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西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袁清茂
景區“最后一公里”
——《山西省農村旅游公路建設規劃(2016-2020年)》解讀
文/山西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袁清茂
去年,《山西省農村旅游公路建設規劃(2016-2020年)》出臺,為山西省農村旅游公路建設注射了一劑“強心劑”。在旅游公路已經成為熱搜詞的當下,將農村公路和旅游公路建設合在一起又是如何考慮的?《規劃》的實施,給山西的旅游發展帶來了哪些變化?
農村公路年年增建,旅游公路也不少見,將二者合二為一,再規劃“五年”藍圖,足見農村旅游公路之重要性。《規劃》的發布,對于擴大有效投資、促進產業轉型、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都具有重要意義。
近兩年,山西省經濟持續放緩,經濟增速換擋和資源型經濟結構轉型陣痛相互交織。旅游業逆勢上揚,持續保持20%以上高增長速度,展示出新的潛力。
從供給方面看,交通是發展旅游業的命脈。旅游業是以游客而生存和發展的產業,只有增強旅游目的地的可進入性,吸引來大量的游客,旅游業才會有不斷擴大和發展的可能。如今,休閑旅游已成為百姓生活的重要方式,旅游景點也由過去的大景區向特色農村旅游、森林旅游、生態旅游轉換。同時,旅游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綠色產業,對于推動山西省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促進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和民生改善意義深遠。為順應旅游消費升級、旅游需求多元化發展趨勢,山西省政府審時度勢,用五年時間新建改建一批通往各類景點的農村旅游公路,就是要全面改善各類旅游景點交通條件,解決至景區“最后一公里”的痼疾,實現交通無障礙對接,為旅游業大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保障。
《規劃》提出,到2020年新改建一批直通各市縣(區)各類景點的農村旅游公路,基本實現四級及以上旅游公路連通。完善的高速公路網為人們的出行到達景區景點提供了基礎支撐,但是,從高速公路前往景區時,需要由農村公路聯通,由于通達度不夠、指引體系不完備、服務質量水平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旅游產業的發展的瓶頸,尤其影響游客休閑體驗。目前,山西省四級及等外公路達9.9萬公里,占農村公路通車總里程的70.3%,許多連接景點的公路技術等級低,路面質量較差,達不到便捷舒適的行車要求。如果沒有完善的交通網絡系統的支撐,即使再豐富的旅游資源也只能處于待開發的狀態。
當前,游客出行正在向郊區化、短期化發展。處理好交通問題,既滿足了游客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又推動了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五年《規劃》中提及的“農村旅游公路”,正是指連通高速公路等主干公路至景區、景區與景區之間的農村公路。重點解決直通A級景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文物保護單位、自然保護區、傳統村落、工農業旅游示范點等“全域旅游”范疇景點的農村旅游公路。
(本文根據袁清茂于2017年10月9日在交通運輸部官網上在線訪談內容整理,有刪減,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