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李冬云,李瀟,李曉婧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血液腫瘤科,北京 100700
國外針對醫療人員開展死亡教育研究方向概述
張淼,李冬云,李瀟,李曉婧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血液腫瘤科,北京 100700
接受死亡教育培訓是醫護人員技能成長、醫療服務質量提高的必經途徑。總結國外針對醫療人員開展死亡教育的研究方向有:評價死亡教育課程授課效果;調查死亡教育開展現狀;提出針對性強的死亡教育方案;調查對死亡教育課程的了解程度和需求;對現有死亡教育提出質疑;列舉具體的施教手段。以期為國內更好地開展死亡教育提供借鑒。
國外;醫療人員;死亡教育;研究方向
死亡教育起源于美國,20世紀中期在歐美國家快速發展,形成了死亡教育的定義、意義、內容、課程的基本構架[1]。目前死亡教育在歐美國家普及度高,形成了針對不同人群的教育模式,培養了一大批能夠進行死亡輔導的專業人員,并帶動了亞洲地區死亡教育學科的發展。在醫療機構、醫學院、護理學院,醫務人員及醫學生急需與死亡教育相關的技能來提高自己處理死亡事件以及自身的情感問題的能力。死亡教育常被做為職業技能輔導提供給醫療從業人員,分類探討國外研究者在醫務人員及醫護學生范圍內開展死亡教育的研究,可為今后國內死亡教育開展提供借鑒。
對受試者給予預先設計的死亡教育課程,授課結束后進行效果評價。采用前后對照、組間對照的試驗確定死亡教育對研究對象的影響,多采用問卷調查或第三方評價的形式,通過量化指標對焦慮程度、死亡態度、技能水平、工作態度的改變情況評價。Laura等[2]研究了輔導員的死亡態度在接受死亡教育前后的變化。11名研究生輔導員參加死亡教育課程,課程開始前、后完成死亡態度調查問卷,結果證實在接受死亡教育后參與者對死亡結構的認識更開放,對死亡的理解增加,對死亡的消極情緒減輕。Kaye等[3]進行了一個持續4年的縱向研究,探求死亡教育課程對醫學生死亡焦慮和態度的長期影響。共191名參與者,在研究初期用死亡恐懼量表和語義差異法測量他們對垂死的病人及其家人的態度,每年以及課程結束時進行評價,結果表明“處理臨終病人”和“應對臨終病人家屬”的壓力得到改善,課程在醫學院的效果持續性強。Tracy等[4]研究了死亡教育課程對急救人員死亡態度的影響。83名急救人員,采用組間對照和前后對照,實驗組提供死亡教育。參與者被隨機分配入3個組中,短期干預組接受2 h的如何進行死亡告知的課程;長期干預組接受16 h的急救死亡教育和危機培訓研討會;對照組接受毒理學課程。課程結束后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表明3組人員在培訓課程結束后均死亡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長期干預組與短期干預組及對照組相比更感受到培訓的必要。
此類研究具有規模大的特點,持續時間長、樣本量大,具有權威性。目的是全面了解醫學領域死亡教育的現狀,在此基礎上進行評價、提出建設性建議或預測未來的發展形勢。研究對象為大型醫護、培訓機構及醫護院校的學生。調查側重于死亡教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方法、課程設置、施教者的綜合素質等方面。主要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Dickinson等[5]在美國的醫學院校進行了一項持續了30年的調查,目的是了解美國死亡教育實施情況,對象為全美醫學院校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在1975、1985、1995年分別進行3次全面調查,內容包括課程的數目、授課年數、參加者的百分比和施教者的專業背景。結果表明死亡教育在美國醫學院校的發展形勢良好。Downe等[6]進行了一項護理系和醫學系死亡教育發展趨勢的國際調查。研究對象為加拿大和英國80所護理學院和36所大學醫藥系的學生。調查內容包括教學、評價方法、實用性、參與教師的背景和專業知識。結果表明,死亡教育在大多數醫護院校是一個使用綜合方法、持續的教學項目。
此類研究在對醫療行業的特定人員進行調查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具有實用性強的特點。主要涉及教學內容和形式的改革。急診、兒科、腫瘤等科室的執業人員有更多機會接觸死亡事件,對針對性強的死亡輔導有需求,他們所接受的死亡教育與普及性的死亡教育有區別。 Tracy等[7]認為雖然死亡教育已經是大多數醫學院校和護理機構的標準配置,但在急診醫學的領域發展較為滯后。他們在了解急診人員死亡教育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針對急診醫師,護士和其他應急人員的死亡教育課程。課程主要包括對死亡的認知,死亡的類型,文化和宗教中的死亡等主題,并且提供與喪親者交流,進行死亡告知,處理初始的悲傷反應的技巧。Marks[8]等指出人體解剖學課程會對部分醫學生造成焦慮和恐懼,在授課過程中輔以死亡教育課程能有效改善這一狀況,介紹了兩所醫學院目前采用的在解剖課同時輔助死亡教育課程授課的不同形式和內容。
醫療行業中不同分工的人群對死亡教育的施教內容需求不盡相同,需提供個性化的施教方案。此類研究的對象為一群特定的醫務人員,如急救人員、護理人員、輔導員、醫學生等,方法多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Alan等[9]對245名曾進行死亡告知者,如執法人員、緊急醫療技術人員、驗尸官、醫護人員進行了調查,了解他們死亡告知經驗和教育需求。受訪者表示需要的教育包括:進行死亡告知的具體細節;如何管理喪親者的反應;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BESSHO等[10]為了全面了解日本護理系學生對死亡教育的認知度。對232名護理專業學生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結果:少數(28.0%)的受訪者僅僅知道“死亡教育”這一名詞,大多數(65.9%)的受訪者曾經學習過“生命教育”;死亡教育的目的和必要性是多種多樣的,學生對其理解不同,需發掘適合于各種人群的教育手段;死亡教育對于護理系學生是必不可少的。
死亡教育的施教模式必須能夠滿足受教者的需求并適應社會的發展。此類研究基于問卷調查或文獻對現有的常規死亡教育模式不足之處提出質疑。包括課程內容、形式、實用性等方面,最后提出改進意見。Coolican等人[11]認為現有的本科護理院校死亡教育課程有不足之處,對此進行了一次針對護理系學生死亡教育課程中死亡、垂死、喪親之痛3個方面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現有死亡教育總課程、理論模式。結果說明現行的理論模式是過時的,需要改進。Kingma[12]對目前針對護理學生開展的死亡教育進行文獻回顧,提出現有的死亡教育模式難以滿足護理學生在執業后面對死亡、垂死病人以及照顧喪親家屬時所帶來的壓力。提出現在的死亡教育已經過時,需要修訂。
此類研究介紹了一些有效、便捷的手段,可以作為施教時的輔助手段。Hyun[13]提出死亡不僅僅是生理現象,更是一種精神活動,護理人員需要認識到并承認病人的精神需求。認為利用觀看電影的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死亡教育培訓是一種有效便捷的方式,還對可利用的影片進行了推薦。Sara提出腫瘤科護士在照顧晚期癌癥的過程中會感受死亡帶來的焦慮和恐懼,提出了一種通過繪畫表現自我情感的緩解壓力的方式。讓護理系學生參加為期3個月的研討會,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對死亡的看法并檢驗他們的死亡態度是否發生變化。通過比較前后所做繪畫的不同,研究此方法能否緩解護理系學生照顧臨終患者時產生的壓力。
死亡教育自誕生以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和完善。近20年在醫療領域國外死亡教育的研究向著多元化、深入化、實用化的方向靠攏,為醫務人員更好地開展醫療服務提供了技術支持。目前,國內緩和醫療的理念正在醫療工作人員中普及,而死亡教育是緩和醫療的主要內容,希望該文為國內研究者提供借鑒。
[1]周士英.美國死亡教育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4):44-47.
[2]Laura K,Harrawood,Elizabeth A.Doughty,Brandon Wilde. Death Education and Attitudes of Counselors-in-Training Toward Death:An Exploratory Study[J].Counseling and Values,2011,56(1-2):83-95.
[3]Kaye JM,Loscalzo G J.Learning to care for dying patients:a controlled longitudinal study of a death education course[J]. Cancer Educ,1998,13(1):52-57.
[4]Tracy L,Smith Cumberland,Robert H.Feldman.EMTs'Attitudes'toward Death before and after a Death Education Program[J].EDUCATION and PRACTICE,2006,10(1):89-95.
[5]Dickinson GE,Mermann AC.Death education in U.S.medical schools,1975-1995[J].Academic Medicine: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1996,71(12):1348-1349.
[6]Downe Wamboldt B,Tamlyn D.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death education trends in faculties of nursing and medicine[J]. Death Stud,1997,21(2):177-188.
[7]Tracy L.Smith,Bruce J.Walz,Randy L.Smith.Adeath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emergency physicians,paramedics,and other emergency personnel[J].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1999,3(1):37-41.
[8]Marks SC Jr,Bertman SL,Penney JC.Human anatomy:a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 about death and dying in medicine[J]. Clinical Anatomy,1997,10(2):118-122.
[9]Alan E.Stewart,Janice Harris Lord,Dorothy L.Mercer.Death notification education:A needs assessment study[J].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2001,14(1):221-227.
[10]BESSHO Fumie,EZUMI Hiromichi.Nursing Students'Knowl edge and Views on Death Education[J].Bulletin of Shimane Nursing College,2005(11):71-79.
[11]Coolican MB,Stark J,Doka KJ,et al.Education about death, dying,and bereavement in nursing programs[J].Nurse Educ, 1994,19(6):35-40.
[12]Kingma R.Revising death education[J].Nurse Educ,1994,19 (5):15-16.
[13]Hyun Chae Jung.Death Education for Medical Personnel Utilizing Cinema[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12,60(3):140-148.
Summarization of Research Dir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eath Education of Medical Staff Abroad
ZHANG Miao,LI Dong-yun,LI Xiao,LI Xiao-jing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Oncology,Dongzhime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700 China
Receiving the death education training is an essential way of skill growth of medical staff and improvement of medical service quality,and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the evaluation on the teaching effect of death education course; investig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eath development;putting forwards the strongly targeted death education plan; investigation of awareness degree and demand of death education course;questions of current death education and listing the specific teaching means thus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death education at home.
Abroad;Medical staff;Death education;Research direction
R-4
A
1672-5654(2017)02(b)-0177-03
10.16659/j.cnki.1672-5654.2017.05.177
2016-11-17)
[課題來源]北京中醫藥大學教育重點課題:臨床醫學生生命教育的模式和效果探討(XJY14008)。
張淼(1987.5-),女,新疆塔城人,博士,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防治難治性血液病及惡性腫瘤。
李冬云(1965-),女,河北邢臺人,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防治血液病、惡性腫瘤研究,E-mail:lidy0039@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