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公布十起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典型案例
最高人民法院6月22日上午召開新聞通氣會,發布十起環境資源刑事、民事、行政典型案例。最高法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鄭學林介紹,2016年全國法院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刑事案件20394件,審結18874件,生效判決涉及人數23727人;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民事案件90769件,審結84664件;共受理各類環境資源一審行政案件35177件,結案29126件。各級人民法院通過落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依法懲處污染環境、破壞資源以及環境資源監管失職的犯罪行為,有效威懾潛在的污染行為人和資源破壞者,防范和減少了污染環境、破壞資源犯罪。
鄭學林表示,這十起典型案例涉及非法捕撈水產品,非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件,大氣、海洋、漁業資源污染、環境公益訴訟、環境行政處罰等糾紛,涵蓋大氣、水、漁業、野生動物等環境要素和自然資源,類型包括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涉及刑事、民事、行政三類案件,對于統一環境資源案件裁判標準,完善審理規則能夠起到較好的指導作用。
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人民檢察院訴寧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興中污染環境案本案最大的亮點在于法院采用了“雙罰制”,即對涉案企業寧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判處刑事罰金500萬元,同時對涉案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污染行為直接負責的企業主管人員廉興中,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并處罰金5萬元,令那些心存僥幸的污染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不敢再犯,避免犯罪入獄“自由和財產兩失”。
湖南省岳陽樓區人民法院審理的何建強等非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法院在認定七名被告人均具有在自然保護區內投毒殺害野生候鳥主觀犯意前提下,正確區分各自的客觀行為,根據主客觀相一致原則和共同犯罪理論區分主從犯予以裁判,既體現了從嚴懲治環境資源犯罪的基本取向,也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
中華環保聯合會訴譚耀洪、方運雙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系由社會組織作為原告、檢察機關支持起訴,彌補了個體受害者訴訟能力的不足,無論對個人權益還是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都非常必要和及時。
海南桑德水務有限公司訴海南省儋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環境行政處罰糾紛案,涉及對環保部門環境監測程序合法性的認定,明確了不能證明取樣程序合法的監測報告,不能單獨作為認定被處罰人存在環境違法行為主要證據的裁判規則。
十起典型案例是:
1.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人民檢察院訴寧夏明盛染化有限公司、廉興中污染環境案
2.連云港市連云區人民檢察院訴尹寶山等人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
3.湖南省岳陽樓區人民檢察院訴何建強等非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非法狩獵罪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
4.呂金奎等79人訴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海上污染損害責任糾紛案
5.倪旭龍訴丹東海洋紅風力發電有限責任公司環境污染侵權糾紛案
6.江西星光現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訴江西鷹鵬化工有限公司大氣污染責任糾紛案
7.中華環保聯合會訴譚耀洪、方運雙環境污染民事公益訴訟案
8.鄧仕迎訴廣西永凱糖紙有限責任公司等六企業通海水域污染損害責任糾紛案
9.海南桑德水務有限公司訴海南省儋州市生態環境保護局環保行政處罰案
10.陳德龍訴成都市成華區環境保護局環保行政處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