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章群
【摘 要】近年來,市級廣播電視臺在省級媒體和新媒體的多重擠壓下,生存與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收視率、品牌影響力、廣告收入等都呈現下滑的態勢。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思想僵化沒有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錯失發展良機;二是新媒體建設和營銷方面專業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等。面對新媒體的挑戰需要采取新的策略,一是加強全媒體平臺建設,使傳統媒體煥發生命力,二是深度挖掘傳統媒體公信力高、親本土文化的優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拳頭產品。
【關鍵詞】本土文化;新媒體;錯位發展
一、加強全媒體平臺建設,使傳統媒體煥發生命力
乘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東風,很多地方電視臺、廣播電臺以及《廣播電視報》合而為一,組建成立了廣播電視臺。“兩臺一報”的合并被很多地方當作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和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志。目的就是要加強力量的整合,增強傳統媒體的競爭力,不斷提高廣播電視宣傳水平。
可是,許多地方廣播、電視、報紙形式上合并了,但在采訪、發稿、重大主題宣傳策劃以及經營創收、事業發展等方面基本上呈現的還是自成一體、各自為政的局面,沒有將欄目、節目、廣告經營等進行統一管理、統一調度,實現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節約更多的人力物力。新形勢下傳統媒體如何在堅守主流媒體社會責任的同時追趕新媒體發展的腳步,利用日新月異的互聯網媒體技術改造升級傳統媒體的生產和生存方式,提升輿論影響力,遏制和扭轉廣告收入急速下滑的態勢等問題需要總體考慮。
(一)全媒體平臺建設人才是關鍵
市級廣電媒體不缺乏拿筆桿子、扛攝像機和拿話筒的人,缺乏的是懂得新媒體技術以及新媒體運作的復合型人才。所以全媒體平臺建設人才培養和引進迫在眉睫。鑒于此,在單位新進人員中,要大幅度提高新媒體人才的比例,并讓他們迅速發揮作用。同時要對現有人員進行新媒體技術和思想觀念的培養與提升。要依托新媒體人才戰略,加快傳統媒體數字化轉型改造的步伐。
(二)加快全媒體平臺建設深度融合的步伐
一些地方廣播電視臺也在積極探索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互補互動,融合發展新途徑。不少電視臺建立了網站、手機電視和移動客戶端等。然而,所取得成效卻十分有限。如上文所述,由于缺乏新媒體人才,創新意識不強,網站只是把廣播電視上播出的節目挪到網站上,基本上是全盤復制,可視性較差,難以吸引網民的眼球。網絡媒體的最大特點是即時性、海量性、便捷性、廣泛性和互動性。滁州廣播電視臺的網站還在遵循老一套的節目播出上傳機制,即所有的內容先在廣播電視上播出,然后再上傳到網站上,時效性差。
要想解決時效性差的問題,就要對傳統的廣播電視播出方式進行徹底的改變。首先,要改變新聞播出先廣播電視后網站的習慣性思維,所有新聞第一時間在網站上發布,同時用字幕的形式在電視屏幕上滾動播出,在廣播中插播,最大限度解決時效性問題。其次,廣播電視臺傳統的節目生產和播出機制要適應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特點,節目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都要成為信息發布的時機。從接到新聞采訪的線索開始,就要在第一時間以快訊的形式發布標題式新聞,堅決摒棄過去那種完整的制作好一條新聞才播出的習慣。
全臺要建立一個統一的信息資源庫,將這些資源深度融合。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可以第一時間從這個平臺上獲取信息,并按照各自的特點制作成新聞對外發布。如遇重大題材,還要分工協作進行集團化作戰,確保在新聞大戰中發出自己的聲音,打出自己的品牌。
(三)全媒體平臺建設深度融合內容為王
要解決網站沒內容或內容陳舊、互動性不足等問題,必須要對全臺所有節目資源進行深度融合,既要按照各自的特點遵循所謂傳統,更要按照互聯網媒體的特點對播出內容進行重新整合;既要符合黨的宣傳政策,又要滿足網民的需求。
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人認為傳統媒體所辦網站“劣勢”明顯。作為黨的主流媒體,要始終牢牢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圍繞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開展宣傳報道,這是媒體的首要責任,義不容辭。然而,一些傳統媒體把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開展好輿論監督和更好地服務市民生活,提高市民廣泛的參與度“對立”起來,因而關閉了與網民互動的大門,網民流失殆盡。因此,所謂傳統媒體的“劣勢”是傳統媒體盲目自信或作繭自縛的結果。其實,傳統媒體的優勢是明顯的。不管是傳統媒體自身的公信力還是廣播電視節目的創作能力,傳統媒體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廣播電視戰線還有一支忠于黨忠于人民,秉持社會良心的采編隊伍。
二、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優勢,錯位發展求生機
市級媒體往往視省臺和央視為榜樣,羨慕之余拼命模仿,難以企及后又灰心喪氣,找不準自己的發展定位,筆者認為這是當前市級臺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臺看到人家辦什么欄目紅紅火火,自己也辦一檔,全然不顧自身的條件和當地實際情況,結果可想而知。
其實,地方臺最大的優勢就是“地方”兩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這個不同正是我們立足地方特有的文化,辦好廣播電視節目的富礦。
17年前,原滁州電視臺辦過一檔群眾參與度極高的大型戶外電視欄目《七彩廣場》。欄目第一期的活動現場設在了滁河大堤上。滁河是長江在滁州市境內的一級支流,流域境內成千上萬的居民在受其恩澤的同時也飽受洪澇災害之苦。原全椒縣官渡鄉更是大水之年的重災區,這里的人們也積累了同洪水作斗爭的豐富經驗。打樁,是防汛堵漏過程中一項重要的技術。當天,該鄉四個村各組織一支代表隊參加打樁比賽。參賽的選手都是身強力壯富有防汛經驗的高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幾米長、有碗口粗的圓木打入地下并達到規定的深度。當天,現場人山人海,人們助威的口號聲震天動地,完全是一場真正的防汛搶險實戰。那期節目現場有上千人,在一個小小的鄉村,從來沒有過這么大的聲勢,節目播出后反響強烈。當期節目,三臺攝像機和鄉長手中的一個喇叭是活動現場的全部家當,舞臺、背景、燈光、音響、調度等等什么沒有,小孩在現場亂跑,一切都是那么真實。后來節目組還將活動現場搬進了工廠車間、學校社區。每期活動從來不需要排練,完全是他們平時的工作場景。節目制作成本低,從來沒有搭過臺子,但影響大、收視率高。
此后,滁州廣播電視臺(滁州電視臺、滁縣地區電視臺)陸續辦過《熱點5分鐘》《新聞追蹤》《皖東紀事》等欄目三四十個,可是現在都沒有了蹤影。這些欄目都能從央視或者是省臺找到類似的影子。學習本無錯,可是邯鄲學步終究是不行的。
那么地方臺究竟如何才能辦出有自己特色的電視欄目呢?論人才、技術和資源優勢等各方面,市級臺都不是央視和省臺的對手,可是地方臺有地方臺的優勢,如能夠很好的把握一個地方的文化內涵,就能做出有地方特色的電視節目。
(一)放下身段,將節目現場搬進廠礦車間、田間地頭
傳統媒體的劣勢主要體現為內容缺乏活力,傳播方式落后。怎樣讓觀眾回到屏幕前,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觀眾到現場觀看節目,讓屏幕成為現場觀眾回味藝術享受的二次消費品。2015年春節,滁州廣播電臺籌辦了一場少兒春節聯歡晚會。最初擔心不會有多少人報名參加初選,結果報名人數遠遠超過了預期。比賽和最終的演出場地都設在贊助商場的一塊空地上,一個孩子有三四個家長陪同,加上來商場購物的顧客,現場氣氛異常火爆。節目還沒有播出家長就反復打聽播出日期,還想看一看自家孩子熒屏上的形象,這就是二次消費。另外參賽現場的贊助和最終節目播出的廣告支持,這是第三次消費。
(二)方言類節目具有強大的認同感和文化凝聚力
方言是地域文化最根本特征之一,所謂開口便知家鄉人。事實證明許多地方臺方言類節目都有不錯的收視率,如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開播《阿六頭說 新 聞 》、無錫臺推出《阿福聊齋》、南京電視臺開辦了《聽我韶韶》、山東電視臺齊魯頻道的方言新聞節目《拉呱》等。對于方言類節目一直存在爭議,主要擔心媒體推廣普通話的職責與方言欄目是否存在沖突。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因為方言作為語言藝術的一種形式只出現在部分節目中而不是全部節目中。方言類節目的主要特點是輕松愉快,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具有很強的貼近性和地域色彩,能夠滿足一部分受眾聽鄉音、知鄉音的心理需求。方言電視節目的另一特點是創新度高,節目形式和表現手段不斷翻新,形態多姿多彩而且節目資源與取材均本土化,因而資金投入少,制作成本低。
(三)本地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大有文章可做
央視9套紀錄頻道收視率一直很高,是一些喜歡歷史文化類節目觀眾的精神家園。每一個地方都有她獨特的歷史文化,作為本土媒體有義務將她以紀錄片的形式呈獻給觀眾。有人認為本地那些事誰不知道,比如朱元璋、吳敬梓、醉翁亭、新四軍皖東保衛戰等等好像滁州人個個耳熟能詳,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歷史的親歷者、見證人將離我們而去,年輕人忙于工作對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又能了解多少?挖掘本地歷史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的優秀文化得以傳承,讓她在新時代發揮強大生命力,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記得住鄉愁,這些工作不正是我們媒體人要做的嗎?所以,傳統媒體立足本土文化,用本土文化的精髓壯其筋骨,主動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變革,只有這樣才能贏得觀眾、贏得市場、再獲新生。■
(作者單位:滁州廣播電視臺)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