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莎+劉汀
【摘 要】新媒體時代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受眾獲取新聞的渠道不再局限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是更多的偏向網絡和移動終端。本文對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反轉劇現象進行概念辨析、剖析該現象與新媒體平臺之間的聯系,并分析現象的成因和規避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反轉劇;規避策略
一、“新聞反轉劇”現象概述
(一)新聞反轉劇定義
新聞反轉劇也稱反轉新聞、逆轉新聞,是指一般具有鮮明的指向對象,且未經全面求證的片面化信息,由媒體公開報道后,輿論一邊倒向新聞當事方。隨著輿論影響不斷擴大,多家媒體介入追蹤報道,揭示事實真相與前期發布的新聞報道完全相反,導致輿論立即朝相反方向轉變的新聞現象。
(二)新聞反轉劇與假新聞的區別
假新聞所依據的“新聞事實”是想象、臆造、編造、捏造的產物,是通過主觀想象虛構的“事實”。這樣的“事實”屬于純粹的“觀念性”、“想象性”事實。“在其‘純粹的形式中,假新聞完全不包括一點事實。”
與假新聞不同的是,新聞反轉劇的構成來自于同一素材的持續報道,媒體在前期報道的事實不完整,才導致后期需要在原有的報道上進行補充或更正,造成輿論的偏向朝對立方向轉變。
(三)新媒體平臺與“新聞反轉劇”現象的聯系
1、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成為反轉新聞的高發地
微博具有傳播門檻極低、傳播手段多樣化、傳播速度快、互動性高等特性。筆者統計了人民網輿情頻道《盤點2016年上半年20條反轉新聞》的新聞來源,例如《江蘇女教師監考中猝死事件》《哈爾濱天價魚事件》等10條內容都是最先由微博、微信公眾號始發,當某篇飽含故事性與戲劇性于一身的新聞出爐時,通過新聞網站、微博熱點話題以及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集中發酵,帶動網友自發的瘋狂轉發、評論。話題聚焦共時化,信息傳播觸角縱深延伸至每個用戶的手機屏幕,迅速成為“輿論熱點”。經過網絡“大V”和媒體的轉發、評論,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
2、商業類新聞App為反轉新聞提供傳播平臺
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6)》顯示,在對您通過什么渠道在手機上獲取新聞信息的調查中,68.3%的受訪者回答通過新聞客戶端獲取新聞信息,排名第二的是通過瀏覽器訪問網站(57.8%);超過四成的人通過微信朋友圈(48.3%)和微信公眾號(45%)獲取新聞信息。根據獵豹全球智庫發布的2016年新聞App排行榜,前十榜單主要被兩大商業類新聞App占據,一類是基于個性化推薦、算法技術的聚合類新聞App,如今日頭條、天天快報、一點資訊,另一類則是騰訊、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類的新聞App。綜合以上分析,民眾的新聞消費方式已經偏向移動化、社交化的新媒體平臺,并且出現了商業類新聞App傳播力愈益強勢的趨勢,而反轉新聞自帶爭議的話題屬性正是商業類新聞App高點擊率的保證,這一類新聞事件本身富有矛盾和沖突性,普遍都以獵奇的新聞題材,奪人眼球的標題,離奇的故事來獲取讀者的關注。
二、新聞反轉劇現象出現的原因
(一)傳播者原因:媒體跟風逐利,忽略核實信源
在去中心化、碎片化閱讀的新媒體時代,新聞發布者過分追求傳播速度和點擊率。隨著媒體競爭日趨白熱化,為了及時發布新聞,緊追熱點,一些新聞從業者往往滿足于表面化的了解事件,而不進行深入調查。在信息爆炸的網絡輿論空間,媒體往往選擇先轉發或發布前期的采訪報道,跟風轉發的現象屢見不鮮。
在新聞反轉劇事件中,媒體無一例外都忽視了核實信源的重要性。信源的多樣性決定了傳播水平的參差不齊。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官方媒體為代表的信源,一類是以自媒體為代表的信源。現在大量的信源失實不僅僅局限于自媒體,而是出現兩者交叉“感染”、彼此互引的現象。
(二)渠道原因:新媒體為反轉新聞的出現提供沃土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生產模式發生改變,傳統媒體已經不再是生產新聞的唯一渠道。在Web2.0時代,注重用戶的內容生產和傳播分享,在網頁或App瀏覽新聞,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化媒體轉發,受眾的自主性和互動性被調動起來,成為了傳播過程中的參與者。原本是地方新聞,通過網絡和社會化媒體的傳播,能夠及時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連鎖反應。在網絡上聚集的輿論意見會提升新聞事件的影響力,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
(三)受眾原因:網絡空間的“群體極化”現象
輿論一邊倒,網絡集群導致的群體極化、“群體化盲從”現象也是原因之一。群體極化是由James Stoner于1961年發現群體討論時出現的現象而提出。網絡輿情更容易出現群體極化現象,sunstein認為,網民在網絡上會加入由興趣愛好相同的人組成的虛擬團體,并且有很強的認同感,故容易產生觀點的極化。網絡提供了一個匿名的、開放的、自由的“狂歡”廣場,由網絡組成的虛擬群體之間相互感染,通過新媒體平臺自由表達觀點,宣泄個人情緒,影響社會輿論的公正性。
三、新聞反轉劇現象的規避策略
內部自律,提升媒體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這里的媒介素養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嚴格篩選、多方求證信源,避免虛假、片面的信源。其次,把關傳播內容,發布新聞前要深入調查,保證采訪的新聞事實客觀真實。最后,應當做好行業自律,不造謠傳謠,維護網絡傳播秩序,營造一個良性發展的網絡輿論空間。
在信源的管理上,美聯社的做法值得學習。2013年5月,美聯社發布了社交媒體規范是最新修訂版,規章強調,在確保社交媒體信息的真實性之前,無論其他媒體或記者是否有進行相關報道,轉發經過證實的信息時,也要將該信息當做直接引語處理,并配上評論和來源。
確認信源只是解決了信息傳播的第一步,為了不讓新聞有反轉再反轉的機會,新聞從業者需要秉持客觀中立的原則,不偏不倚地還原新聞的本來面目。在浮躁、跟風、信息碎片化的新媒體時代,針對網絡和社交平臺熱議的同一新聞素材,媒體只有做到“先調查再報道”,杜絕新聞反轉的可能,才能更好引導網絡輿論朝良性的方向發展。
完善并執行對新媒體平臺的監管制度。目前,針對新媒體的法規都是通過修訂增加的,例如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規定,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同一誹謗信息實際被點擊、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應當認定為犯罪。2014年8月7日,網信辦發布《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針對微信、QQ、來往、易信等即時通信應用進行監管,要求后臺實名,遵守七條底線,違規操作或被封號。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在現行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中增加了規定:編造虛假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絡或其他媒體上傳播,將會被判有期徒刑。
從前兩條法規的執行力度來看,還遠遠不夠。從微博來看,由于互聯網牽涉人群過于復雜,追究難度較大,誹謗的信息難以取證。從微信公眾號來看,通行規定明確要求時政類的新聞只能由新聞單位、新聞網站開設的公眾號發布,而事實上仍然有不少公眾號轉發時政新聞,改改標題,截取內容,為己所用。要規避新聞反轉現象,需要從根源來限制新媒體平臺虛假信息的泛濫傳播,規定微信公眾號的轉發標準,制定新媒體平臺的信息發布標準和承擔的責任,方能為杜絕反轉新聞現象的出現提供制度保障。
結語
新媒體已成為反轉新聞的頻發地,一方面歸咎于對新媒體平臺的把關失責,另一方面新媒體自身的傳播特性也為反轉新聞的傳播提供便利。在輿論表達方面,非理性、群體極化的輿論表達占據主導地位,為失范的媒體傳播行為推波助瀾。因此,媒體應核實新聞來源,全方位報道新聞事實,做反轉新聞的“粉碎機”,而不是成為其擴聲器。
參考文獻:
[1]黃祖新,王丹.逆轉新聞的成因與應對策略——以媒介素養為例[J].新聞戰線,2015(10).
[2]曹林.“新聞反轉劇”背后的浮躁標簽戰[N].中國青年報,2014-07-20(1).
[3]利昂·納爾遜·弗林特.報紙的良知——新聞事業的原則和問題案例講義[M].蕭嚴 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33.
[4]Sunstein C R .The Law of Group Polariz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2002(10):175-195.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新聞傳媒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