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
1.國家富強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石
中國夢是強國之夢,也就是實現國家富強之夢。國家富強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中國只有成為強國,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這就需要我們構筑世界一流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歷史就是一本書,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們能夠清晰地認識到國家富強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只有國家富強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國家富強才能夠實現中國夢。
2.民族復興、人民幸福是中國夢實現的最終目標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核心和根本,也是其最終目標。國家是人民的國家,國家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也要通過國家來獲得。國家是人民的代表,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只有人民感受到了幸福的存在,只有把人民的幸福擺在第一位,國家才能夠凝聚力量,凝聚全國人民的力量去實現中國夢。同時,也只有如此,中國夢的最終目標才能夠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國家由人民組成,國家由眾多小家組成,實現中國夢既是實現國家的夢又是實現小家的夢,家是國的家,國是家的國。沒有國家的穩定、安寧,就不會有小家的幸福、安康;國與家、家與國互為依托,互為前提。①
二、異化理論語境中的“中國夢”
“異化”原本是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費爾巴哈哲學中常見的一個術語,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分裂出它的客體對立面,變成外在的異己力量[1]。人類生產創造出來的東西作為一個客體,本身是用來為人類服務的,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和發展中,客體反過來作用于人,使人依賴于這一客體,人作為主體喪失了其固有的本質,從而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地被異化,而客體也逐漸變成外在的異己的力量。
1.技術異化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資本主義在它誕生的一百年里,創造出來的產品比它以前一切世代的總和還要多”。科學技術的發展無疑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同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最大功臣。
在早期就有人們對于科學技術利弊的探討與研究。綠色理論根據其對待科學技術的不同態度大致可以分為“淺綠色(shallowgreen)”和“深綠色(deepgreen)”兩種類型[1]。“淺綠色”對科學技術表現出一種樂觀主義,認為人類能夠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解決社會發展中出現的諸多問題,比如能源危機和環境災難,保證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從而使人類繼續過著幸福的生活。“深綠色”對科學技術表現出一種悲觀主義,認為科學技術在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中扮演著一種破壞性角色,認為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造成了不可磨滅的破壞,科學技術本身永遠也無法彌補社會發展中的漏洞。同時,針對上述的兩種態度,也有人提出過“中間技術”這一說法,就是處在“鐮刀和收割機”中間的技術。科學技術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用于改造自然和改變社會的客體力量,并給人類帶來了無限的前景,但是在利益等因素的驅使下,人類開始無顧自然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范圍,肆虐地對大自然進行掠奪,科學技術也就成為人們破壞自然環境的首要依靠。其實,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所謂好與壞,全看科學技術怎樣被利用、被誰運用以及運用到哪個領域。當人們無限制地追求利益和名譽,依靠科學技術作為唯一的手段時,人們就已經被技術給控制了,人成為科學技術的依賴,人離不開科技,科技作為一種客體的本質就被改變,人也被科技所異化。自然成為人們主宰的對象,生態不斷惡化,人類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科學技術能夠強國,也能夠誤國;能夠給人們帶來幸福,也能夠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災難,全看人心所向,善意的科學技術和善意的運用才能夠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和人們幸福。
2.財富異化論
在馬克思的經濟哲學中,本真意義上的財富是“為人的”存在,既作為人們享受的對象,又作為人們活動的對象[2]。馬克思將人類的財富定義為滿足人類需求的使用價值,包括直接的消費資料和間接的生產資料。幾千年的人類發展史詩,人們不斷地創造財富、獲取財富和享受財富,但財富也在不斷地發生異化。人類的一切生存和發展都得益于大自然這一神圣的母親,人類就是在大自然中不斷地創造、獲取和享受財富。
在財富的來源問題上,威廉·配第曾經提出:“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的觀點。在這里,“土地”實際上指的就是“自然”。自然作為財富的來源,供給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前進。平心而論,光有自然也是無法創造財富的,勞動也成為財富實現必不可少的條件。勞動是人的勞動,人勞動的對象是自然,人通過勞動作用于自然從而創造財富和獲取財富。然而,在現代社會,財富不再是人們享受的對象,而是作為資本,在社會發展中不停地運作。在私有制條件下,當財富以物為中介,作為支配他人勞動和索取他人無償勞動的工具時,就轉化為相異的對立物,以一種無法控制的力量同勞動者相分離、相敵對,并支配和控制著他們的命運[2]。資本具有自身增值的功能,資本成為人們無限制獲取利益、榨取自然的最有效工具。這樣,財富就被披上了資本的外衣,從而財富就被異化成資本(一種榨取自然、剝削人的工具)。自然是宇宙給予人類的最美好的東西,人類需要通過向自然索取來創造財富。當財富被異化,人們關注的只是如何把自然變為資本控制其他人,這時,自然就被資本具體化、物像化了。
三、雙重危機理論語境中的“中國夢”
20世紀90年代之后,資本主義獲得了冷戰的勝利,資本主義成為全球社會發展的范式,與此同時,生態問題也隨著資本主義的全球化進程而開始凸顯出來,因此,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和全球性的經濟危機。
1.經濟危機理論
傳統馬克思主義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引起資本主義生產過剩與經濟危機,最終導致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重新調整,由此產生了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的論斷。
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切真正的危機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3]。當上述矛盾發展到尖銳的程度,使社會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遭到嚴重破壞時,就會爆發經濟危機。簡單地說,就是需求和生產的脫節,一方面消費群眾相對貧困,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消費,需求欲望低下;另一方面生產者一味地擴大生產,導致生產相對過剩,產品不斷積壓,進而資金周轉受限。生產力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提高,相對來說導致生產的過剩。這樣說來,不管是消費者還是生產者都無法得到滿足,消費者想要消費卻因為消費能力不足而放棄消費,而生產者想要賣出更多的消費品卻因為無人購買而不得不減少生產,甚至是停止生產,這些都是不利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良性協調。一旦經濟危機發生,影響的就不僅僅是消費者或者是生產者,而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現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發展是一個國家長足進步的表現,也是一個國家富強的根本。
2.生態危機理論
眾所周知,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改善和提高。但伴之而來的是日趨凸顯的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及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嚴重威脅。如何把生態文明建設有效地融入社會經濟文化建設中來,維持平衡,是我們今后社會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先決條件。生態危機不僅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和生產,更重要的是影響了整個國家發展的步伐和整個民族的文明。
自然為人們提供一切生產和生活的原材料,人類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從自然給予我們的原材料中生產和創造自身的需要。然而,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是不斷膨脹的,進而發展成為人控制自然,人與自然關系發生異化。自然不再是簡單的自然存在,而是對象化和人化了的自然,自然的每一個環節都打上了人類的烙印。控制自然的意識形態將整個自然作為滿足人類無限制的欲望的材料,并對此占有和利用,從而生產出遠遠超出人類需求的商品,然后強制人們進行消費,使人類失去自由,使人類失去從自然中獲得解放的努力,最終導致人類控制自然的意識形態的自我毀滅。從這里看來,“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解除生態危機的必然選擇。我們必須反對任何造成自然污染、生態問題的可能性存在,如同我們反對精神貧困化一樣。
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本質。理性解讀“生態文明”,分析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必然性,并提出當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現實可行性的路徑選擇,以此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構充滿生機的美麗中國。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是我們的百年期盼。夢在前方,路在腳下。讓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跑線上,牢記歷史,善于創新,心懷“寶劍鋒從磨礪出”的決心,奮力開啟中國夢的新征程,讓中國夢早日夢想成真。
參考文獻:
[1]劉仁勝.生態馬克思主義概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
[2]陳宇宙.財富異化及其揚棄:馬克思經濟哲學的人學向度[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1(7).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