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榮平
新時期的學生面對著嶄新的社會環境和形形色色的誘惑。結合他們的學習環境,我一直思考著該如何做,才能有效地開展德育和知識教學工作。作為班主任我很清楚,德育是我的主要任務,而學生良好道德習慣的形成取決于他們的行為是否由良知來支配,而這種呼喚的核心就是情感,一言以蔽之,德育的核心就是情感教育。因此學期伊始在學校德育工作大綱的指導下我就決定從學生的判斷力、責任感、同情心及愛國情幾方面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通過自身的示范及班會討論,讓學生在不斷地在熏陶中培養自身的判斷力、責任感、同情心和愛國情。具體說來在實踐的摸索中主要運用以下幾點:
一、在爭論中培養學生的判斷力
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對于生活中的是與非、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真與假的判斷還存在著不少的疑惑,特別是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學生對于該維護什么該反對什么往往缺乏明確的態度。作為班主任,我意識到必須培養學生愛憎分明、態度明朗的處事判斷力,這主要體現在營造良好的班級輿論上。上學期班上有個學生隔三差五地遲到且對老師的批評教育很不以為然,在班上產生了極壞的影響。為了徹底扭轉這種局面,我不失時機地以遲到為主題開展班會討論,同學們踴躍發言,在討論中達成共識:遲到早退不僅是個人行為,是個人散漫態度的外化,更嚴重的是,這種違紀行為影響到了他人的學習和班級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認識到其嚴重性后,班級中逐漸形成對違紀現象的批評輿論。這個同學也逐漸改正了問題,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此外利用班會課結合學生的違紀現象,選取一些社會反應強烈的時事,組織學生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在討論甚至是辯論中搞清楚事情的真相、危害,明白自己的立場應該慎重選擇與明確表達,進而養成較強的處事判斷力。如針對班上極個別同學欺騙家長的行為,我就選擇一個具有相似性的故事短片在班會課上播放,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讓犯錯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感受同學們的意見和看法,達到利用學生輿論教育學生,促使學生自我判斷力養成的目的。
二、在細節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
通過觀察我們學校的學生,我發現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問題比較突出,如個人意識很強,集體意識弱,特別缺乏對集體、對他人、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感。對家庭和集體、社會缺乏責任和義務意識,往往認為自己目前享有的是他們理所應當享有的,特別是一談到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時,他們強調得更多的是自己的權利,像隱私權、知情權和受教育權,而很少考慮他們優越的物質條件來自于家長的拼搏,更沒想過自己該為此做些什么。作為班主任,我知道學生責任感和義務感的確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長期堅持,更要從細節中慢慢培養。為此我有意識地實施值日班長責任制,讓他們負責管理班級各項事務。班級遲到早退的現象逐漸消失,在鑰匙保管員的影響下,大家都早早來到課室學習。
三、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同情心
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會對人漠不關心,并會從漠不關心發展到自私自利,再從自私自利發展到冷酷無情。青少年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班主任如何引導十分重要。讓學生做一個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富于同情心的人,是他們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進步的需要。在班會活動中有意識地給他們講“汶川大地震”事件,通過搜集圖片資料,在班會課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撼。強調學生要繼承中國的傳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日常行為生活中說明應該如何為大家考慮,創造舒適宜人的學習環境。同時我會通過講解讓學生清楚自己的社會性,只有互幫互助,彼此提攜,共同發展,才能取得自己的成功與進步和社會的成功與進步。
四、在感受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
我們的學生未來的求學路已經相當明確,作為班主任,我希望自己的學生能有強烈的愛國心,不管他們以后走到何處,他們心中都應該明白,自己的根在中國。因此我的愛國教育從來不曾停止。如針對學生對時事十分敏感的特點,我給出了眾多時事資料,讓學生觀看相關評論,并讓學生討論國家的衰弱與強大對個人的影響,由此培養學生認識歷史與現實的發展脈絡,增強學生對我們今天強大的祖國的熱愛;再有通過國家近幾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巨變,如經濟的穩定增長,軍事的快速發展,競技體育的輝煌成績,以大量的資料向學生展示了國家的強盛和美好,特別是向學生詳細介紹了我國的“一帶一路”計劃及“亞投行”的設立,極大地增強學生的愛國心和自豪感。
總之,班主任工作需用心構建班級良好的管理秩序和學習氛圍,責任感促使我盡己所能,注重學生的情感教育,激發學生認真對待學習和生活的信念,培養他們健康的生活理想,力爭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校里都能夠學有所獲,學有所長?;厥鬃哌^的路,絕大部分學生不僅在學業上有所進步,更在個人素養上有了提高,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本人任教的初衷。實踐讓我明白——對學生的教育要和風細雨、潤物無聲,班主任更要善于運用情感教育,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潛能,從而達到春風化雨的效果。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