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祥
(吉林省樺甸市永吉街道農業站,樺甸132400)
水稻種植結構與關鍵栽培技術初探
周 祥
(吉林省樺甸市永吉街道農業站,樺甸132400)
為了解我國水稻種植情況,文章對我國水稻種植結構和關鍵栽培技術展開了分析,發現我國水稻種植結構相對復雜,但總體以雜交稻種植為主,主要采用了高產栽培、優質栽培和輕簡栽培等關鍵技術。
水稻 種植結構 關鍵栽培技術
在我國水稻種植歷史悠久,從而衍生出了當前復雜的水稻種植結構。而加強對水稻種植結構和關鍵栽培技術的分析和研究,能促進水稻的種植,繼而有效推動水稻產業的發展。
我國水稻品種與地理位置、生長周期、生長季節等多種因素有關,總體上擁有復雜的結構,為“多稻”、多品種共存的局面,并且以雜交稻為主,擁有明顯的區劃。
目前,按照水稻的生長周期和季節,可以將其劃分為早稻、中稻、晚稻、兩季稻和三季稻。其中,早稻即為春季稻,中稻則是1年1次的水稻,晚稻為秋季稻。而兩季稻和三季稻分別為春、秋季稻和1年3次的水稻。由于物候特性和生長季節不同,不同類型水稻可以被明顯區分。通常的情況下,擁有較長生長周期的水稻擁有較高的產量和質量,但是水稻產量和質量也會受到溫度、地質條件和水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在不同的地區,水稻種植結構也有較大差異。比如在安徽等地,就同時進行早稻、中稻、晚稻、兩季稻種植,在東北則進行早稻和中稻的種植。
從品種上來看,我國種植的水稻主要有秈稻、粳稻,前者為中粘性,具有生產期短的特點,1年可多次成熟。而粳稻擁有較長生長周期,通常為一年一熟,直鏈淀粉低于15%。從世界范圍內來看,只有我國同時擁有這2種水稻,并且各自擁有較大的種植面積。而不同地區以不同品種為主,比如安徽地區以秈稻為主,東北地區以粳稻為主。
在水稻種植上,我國同時種植常規稻和雜交稻,并且以雜交稻為主要種植的水稻。而在不同地區,種植推廣的常規稻和雜交稻品種數量并不相同,但在面積上依然以雜交稻為主。比如,安徽省宣城市為國家水稻種植的重點區域,推廣的水稻品種多達150多種,其中常規稻僅有20多種,其余均為雜交稻。
目前,我國水稻種植擁有明確區域劃分,主要可以劃分為華南稻作區、西南稻作區、華中稻作區、華北稻作區、東北稻作區和西北稻作區,水稻面積分別占全國的17.5%、8%、67%、3%、3%、0.5%。從總體上來看,以南方為主要種植分布區域,如湖南、安徽、廣西、江西等省份都是水稻種植大省,全部為南方省份。
由于我國水稻種植結構相對復雜,所以水稻種植的關鍵栽培技術也受地理分布、水稻品種和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同地區采取的關鍵栽培技術并不相同。但從總體上來看,高產栽培、優質栽培和輕簡栽培是主要的栽培技術。
從根本上來講,有效穗數、粒重和每穗結實粒數為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因素,運用高產栽培技術其實是采取良種選用、合理密植、合理施肥等方法使3個因素保持協調發展,進而獲得較高的水稻產量。就目前來看,不同地區由于種植的水稻品種和氣候、地質等條件不同,采取的高產栽培技術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差異。
但從總體上來看,高產栽培的關鍵在于完成合理穗粒結構的構建,并進行水稻結實率和庫容的提高[2]。在這一過程中,氮肥的合理使用至關重要,需要通過提升氮素利用率實現增產增收。
采取優質栽培技術,目的是完成水稻的高質量種植,從而獲得高質量的稻米。而稻米的品質首先與水稻基因型有關,其次則與水稻生長環境和采取的管理方式有關。運用優質栽培技術,還要先完成優質品種的選擇,即需要結合地區水稻種植特點、氣候和地質等各種因素完成適合的水稻品種的選擇。在此基礎上,則要通過采取完成播期合理調整、加強水肥管理和做好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提高稻米的品質。
我國作為水稻種植大國,需要完成大面積水稻的種植,所以還要使用輕簡栽培技術提高水稻種植效率。目前,主要使用的輕簡栽培技術有2種,即直播栽培技術和拋秧栽培技術。使用直播栽培技術,需要加強品種選擇和播期播量的控制,并通過加強水肥管理和做好雜草及抗倒防治提高水稻產量[3]。采用拋秧栽培技術,將利用塑盤進行育苗或早育苗,并依靠育出的土球秧苗自重完成植株移栽。采用該技術,需要選擇具有較強抗倒性的水稻品種,并加強拋秧均勻度和直立苗比例的控制。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我國水稻種植結構十分復雜,各地水稻種植結構都存在差異,從而使我國水稻種植出現了“多稻”和多品種共存的局面,采用的關鍵栽培技術也有一定的差別。但從總體上來看,以雜交稻的種植為主,并且南方為水稻種植優勢區,采用的關鍵栽培技術則包含高產栽培、優質栽培和輕簡栽培。
[1] 胡鋒,張春平,蘭陸壽,等.宣城市水稻種植結構與高產栽培策略.安徽農業科學,2014,(31):11129~11131,11137
[2] 王錦淮.試論黔東南苗族地區水稻種植結構的變遷.群文天地,2012,(14):241
[3] 李祎君,王春乙.氣候變化對我國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2):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