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超,李沛森,謝小茜
(1.博羅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廣東惠州 516100;2.博羅縣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惠州 516100)
博羅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徐新超1,李沛森1,謝小茜2
(1.博羅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中心,廣東惠州 516100;2.博羅縣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惠州 516100)
文章通過考察博羅縣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現狀,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運行機制,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等對策建議,以期為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提供參考。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 問題 對策 博羅縣
中國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簡稱農技推廣體系)包括中央、省、市、縣、鄉5級,設有種植業、經營管理、畜牧獸醫、水產、農機及農業綜合服務機構[1]。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是整個農技推廣體系的末端,是國家設立在縣、鄉(鎮)兩級直接為農民提供農業公共服務的體系,是傳播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重要組織,也是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的關鍵一環。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在過去近40年間,走過了商業化和多次“三權”(“人”、“財”、“物”)上收/下放的坎坷又艱難的改革與建設歷程,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2]。該研究通過考察廣東博羅縣自2011年以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后的現狀,分析該縣在基層農技推廣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進一步改革的可能性并提出相應建議,以期為農技推廣事業的發展提供幫助。
博羅縣2010年底全面完成了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任務,改革后獨立設置農技推廣機構,具體包括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縣農機推廣站、縣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站、縣植保服務站、縣種子服務站、縣水產技術推廣站、縣農業科技示范場、縣農業科學研究所,定編117名,定編經費由縣財政核撥113名,自籌13名。這些機構按各自的職能開展相應的公益性服務,其編內人員經費和日常運轉經費,按照機構設置的管理權限,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實行全額預算管理。
鎮級推廣服務部門行政隸屬各鎮政府管理,業務上接受縣農業和林業局、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指導,承擔公益性職能。目前,博羅縣17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已進行了掛牌辦公,兼掛“水產技術推廣站”、“水果技術推廣站”、“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測站”牌子,實行一套人馬、四塊牌子,定編231名,其中縣財政核撥151名,政府自籌解決80名。目前,各農業技術推廣站共有編制內人員234名,履行公益性服務職能,專職從事農技推廣工作。
(1)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①改革后,鄉鎮農技推廣機構為鄉鎮主管,人員由鄉鎮統一管理,業務上接受縣主管部門指導,造成了事權、人權、財權的不對稱、不統一,存在“鄉鎮想管管不好,業務部門想管管不了”的現象,影響了農技推廣的效果。②鄉鎮管理的農技推廣機構還存在人員在編不在崗、在崗不在位的情況,而在編在崗人員的大多數時間也用在鄉鎮政府“中心工作”上,影響了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③農技推廣機構的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運行機制不活,缺少競爭擇優的用人機制和獎懲并舉的激勵機制,農技人員的推廣行為和效果缺乏有效監督,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調動和發揮。
(2)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通過改革,博羅縣的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素質有了較大提高,但從整體上看,部分農技推廣人員的素質與新形勢下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還有一定差距。①專業技術人員奇缺,科技人員得不到補充,人員“斷層”問題日益突出。博羅縣編制內農技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雖有201人,占總數的86.9%,但其中農業專業的只有77人,占總數32.9%,而擁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人數只有90人,占總數的38.5%,加上部分鎮的改革是在不增加編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卻又較少招錄大中專農業專業院校畢業生進入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加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作環境艱苦,生活待遇低,留不住優秀專業人才。②沒有專項培訓經費支持。基層技術人員很難有經常性的正規技術培訓與知識更新機會,對新技術、新成果的吸納能力差,致使一些技術人員的知識水平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無法滿足農業科技推廣與整體進步的需求,使基層農技推廣隊伍整體素質呈現下降的趨勢。
(3)經費保障不足影響了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開展。經費是目前影響農技推廣活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3]。雖然博羅縣改革后,縣鄉農技推廣機構基本都納入了財政預算管理,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得到了保障。但縣、鎮沒有設立農技推廣專項經費,使日常下鄉工作開展受到限制。博羅縣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基本處于“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狀況。甚至還存在一些鄉鎮公益性農技人員以不同形式經營創收,重經營輕推廣的現象,導致了農民群眾不滿意,有關部門和領導不滿意。
(1)健全農技推廣服務運行機制。①以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為載體,通過專家服務、技術指導、基地展示、科技示范、科技培訓,加快推行“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機制,形成以戶帶戶、以戶帶村的農業技術示范推廣新模式。②強化農技推廣與農科教、產學研的結合,積極探索構建以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③優化布局,將鄉鎮農技站“三權”上收,作為縣級農業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實行垂直管理,明確公益性職能,提高農技推廣效率。
(2)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建設。①加大對農技推廣人員的繼續教育力度,完善基層農技人員教育培訓機制,尤其要加強對改革后從崗位過渡過來的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同時,注重培養中青年農業科技干部,把年輕優秀的農科人才推向科研、推廣機構的領導崗位,努力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服務水平。②確保有足額編制員額在農技推廣工作崗位上,同時應確保在一線工作的農業專業技術推廣人員不低于鎮農技推廣人員總編制的2/3,要把學歷高、有能力的人才調整到農技推廣隊伍,優化推廣人員結構。③公開招考,充實隊伍,對空編的鎮,由縣人事部門統一安排,縣農業部門配合,按照公益性事業單位用人制度和要求,面向社會公開招考。同等條件下,建議優先聘用目前在農技推廣崗位而不在編人員。
(3)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增加農技推廣資金投入。①要建立農業科技推廣專項基金,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用于農技推廣的份額,建議各基層農技站在每年初應做好年度工作計劃和經費預算,按預算申報年度農業科技推廣專項經費,并實行財政報賬制,從而保障每年推廣經費用到實處。②各級農業部門要積極配合財政、人事、勞動保障等部門,切實保障國家基層農技推廣機構的經費,將公職農技推廣人員的工資、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以及履行職能所需的農技推廣、實驗、示范、培訓等工作經費全額納入財政預算。
[1] 杜麗華.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中國農學通報,2011,27(11):176~180
[2] 黃季焜,胡瑞法,智華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30年發展與改革:政策評估和建議.農業技術經濟,2009,(1):4~11
[3] 胡瑞法,孫頂強,董曉霞.農技推廣人員的下鄉推廣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4,(1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