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衛民,吳保新
(嘉祥縣嘉祥街道辦事處,山東濟寧272400)
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轉型之路
汪衛民,吳保新
(嘉祥縣嘉祥街道辦事處,山東濟寧272400)
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生態農業的發展,農業經營模式對農業經濟發展轉型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實施農業經濟發展轉型能夠調節農作物的生長環境,促進生態農業持續發展。但在新常態背景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還面臨著種種制約因素,文章在簡析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探索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轉型之路。
新常態 農業經濟發展 制約因素 轉型
在新常態背景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農業經濟發展制約因素不容忽視,促進農業經濟發展轉型方能適應新常態的變化。文章簡述農業經濟發展的地位與戰略意義,論述農業經濟發展制約因素,并從創新農業管理體制、提高機械化水平、促使農業從粗放型經營轉變為集約型等3個方面來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轉型方案。
農業是指耕耘土地、種植和收獲莊稼、飼養畜禽的科學與技術,是滿足人類生存的基礎和提高經濟生產率的重要角色。據農業歷史研究,最早的農業可能發源于南亞和埃及,最初種植的農作物包括大麥、豆類、南瓜等。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機械化、選擇性育種和雜交技術已融進了農業生產領域。
作為農業歷史悠久的中國,在新常態背景的影響下,農業經濟轉型問題日益突出,需要推動農業從粗放型經營轉變為集約型,實現經濟和環境利益的雙贏。
良好的農業管理體制是實現農業技術進步創新與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前提基礎,但是當前尚未形成科學、規范的農業管理體制,使得農業經濟發展目標模糊,不能有預期的生產估值,不利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此外,農業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也需要健全的體制支撐,在實際農業生產中,管理體制的缺陷使得農業經濟效益不能很好地實現。另一方面,當前的農業管理體制缺乏創新性,許多農業管理人員思想觀念守舊,不善于創新農業管理模式,沿用傳統的管理模式,導致農業管理工作難以創新。由此可見,良好的制度創新方能為農業技術創新提供基礎保障,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農業育種、播種、栽培和灌溉等機械技術落后,農機與農藝的融合不夠緊密。某些農機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農作物生產率,但也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如落后的農業灌溉技術會造成水資源污染與浪費以及養分流失問題。
我國當前的農業經營模式并不完善,依然傾向于傳統粗放式經營模式,既不能有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也會造成生態環境破壞與污染,導致部分益獸和益鳥的棲息地減少甚至瀕臨滅絕。
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轉型,首先要創新農業管理體制,制訂科學而規范的農業管理制度,改變傳統的農業管理體制,設計科學的農業經濟發展目標。傳統農業管理方式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管理工作較為粗放,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低下。因此,農業管理人員需要進行不斷地創新,必須注重提高農業生態效益,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必須重視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促進農機與農藝的融合,培育優質農業品種,用播種機進行播種,研制高質量的灌溉農具,既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又確保水資源不被污染。
推動農業經濟轉型發展,必須重視優化農業經營模式,促使農業由傳統粗放型的經營模式向集約型轉變,將以前的高耗型模式逐步轉向節約型。農業經濟發展要實現可持續、低耗能的經營模式,農業管理部門應注重實現農業管理工作集約化,需要建立農業企業,實施責任制、分包制,從源頭上進行農業生產管理,使得農業管理工作精細化、規范化。而且,農業企業可以從事農產品如食品、纖維制品及其副產品的生產、加工與銷售,有助于進一步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當前制約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農業管理制度不完善、機械化水平低下和經營模式不科學等。因此,推動農業轉型發展,必須創新農業管理體制、提高機械化水平、促使農業從粗放型經營轉變為集約型,從而全面提升農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1] 朱琳.中國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金融支持.福建師范大學,2014,(32)
[2] 張明亮.中國現代農業轉型發展技術與探究—淺談提高農業機械水平的具體策略.山東師范大學,2012,(16)
[3] 梁會萍.“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轉型策略.農業教育,2014,(11)
[4] 郭秦芳.淺談“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轉型策略.農業教育,20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