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鋒
[摘 要]書聲瑯瑯是語文課堂給人的最直觀感受,也是一種美的享受。現今的語文課堂卻是在升學壓力下,師生疲于大量的練習題中不能自拔,又或是在層出不窮的新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中走上極端,從而舍本逐末毫無美感可言。旨在從課堂朗讀教學的時間著手,注重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以通過朗讀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為目的,讓語文課堂回歸本色,充滿美。
[關鍵詞]語文課堂 朗讀教學 美 回歸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05
眾所周知,漢語語音具有音樂美的特質,漢語文字適宜朗讀。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體驗品味”,其中的“讀”是指朗讀或誦讀。語文課程標準已經把朗讀教學定位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然而,目前盛行的“習題訓練”因其“高效出成績”而被廣大中小學的語文教師奉若至寶,廣泛采用。如今的語文課堂,教師以精于講解為榮,總害怕講得不夠深;學生以善于答題為榮,總擔心記得不夠全。這樣的語文課堂充斥著習題和訓練,課文被分解得支離破碎,沒有了瑯瑯書聲,沒有了語文的本味。
一、讓學生讀出聲音
古時的課堂推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境界,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人的這種學習方法在現在的人看來必是不切實際和低效率的,但這恰恰是強調“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作用。讀,既是語言文字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語文的重要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讀出聲音,這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在魯迅先生的印象中,朗讀是幼時學習的主要方式,“于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筆者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回想一下,自己的語文課堂中,恐怕“讀書聲”是少得可憐。
長期以來,許多語文教師都認真遵循著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的古訓,把課文完全用“傳”“授”“解”的方法“講”給學生,嚴重剝奪了學生“讀書”的權利,在一節四十五分鐘的語文課堂上,留給學生的讀書時間多不過七八分鐘,少不到三五分鐘,反而急不可耐地轉入對課文的講解和大量的習題訓練中去。殊不知,學生連熟讀課文的機會都沒有,字詞都還生疏,如何完成教師的教學目標呢?
二、讓學生讀出自信與美
通過研究,我們發現那些課堂上總是沉默寡言的學生往往表現為不愛學習,精神不振,他們長期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關注,從而失去自信,失去對學習的興趣。朗讀可以改變人的精神狀態。作為語文教師,想讓自己的學生對學習語文感興趣,那就從讓他們大聲朗讀開始吧。
自信對學生來說很重要,課堂上大聲朗讀可以培養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給學生特別是平時少受關注的學生創造大聲朗讀課文的機會。科學研究表明,朗讀時會引起胸腹大幅運動,這就是腹式呼吸,這種呼吸方式可以使大腦得到放松,心情也就變得爽快起來,有利于學生自信心的養成。自信是學習的加速劑。語文課堂上教師還應多正面評價大聲朗讀的學生,讓學生早日走出羞答答不好意思的心理困境。只有愛讀書,主動大聲朗讀,學生才會越讀越有自信,越有自信越主動學習。
教育家葉圣陶稱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句話告訴我們朗讀的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與作者的心靈溝通。筆者認為除了“美讀”還要“讀美”,即是除了讀出作者的感情還要讀出自己對美的感受。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既要重視引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學生與課文之間架起感情的橋梁,還要激發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讓學生在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的朗讀中領悟文章的思想內涵,讀出節奏美、音韻美、情感美。
三、讓學生在朗讀中獲得人生的感悟
朗讀是一種“再創活動”。朗讀者通過自己的聲音形式表現作品的思想、內容、語言的音韻美,同時融入自己的分析、理解,感受作品時所產生的真實感情、鮮明態度,經過這種轉化,一個書面形式存在的藝術品,便成為口頭形式存在的新的藝術品。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語文課本和文學課本,幾個項目里面有一個項目就是好好地讀。讀得好,就可以深切地傳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是理解了它的思想感情;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新課標也明確提出,讓學生在讀中獲得人生感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促進學生對語言的感受、積累、內化。
作者通過文本想要告訴我們的那些人生感悟和生活啟迪,需要我們不斷去讀,反復吟誦才能有所收獲。課堂上通過朗讀,我們收獲的是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中的那份父子真情;通過朗讀,我們收獲的是錢鐘書的《讀〈伊索寓言〉》對社會辛辣、尖銳、深刻的洞悉和對人生的深沉思考;通過朗讀,我們收獲的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高潔志向和人生理想。許多作品由于對社會對人生有自己獨特的感悟,就更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朗讀,一點一滴去體會,去感同身受并最終內化成自己的人生感悟,指導今后的人生道路。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