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玲瓏張先蕓李海華
淺析專利代理業(yè)務的“互聯網+”運營模式
孔玲瓏?張先蕓?李海華?
“互聯網+”對于促進傳統(tǒng)產業(yè)和新興產業(yè)融合發(fā)展、減少流通成本、激勵創(chuàng)業(yè)、擴大就業(yè)等具有重要意義。而專利代理行業(yè)作為一種法律服和技術相結合的專業(yè)類服務行業(yè)該如何適應這一趨勢,與時俱進地探索新的業(yè)務運營模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作者結合“互聯網+”趨勢、專利代理行業(yè)的特點以及我國專利保護制度的發(fā)展階段的判斷,提出了一種基于O2O模式(線上交易、線下體驗)的專利代理互動式平臺的運營模式。
互聯網+專利代理運營模式
2015年4月1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指出,發(fā)展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yè),是“互聯網+”行動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傳統(tǒng)產業(yè)和新興產業(yè)融合發(fā)展、減少流通成本、激勵創(chuàng)業(yè)、擴大就業(yè)等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從市場發(fā)展來看,服務業(yè)的增速和在GDP中占有的比例都已經超過了第二產業(yè),從需求上來講,服務消費也在逐步超越商品消費。當前,“互聯網+”結合服務業(yè)的發(fā)展空間巨大,這也是互聯網業(yè)的一個發(fā)展方向。而專利代理作為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yè),也應該順應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與時俱進地探索新的發(fā)展模式和新的利潤增長點。
專利代理服務是一種有別于其他服務行業(yè)的專業(yè)化法律服務行業(yè),要將這一行業(yè)與“互聯網+”相結合,就必須從這一行業(yè)的特點和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fā)來考量適宜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方式。如果照搬商品交易的“互聯網+”模式,不僅沒有利處,反而可能對行業(yè)的發(fā)展不利。
現代的專利保護制度起源于18世紀的威尼斯共和國,這樣制度在西方國家已經發(fā)展了近300年,各方面的制度和社會公眾的專利保護意識已經相當成熟。而我國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才確立了專利保護制度,雖然發(fā)展迅速,但在很多方面仍然不盡如人意。這是因為從法理的角度來說,在我國建立專利保護制度屬于法律的移植,而移植的法律制度不是內源型的,因此這種制度勢必要經歷一定時期的融合才有可能適應我國的環(huán)境并健康發(fā)展。
從我國的國情考慮,我國的專利保護制度的建立過程需要經歷政府主導期、政策保護期、市場競爭淘汰期和成熟期。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的專利代理機構大多屬于國家機關,由政府主導專利申請文件的撰寫、申報等事務。進入21世紀以來,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后,隨著國內的企業(yè)和高校的專利保護意識逐漸增強,我國的專利申請量大幅增加,專利無效、訴訟、布局和預警等新的業(yè)務需求也相應地出現,這使得大量的民營性質的專利代理機構得以蓬勃發(fā)展。但是這一階段的專利代理行業(yè)和專利制度還不完善,廣大公民對專利的認識還不成熟,容易出現無序低價競爭的問題,因此需要政策的引導和保護。隨著國民專利意識的增強和市場的成熟,未來專利代理行業(yè)也會進入有序競爭,通過市場進行優(yōu)勝劣汰的歷史階段。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的專利保護制度還處于政策保護期,隨著專利代理行業(yè)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會逐漸進入到完全的市場開放競爭期。作為專利代理機構為適應市場,有必要結合“互聯網+”的趨勢,開拓新的業(yè)務模式。那么“互聯網+”對于專利代理行業(yè)而言,它的意義在哪里呢?與其他行業(yè)相比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互聯網+”對于大部分行業(yè)來講,由于客戶對于服務和產品是有認知和評判能力的,因此其重點在于使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內容等方面的信息的透明化,從而減少中間環(huán)節(jié)來降低成本或者通過簡單的競價來為客戶提供性價比最優(yōu)的產品或服務。而對于專利代理行業(yè)而言,由于提供的服務是“法律+科技”綜合性服務,大部分客戶對于服務的認知和評判能力十分有限。因此,重點應該在提高服務標準的透明度、打破地域壟斷上,使客戶能夠對專利代理機構和從業(yè)的專利代理人有更多了解的基礎上,有更多的選擇空間,并建立一種雙向互動、彼此信任的業(yè)務關系和合作模式。在此基礎上,專利代理機構的業(yè)務來源將從現在的線下為主,逐步轉變?yōu)榫€上線下并重。
近年來,有很多企業(yè)在這一領域作出了努力和嘗試,并逐漸形成了一些運營模式,我們不妨按以上標準來作一下分析。
(一)信息推廣式
信息推廣式是較為傳統(tǒng)的一種模式。具體而言,就是通過企業(yè)黃頁以及各專利代理機構建立的門戶網站來進行宣傳和推廣。這種模式僅僅是傳統(tǒng)宣傳手段的一種變形和升級,客戶皆是單向地接收信息,互動性較差。這種營銷方式是希望客戶在尋找代理機構的需求時,通過瀏覽了解信息,進而吸引客戶與之接洽的方式。這種方式不僅服務標準的透明度有限,而且交易、服務本質在都是在線下進行的,沒有雙向互動、彼此信任的業(yè)務關系。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并不屬于“互聯網+”的運營模式。
(二)信息港式
這是在信息推廣式的基礎上衍生的一種模式。采用此類模式的運營商需要將各個專利代理機構及其執(zhí)業(yè)專利代理人按地區(qū)、領域、申請量、授權率、平均權利要求數等進行統(tǒng)計、匯總,以供客戶篩選。這增加了客戶對專利代理機構和專利代理人的了解,但是仍然不能讓客戶了解到服務標準;同時,由于沒有建立雙向互動機制,客戶仍然需要通過線下進行交易和服務。
此外,采用此類模式的運營商其營利方式大多是廣告和向專利代理機構收取推廣費,所以其公信力也容易受到公眾的質疑。從嚴格意義上講,這并不屬于“互聯網+”的運營模式。
(三)數據庫式
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的不斷融合,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需要構建自己的專利池,專利代理機構也需要協助企業(yè)作好專利布局和風險預警,這就催生了數據庫式的“互聯網+”專利服務模式。這種模式簡而言之,就是將各國的專利進行收錄和翻譯,并按IPC分類建立數庫。為客戶提供專業(yè)的檢索服務,并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生成專利地圖、時間趨勢圖、主要對手數據分析等高級服務。這種模式的客戶體驗普遍很好,也容易建立起雙向互動、彼此信任的業(yè)務關系。不過,這種模式是為客戶提供信息服務,因為沒有涉及專利最基礎的撰寫、無效以及訴訟等業(yè)務,只能為廣大的專利代理機構提供信息服務,因此不是專利代理機構可以采用的模式。
(四)貿易平臺式
為了適應專利代理市場網絡化服務增加的實際需求。也有部分企業(yè)嘗試采用C2C的模式來提供“互聯網+”結合專利代理的服務,這種方式往往運用在基礎撰寫業(yè)務方面。其基本的運營模式是:(1)招標:由客戶提供技術交底書并繳納押金;(2)派單:然后平臺的運營商將交底書同時交給在平臺登記的若干個提供撰寫服務的人員;(3)投標:平臺將幾份撰寫好的稿件交給客戶,由客戶在幾份稿件中選用其中一份;(4)中標:中標的撰寫人得到大部分稿費,未中標的撰寫人得到少量服務費,平臺得到中介費。
這種模式的客戶和服務人(因為提供服務的不一定是專利代理人,所以稱服務人更為合適)都是個體,通過平臺來建立服務合同關系,從而實現了完全的線上交易,而且不受地域限制,雙方基于對平臺的共同依賴而使交易得以順利進行。
這種方式在商品貿易和普通服務領域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商品貿易和普通服務領域的客戶對最終產品的需求和內容都是明確的。就像客戶去餐廳吃飯,對于自己喜歡吃什么、是否吃飽是非常清楚的。
但是這種模式并不能適用于專利代理領域,因為大部分客戶對于專利代理服務的認知和評判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才需要尋求專利代理服務。就如同客戶去理財,他只有一個讓財產增值保值的意圖,而怎么選擇理財產品的組合,客戶也是不清楚的。正是由于這樣的特點,采用這種模式必然會產生以下問題。
1.信息不對稱
由于客戶信息、服務人信息均由平臺控制,平臺為了保證業(yè)務量,會盡可能減少雙方的直接溝通,而服務人和客戶彼此之間難以建立信任關系,也不會嘗試脫離平臺進行溝通。這使得客戶能夠得到的服務人的信息十分有限,而服務人也不能順利地與客戶就技術方案進行溝通。再加上客戶本身對于專利保護制度的不熟悉,信息始終處于一種不對稱的狀態(tài)。
這使得服務的定價和利潤的分配完全由平臺主導。我國的專利保護制度仍處于政策保護期,市場還不完善,信息的不對稱容易產生優(yōu)汰劣勝的局面——即客戶主觀上更傾向于選擇價格更低的服務人,這會導致服務質量更好的服務人被淘汰,并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專利代理服務向低價競爭方向發(fā)展,這會極大地制約我國的科技發(fā)展和知識產權保護水平。
2.法律風險
我國的現行法律制度只允許經過國家知識產權局許可的特殊普通合伙制代理機構和有限責任公司從事專利代理活動,以保障專利代理服務能力的底線,而不允許自然人以自己的名義提供專利代理服務。
然而,這種運營模式的服務人大多為自然人,這明顯與現行法律法規(guī)相悖,而且存在較高的法律風險。
3.服務質量
這種模式下,平臺對于服務人提供的代理服務是缺乏評價標準的,因此難以保證服務質量。而服務人也只是基于認知而自律,難以透明化和標準化;同時,由于技術方案得不到有效溝通,也不容易撰寫出高質量的專利申請文件。而大部分客戶對于服務的有認知和評判能力十分有限,也很難知悉得到的服務是否專業(yè)。
同時,由于存在巨大的法律風險,執(zhí)業(yè)專利代理人也往往不會通過這種模式來開展業(yè)務,這也導致了這種模式下的從業(yè)人員的水平普遍不高,這也會影響服務質量。
4.業(yè)務范圍受限
由于平臺只是中介商,沒有專利代理機構的資質,所以專利申請文件還需要客戶自行處理,效果不高。此外,由于這種模式主要采用C2C的模式,主要業(yè)務均在線上完成,這使得專利無效、專利訴訟等主要工作在線下的業(yè)務難以開展,不利于專利代理業(yè)務經營范圍的擴大。
基于上述分析和判斷,筆者提出一種基于O2O的專利代理互動式平臺的運營模式,這種模式以信息港式和貿易平臺式為原型,結合我國現行法律制度和專利代理機構的業(yè)務模式進行設計和規(guī)劃,建立運營平臺。
(一)服務人和客戶管理
平臺的運營商為確保服務水平,就必須從服務人和平臺信息的透明度上著手。在服務人方面,應該由運營商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許可的專利代理機構簽訂服務協議,使各專利代理機構成為平臺的簽約服務商。平臺的運營商可以通過協議明確權利義務關系的方式對服務商進行管理。
同時,對于有尋求專利代理機構的用戶,平臺的運營商也應當要求實名制注冊,自然人應當認證身份信息,法人應當驗證組織機構信息等。而平臺的運營商應當承擔對客戶信息的保密義務。
平臺運營商應當完善服務人和客戶信息管理,使雙方基于對平臺的依賴,而提高交易成功的可能性。由于簽約服務商均為正規(guī)專利代理機構,其服務受到平臺的運營商和現行國家監(jiān)管體系的雙重監(jiān)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服務質量。同時,也避免了上文中貿易平臺式的法律風險。
(二)業(yè)務信息管理
1.服務商業(yè)務能力信息
平臺的運營商將各簽約服務商及其執(zhí)業(yè)專利代理人按地區(qū)、領域、申請量、授權率、平均權利要求數等信息進行統(tǒng)計、匯總,以供客戶篩選。而這些信息的來源應該由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會提供,這樣才能保證信息的準確和真實。
2.服務價格信息
鑒于我國目前還處于政策保護期,完全由市場自由競價會導致服務質量下降,因此,平臺的運營商還應該按不同地區(qū)、領域、業(yè)務的類型執(zhí)行最低價格基準并公示。而最低價格基準最好由各地方專利代理人協會或各地區(qū)的專利代理機構協商確定,以避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fā)生。
通過公示服務商業(yè)務能力信息和服務價格信息,幫助客戶建立一個專利代理市場的基準參考系,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此外,通過約束最低價格,將各服務商之間的競爭最大程度地限制在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的比拼上,從而避免進入低價無序競爭的局面。
3.平臺的業(yè)務運行模式
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礎上,平臺的運營商可以按此模式運行:(1)招標:注冊客戶通過平臺篩選符合自己要求的服務商,并相應地生成基本服務合同并發(fā)布。(2)投標:有簽約意向的服務商向客戶反饋信息。(3)議標:客戶根據反饋情況選擇服務商進行接洽和議價。(4)定標:客戶選定服務商,簽訂服務合同,并向平臺繳納合同款。(5)完結:服務商通過平臺與客戶進行溝通并完成任務后,向平臺提供憑證,平臺向服務商支付服務費。
以上全程都由平臺的運營商進行監(jiān)督,提高了交易的可靠性。通過平臺實現服務商與客戶的雙向選擇和交流,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因為此模式的核心是實現雙向交流,從而達成服務合同,通過服務合同來約束雙方的行為。而服務合同不僅可以約束線上的行為,也可以約束線下的行為,因此可以適用于專利代理的現有全部業(yè)務。
同時,由于這種O2O的服務模式采用線上交易、線下體驗的方式,有著良好的用戶體驗。這必推動專利代理業(yè)務的來源構成從現在的線下為主,逐步轉變?yōu)榫€上線下并重。這更有利于專利代理行業(yè)的進一步市場化發(fā)展。
(三)售后服務體系
平臺的運營商除了做好上述信息管理、交易監(jiān)控外,還應該有完善的售后服務體系。這個體系應該重點關注客戶體驗(服務商評價)。
雖然客戶對于服務商的專業(yè)水平的認識未必正確,但是對服務態(tài)度、敬業(yè)程度還是有著直觀的體驗的。收集、統(tǒng)計客戶體驗情況,可以給后續(xù)客戶以參考,也有利于服務商培養(yǎng)長期、穩(wěn)定的客戶群體。
同時,對于投訴量較大的服務商,可以通過合同約定扣款和清退機制,以保證平臺的信譽和服務質量的提升。
(四)營利模式
任何平臺的構建,其本質都是為了擴大客戶群體,進而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率。而筆者提出的這種平臺運營模式自然也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所以除了每筆線上交易需要抽取一定的管理費外,還應該考慮其他的營利模式。當然,像現有的一些“信息港式”的平臺一樣向服務商收取廣告和推廣費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但是這必須在不影響前文所建立的理念的基礎上。比如,可以在用戶界面上設置不同的功能顯示區(qū),將按正常的運算規(guī)則得到的結果排列顯示在一個功能顯示區(qū),同時將商業(yè)推廣信息顯示在另一功能顯示區(qū)并標明“廣告”字樣。當然,可供選擇的營利方式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列舉。
(五)構建方式
筆者提出了這種O2O專利代理互動式平臺的運營模式,但如何構建,由誰來構建則是一個見仁見智的事情。但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方式。
由專利代理機構自籌資金、組建團隊來搭設這種平臺,也是就資本市場上常說的“造船出海”。然而,這對于廣大的專利代理機構來說并不現實,因為這種方式的資金高、技術投入大。所以可以考慮另一種方式——“借船出海”,由搭建平臺的機構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和時間把平臺建好后,可以與專利代理機構共同分享。而作為專利代理機構利用平臺獲得收益后,也理應將收益與平臺分享,這樣才能使平臺繼續(xù)加大品牌宣傳投入和技術升級的投入,拓展市場渠道,優(yōu)化技術性能,提升服務品質。做到專利代理機構與平臺相互依存,成為利益共同體。專利代理機構“出海”,也要本著誠信的原則,真誠對待客戶,真誠對待平臺。
綜上所述,“互聯網+”結合專利代理的平臺式運營模式是符合時代趨勢和技術發(fā)展方向的。O2O互動式平臺的運營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擴展業(yè)務的成本,最大限度地增加業(yè)務量。
未來,“互聯網+”的新業(yè)態(tài)將逐步覆蓋知識產權服務業(yè)。在“互聯網+”思維下,專利代理機構可以通過O2O互動式平臺的運營模式揚長避短、繼往開來、共性推進、個性開拓,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和道路,借“船”出海,趁勢攀登,乘長風破萬里浪。
[1]謝振華.給予網絡環(huán)境的知識產權特征及其法律保護[J].法律與社會,2009(2):69-69.
[2]胡瑾.互聯網知識產權保護的熱點與難點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09(2):13-15.
[3]李國成,歐陽欣卉.淺議網絡知識產權的保護[J].沿海企業(yè)與科技,2009(2):60-61.
[4]郭秀娟.淺談網絡知識產權[J].山西科技,2009(5):80-81.
[5]盧植衡,杜清海.絡信息共享與知識產權保護的倫理問題[J].經濟研究導刊,2009(32): 172-173.
[6]余躍飛.文化信息資源共享中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9(5):29-31.
[7]王燕.聲像資料在信息網絡傳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探討[J].圖書與情報,2009(3):21-23.
[8]王嶸,陳蔚麗.網絡環(huán)境下數據庫知識產權問題及對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2):220-221.
重慶博凱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