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智峰
(張家川縣種子管理站,甘肅張家川 741500)
張家川縣農業產業發展對策及建議
馬智峰
(張家川縣種子管理站,甘肅張家川 741500)
文章通過分析張家川縣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對策建議,對今后張家川縣農業產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農業產業 對策 建議
近年來,張家川縣農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受基礎條件、自然災害和市場環境等諸多因素影響,產業發展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未從根本上解決。為解決農業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破解制約瓶頸,使農業在加快群眾脫貧致富,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現根據存在問題,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2016年,張家川縣農作物播種面積4.2萬hm2,其中糧田面積2.97萬hm2,冬小麥1.213萬hm2,夏雜0.12萬hm2,玉米0.8萬hm2,馬鈴薯0.77萬hm2,秋雜0.073萬hm2。冬油菜0.33萬hm2,胡麻0.11萬hm2,蔬菜0.63萬hm2,大麻0.07萬hm2,中藥材0.073萬hm2。糧食總產12.01萬t,較2015年減產3.6%,油料0.51萬t,減少1.9%,蔬菜總產和去年持平,總產19.6萬t。農業產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1 自然條件差,基礎薄弱
霜凍、冰雹、暴雨農業災害頻繁發生,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干旱缺水成為制約我縣農業快速發展的最大瓶頸,未從根本上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農業生產有機肥投入不足,土壤貧瘠,農作物產量增幅不大。
1.2 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投入嚴重不足,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健全,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難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整體水平和效益提升緩慢。
1.3 農業產業化水平低
農產品基地規模小,種類單一,龍頭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加工轉化能力和市場拉動能力不強,優勢農產品在加工、儲藏、包裝、品牌建設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相對滯后,缺乏市場競爭力。
1.4 種糧比較效益低,群眾種植積極性不高
如小麥每667 m2產值34.91元,每667 m2投入19.67元,每667 m2均收入不足82元,產投比為1.8∶1,像產量高的玉米每667 m2均純收益僅54.3元,投入大、期限長、效益低,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導致撂荒地增多,“務工潮”替代了“種地熱”。
1.5 農民持續增收困難
當前農民收入水平增長較快,但農資價格的快速上漲和農產品市場的跌宕起伏擠壓了增收空間,農民持續增收困難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
2.1 發展思路
按照“三區三業五帶”現代農業推進計劃,圍繞“一目標”(發展現代農業),強化“兩個抓手”(深化改革、調整結構),主攻“三個重點”(糧食生產、特色產業、新型農民經營體系),實施“六大工程”(示范園區創建、服務體系完善、特色產業提升、農業科技推廣、農機裝備促進、經營機制創新)的發展思路,全力推動農業工作再上新水平。
2.2 發展目標
到“十三·五”末,農業增加值年均增長不低于8%,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3%以上,糧食總產量保持在14萬t以上。
3.1 圍繞片帶建設,狠抓糧食安全生產
一是以胡川、張川、劉堡等11鄉鎮川區及淺山區為重點建立玉米帶,年發展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玉米0.8萬hm2,至2020年全膜玉米累計達到4萬hm2。二是以馬鹿、閆家等6鄉鎮為重點輻射帶動其他鄉鎮建立馬鈴薯帶,年發展脫毒馬鈴薯0.67萬hm2,實現馬鈴薯脫毒全覆蓋。三是在馬鹿、閆家兩鄉川道村年建立大麻帶0.07萬hm2。四是在張棉、劉堡等6鄉鎮適宜區域年建立中藥材帶0.073萬hm2。五是以樊河、后川河、清水河流域河谷川地、川臺地為主,年發展蔬菜生產0.63萬hm2,新建塑料大棚33.33 hm21 000棟,日光溫室1.33 hm220座;新建以航天系列辣椒為主的新品種示范基地66.67 hm2,全縣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面積達到0.4萬hm2。
3.2 圍繞產業發展,挖掘特色優勢潛力
大力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爭取將我縣東部的平安、閆家等6鄉鎮建成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先行示范區,努力實現馬鈴薯生產品種專用化、種植規模化、生產機械化、經營產業化、產品主食化。建立主導產業基地,生產優質強勁專用小麥,飼用玉米,藥用中藥材,精細蔬菜產品,扶持涉農龍頭企業深加工市場需要的農產品,增加附加值和經濟效益。
3.3 圍繞農村改革,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在調結構、保產能、提品質、降成本、補短板、促融合、可持續的框架下,扎實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力爭2020年注冊家庭農場50個,合作社260家以上。
3.4 圍繞農機安全,提高農業機械水平
大力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組織,將閑散機具有效整合起來,廣泛開展社會化有償服務,提高農機利用效率。張家川縣年機耕3.47萬hm2,機播0.93萬hm2,機收0.93萬hm2,機深施化肥2萬hm2,旋耕0.67萬hm2,機械植保1.33萬hm2,農副產品加工及農業運輸基本實現機械化和半機械化。
3.5 圍繞示范點建設,切實提升綜合效益
每年建成市級農業科學發展示范點2個,即西部小麥現代化生產示范點和張家川縣清水河流域設施蔬菜生產示范點建設,通過機械化生產、全膜覆土穴播、寬幅精播、配方施肥、良種選用、病蟲害綜合防治等高效技術,達到增產增效。
3.6 圍繞惠農利好機遇,積極爭取農業項目
爭取和實施好旱作農業、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冬小麥“一噴三防”、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保險、馬鈴薯一級脫毒種薯擴繁等農業項目15項,爭取資金1 200萬元。至2020年,累計爭取6 000萬元。
3.7 圍繞綠色植保,做好病蟲害綜合防控
推廣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確保高效、低毒、低殘留無公害農藥覆蓋率在90%以上,化學農藥使用總量較上年下降5%以上。
4.1 全力落實強農惠農政策
全力落實好農業支持保護性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鼓勵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糧油生產,提高種植業綜合生產能力。
4.2 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應用
落實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激勵政策,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相關單位共同承擔或通過并購、參股等方式參與重大農業技術創新項目,促進農科教、產學研緊密結合。組織科技人員開展旱作農業、馬鈴薯脫毒種薯、測土配方施肥、保護性耕作、農機農藝融合等先進適用技術的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進一步提高全縣農業科技貢獻率。
4.3 注重農業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實施現代農業人才支撐計劃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切實加強農村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和農村經紀人等各類人才的教育培訓,培養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
4.4 加大農業投資力度
根據國家投資導向,積極爭取省、市、縣財政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扶持力度,重點扶持品種引進、試驗示范與推廣,保護地栽培、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無公害、綠色、有機產品的認證,家庭農場、合作經濟組織、龍頭企業,使他們由小到大,由弱做強。
4.5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完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基地與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園區、物流配送營銷體系有效接。推進市場流通與儲運加工布局,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積極發展傳承農耕文化、休閑觀光農業。強化農產品創意設計,提高農業整體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