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曉
(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農林科技服務中心/陜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石泉縣分校,安康 725200)
石泉縣發展現代農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思考與對策
陳 曉
(陜西省安康市石泉縣農林科技服務中心/陜西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石泉縣分校,安康 725200)
石泉縣立足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不斷加大現代農業發展的投入力度,穩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進一步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發展成效明顯,拉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石泉縣 現代農業 經濟發展 思考 對策
石泉縣位于陜南安康的西部,北依秦嶺,南枕巴山,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總面積1 525 km2,人口18.2萬,屬國家秦巴連片扶貧開發重點縣,是西部第一蠶桑產業大縣,被譽為“絲路之源、金蠶之鄉”。
1.1 蠶桑產業初具規模
石泉蠶桑產業具有2 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石泉縣委、縣政府搶抓國家實施“東桑西移”工程和陜南實施“綠色產業突破發展”的有利時機,適時做出一縣一業抓蠶桑的重大決策,將各類要素資源向蠶桑產業聚集配置,實行桑園圍繞大戶建等,全力打造西北蠶桑第1縣,蠶桑產業發展迅速。
1.2 以生豬為主的畜牧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
畜牧業是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石泉把畜牧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壯大縣域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主導產業,加大扶持力度,畜牧業已成為石泉縣農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15年,全縣畜牧業產值達到4.34億元,占農林牧漁總產值的37.7%。
1.3 設施蔬菜工程建設開局良好
石泉縣發展設施農業的重點是設施蔬菜。在建設方面,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和以獎帶補,調動了農民發展設施蔬菜的積極性。全縣已建日光溫室和水泥骨架大棚184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的2%。
2.1 農業基礎設施差,抗災能力弱
基礎條件差,農業基礎設施底子薄,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水平低,抗災能力弱,與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2.2 龍頭企業發展滯后,產業水平不高。
縣域范圍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農業龍頭企業較少,占領不了市場制高點,市場開發能力弱,經濟效益未得到有效提升。
2.3 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滯后,各種專業協會和中介服務組織及經紀人隊伍不強,作用發揮不夠。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又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要充分依托當地資源,將無機農業與有機農業相結合,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以此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進而形成經濟優勢。
4.1 加大農業投入,強化基礎地位
石泉農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扎牢現代農業發展的根基,增強農民的“造血”功能。(1)繼續堅持金融扶持、財政傾斜、科技投入政策,并落到實處。(2)對農業生產進行補貼,把農業基礎設施等作為支持重點,集中力量建設和完善一批村鎮的農業基礎設施。(3)增強面向農戶的小額貸款,通過貸款用途,扶持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彌補其產業化經營的資金不足。
4.2 進一步做大做強龍頭企業
按照一縣一業強龍頭企業的要求,把培養農業龍頭企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縣域經濟的核心,緊緊圍繞全縣蠶桑、畜牧、農產品等農業優勢產業,培育壯大一批產業關聯度高、市場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并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鼓勵龍頭企業與國內外大集團開展聯合、重組、合作,加大產業化項目的策劃、招商和實施力度,力爭每年誕生幾個規模以上龍頭企業。
4.3 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目前,石泉現已被農業部列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因此,要圍繞石泉主導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加強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加強信息村建設,最大限度地向農民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石泉在立足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同時,堅持農民與企業自愿互利的原則,重點扶持龍頭企業,合理構建科學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縣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