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錦法
【摘要】文言文教學對教師和學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運用導語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要重視誦讀來培養語感,同時教會學生總結歸納、積累知識的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得到提升。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言文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精華,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和載體,是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重要來源。但是,很多學生的文言鑒賞能力并不高,不能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文言文試題讓很多學生頭疼,老師也把文言文試題看成是學生成績好壞的重要標記。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本人進行了總結,認為提高文言文教學效果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設計導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文言文教學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那么精心設計導語,努力營造良好課堂氛圍就顯得很重要了。導語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課堂氣氛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語可以是懸念式,可以是背景式,還可以是故事式等。在講《林黛玉進賈府》之前,讓學生自己提前查找作者曹雪芹和《紅樓夢》的背景資料,然后在課堂上以背景資料作為導語,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討論,課堂氣氛非?;钴S。在講《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時,把《水滸傳》里有關林沖的故事拿來作導語,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赤壁賦》這種比較難理解的課文時,可以先講蘇軾大起大落的一生,設下點懸念,能夠有助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對于像王羲之《蘭亭集序》那樣的文章,可以用多媒體播放《蘭亭集序》的書法作品,在這個基礎上使學生產生學習文章的強烈愿望。精彩的導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正確誦讀,培養學生的語感
正確的誦讀是高中生學習文言文能力的關鍵。語文學習是以學生在認知基礎上的體驗、感悟為主,而誦讀是提升體驗、感悟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如果只是對文言文的文本進行簡單乏味的講解翻譯,篇目被限制在教材有限的選文中,那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會降低。因此,文言文教學要對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充分關注。
首先,在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文言文的配樂朗誦。以《滕王閣序》為例,先播放配樂朗誦,同時配有滕王閣風光的畫面,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跟隨朗誦進入到情境中去,得到美的熏陶。學生聽完配樂朗誦后,再采取自讀、齊讀、對讀、輪讀等方式,細細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以《陳情表》為例,在幽雅的樂曲中,娓娓道來的誦讀,讓學生與作者之間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為了使這種感覺更加鞏固,可以連續播放幾遍,讓學生愜意聆聽并默默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引發學生的想象與聯想,與作者達到心有靈犀。
其次,語文教學特別強調一個“讀”字?!皶x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聲朗讀,口熟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像《阿房宮賦》《滕王閣序》《陋室銘》等文章中對排比、對偶句式的運用,使得朗讀起來朗朗上口,學生會愿意讀,喜歡讀。在朗讀中,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包括朗讀的語氣、節奏、語速、語調,若能更好地朗讀課外作品,那對語感和能力的培養就更有益了。
在教授《項脊軒志》時,可以教學生輕緩低調地朗讀,學生就能從朗讀中體會到作者在回憶往事、懷念親人時,極為悲痛的心情。再以《諫太宗十思疏》為例,這篇文章多用排比句式,特別是駢散語句的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先讓學生在掃清語言障礙后通讀,做到準確無誤,意思通達。然后讓學生找準節奏與語氣再讀一遍,以稍快的語速讀順全文。最后進行多樣誦讀,分別是教師范讀、集體齊讀、學生分讀等。這樣學生在每一次朗讀時的情感狀態與理解程度都是逐漸加深的。在教授《鴻門宴》時,教師可以用昂揚急促的語音語調來朗讀樊噲闖帳的一番話,讀出樊噲的那種憤怒,使學生感受到樊噲的耿直與忠誠,勇敢與堅毅。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對課文進行反復朗讀,才能激發學生的想象,才能培養語感,提高表達能力,才能使學生體會到文言文的內容、感情和特色。
三、重視歸納和積累的作用
在文言文教學中,歸納和積累是十分必要的?!耙粢庥性鷮嵉幕A,要留意溫習和鞏固,不能急于求成?!闭Z文是積累之學,文言文尤其如此,日積月累,積少成多,自然就會有質的飛躍。“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正確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自覺地積累文言知識。按照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進行歸納總結。在高考的文言文考查中,都是“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積累課文和例句來遷移理解課外的文言文。
文言文知識比較多而且瑣碎,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有助于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的內容。在文言文學習中,積累越多,其閱讀分析能力也越強。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做到活學活用,觸類旁通。
四、結論
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悠久歷史傳承至今,文字是歷史的見證和文化的載體。學習文言文,更多的是學習中華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精神氣節。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高中語文課本選取的文言文篇目是我國文學史中的精華,教學文言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感受、體驗作者的情感表達,對文章中的形象和情感做整體的感知和把握,從而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操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教師要不斷地推陳出新,充分利用各種教學媒體設備,不斷地給學生帶來學習文言文的驚喜,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樂趣。
參考文獻
[1]田洪翔.高中文言文教學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學術專刊,2014(12).
[2]董艷.淺論高中文言文教學的策略[J].教藝切磋,2016.
[3]方海峰.以文帶言文言并重——對高中文言文教學方法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16(8).
[4]楊云潔.淺談高中文言文教學新觀[J].文學教育反思者,2016(1).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