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飛
[摘 要]形成性評價發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是一種過程性評價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形成性評價,能正確反饋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情況,又能為教師教學提供輔助的幫助,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同步提高。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形成性評價 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6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107
《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評價是信息技術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信息技術教育教學活動具有導向性作用,是信息技術課程目標達成的重要保障。美國教育學家斯克里文強調,評價的重要性不僅在于評價教學大綱的目標和要求是否達到,而且在于評價目標本身是否有價值,即形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基于教育教學活動運行過程,為確保活動質量而不斷修改或調整活動計劃所進行的發展性評價。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正確使用形成性評價的方法,有助于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態度,主動參與實踐體驗活動;有助于學生學會正確認識自我,不斷調整學習策略;有助于激勵學生強化交流意識,發現不足和體驗成功。
一、引入競爭機制,樹立學習信心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如何調控是一節課成敗的關鍵。對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每一個環節的表現給予及時評價,可以讓學生隨時了解自己的表現,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
初中學生好面子、爭強好勝,根據這一心理特點,將學生自然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在組與組之間開展比賽活動。如在教學蘇科版初中《信息技術》(上冊)《有效獲取信息》時,課前布置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首先進行組內討論,運用問題搶答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再如在《計算機安全與防護》一節中,為促使學生正確認識計算機網絡,學會自覺遵守信息社會中公認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讓學生自由加入正方、反方,進行“計算機網絡是否有利于人類社會發展”的辯論環節。在分組比賽活動中采用量化積分,對于積分最高的組用贊賞的方式進行鼓勵性評價,教師在活動結束后要進行適當的點評,及時糾正活動中的錯誤認識和想法。
二、優化評價細則,培養協作精神
信息技術的每一節課都有其教學目標與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里把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隱含在預先設計的任務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與同伴合作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建構。可見,采用“任務驅動法”教學,學生的學習離不開小組互助、協作和評價。在分組學習中,教師在布置任務時要預先明確目標,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細則,根據評價細則進行自評與互評。
合作學習、協作評價為任務學習的延伸和擴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既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創設了多樣的情景,又讓學生在開放、有創意的活動與評價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及彌補自己的不足。
三、展示優秀作品,挖掘創新思維
信息技術學科中的學生作品是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整合應用而形成的作業。其包括電腦小報、PowerPoint演示文稿、網頁、Flash動畫等。由于學生個性的差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然會呈現不同水準的作品。即使質量相差無幾的作品,也經歷著不一樣的誕生過程,包括設想、甄選方案、制訂策略、整理資料、實施操作等環節,在各個環節上都體現著學生的差異。
教師在課堂上要及時借助多媒體展示學生的優秀作品,讓學生口述自己作品的主題及創作思想,對發現的個性問題,用鼓勵性的語言贊賞亮點。在軟硬件條件允許的基礎上,可建立學生作品展評平臺,要求優秀作品創作者寫好創作主題和思想,自由上傳到該平臺上進行展示,教師對優秀作品要進行網上點評。依托優秀作品,既對作者的思維給予充分肯定,又鞭策和激發其他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四、借助成長記錄,感受成功歷程
1.成長記錄袋評價
成長記錄袋對學習過程、單元學習、學期等階段進行評價,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從學生學習態度、綜合運用能力等方面寫出針對性評語,鼓勵學生繼續發揚優點,指出學生還需繼續努力的地方,確保不傷害學生的自尊,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電子檔案評價
網絡的飛速發展正在不知不覺改變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生態,中國悄然步入微時代,傳統的紙質記錄袋已經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可用博客、QQ空間、微博等平臺讓學生按類別添加日志記載自己的成長經歷,如作業、學習心得、網文摘錄甚至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學期末教師從版面設計、日志內容、問題討論、個性特色、點擊率等方面,開展校園十佳平臺評比活動。這種評價手段既能夠體現教師教學的意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的結合,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總之,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發展迅速的課程,以獨特的特點和性質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教學方法和評價手段。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適當運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不斷完善評價細則,將有利于培養智能型的具有創造性的人才。
(責任編輯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