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石燕
張宇:草原衛士,執法尖兵
文|張石燕
在天驕圣地,在黃河之濱,他是為民執法、守護藍天碧水、青山綠地的戰士,他用青春與汗水鑄就了對黨和環境監察執法事業的忠誠,他便是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環境監察支隊的張宇。
“盡小者大,積微者著”。2013年研究生畢業后的張宇選擇了到環保一線工作?!疤焖{、草碧、水清”是他從小的夢想。為了這個夢,他將自己的青春奉獻揮灑在每一次執法檢查的路上、每一個孤燈奮戰的夜晚和每一項工作的創新之中。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環境監管執法的通知》后,網格化環境監管作為一項重要內容被各級政府和環保部門列入工作計劃。張宇負責鄂爾多斯市網格化環境監管的具體工作,從實施方案的制定、配套制度的建立,以及指揮調度平臺的建立,無一不浸染著張宇的辛勤汗水。目前,鄂爾多斯市已在內蒙古自治區范圍內率先建成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切實落實了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監管責任,暢通了群眾反映環境問題的渠道,加強了負有環境監管職責部門之間的聯動。環境保護部以及內蒙古自治區內外環保部門專程前來調研,受到了各級領導和同事的一致認可。
為改進執法手段,提高執法效率,實現環境監察執法工作的信息化,內蒙古自治區在2013年開始推行移動執法系統的建設。面對新知識、新手段,各級環保部門執法人員在系統使用的過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障礙,鄂爾多斯市環境監察移動執法工作的推進工作落到了張宇的肩膀上。面對全新的執法模式,他主動同系統開發公司的技術人員學習,自己率先掌握了系統的使用技能,同時向系統開發公司提出了大量的寶貴建議,有力地推動了系統的完善。為了讓鄂爾多斯市環境監察執法人員快速掌握該項技能,張宇憑借自己在計算機操作方面的專長,制作了一整套系統操作視頻教程,不僅得到了全市執法人員的高度評價,同時也成為了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移動執法培訓的教材。

環境監察執法工作不僅是履行環境管理職責最基礎的支撐力量,更是作為全面提升環境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是環保部門的立足之本。自參加工作以來,張宇就特別注重理論知識的積累和業務能力的鍛煉。他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名環境監察執法工作者,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法律知識、污染源監察的專業知識以及政策法規的素質,更要善于利用好法律武器,秉公執法,依法行政。他積極參加政治學習,關心國家大事,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干好本職工作提供了思想動力。

在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及四個配套辦法,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以及《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法律法規頒布的第一時間,張宇立即從法律修訂的出發點、修訂背景、修訂意義等多方面進行深入學習。他的筆記里記錄著的滿滿都是學習過程中記錄下來的難點、重點以及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棘手問題。與此同時,他積極參加了全國環境監察干部遠程崗位培訓、環境監察移動執法、排污費全程信息化等各類環境監察能力提升班。在堅持自學的同時,也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在他的帶動下,鄂爾多斯市環境監察支隊形成了濃厚的“比學趕幫超”良好氛圍。
《調查詢問筆錄》和《現場檢查(勘察)筆錄》是環境執法人員的一項基本功,更是行政處罰案件事實認定和處罰判斷的重要證據。為了保證筆錄格式的規范性以及記錄內容的嚴謹性和客觀性,每當有機會接觸到上級環保部門執法人員制作的筆錄時,張宇總是如獲至寶般逐字逐句地研究學習。不僅如此,他還向公安系統的同志們請教筆錄制作的一些“秘籍”。目前,他制作的調查詢問筆錄和現場勘查筆錄受到上級環保部門高度認可的同時,也經常作為本級和下級環保部門的學習模板。
鄂爾多斯市總面積8.7萬平方公里,境內以草原、沙漠和丘陵地貌為主。2013年以來,數百個天然氣開采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在鄂爾多斯西部區域上落地生根。為加強天然氣開采企業環境保護監管工作,每年在鄂爾多斯草原最熱的7月,他總有近一個月的時間馳騁在茫茫沙地和草原,帶著面包和礦泉水,從清晨到黃昏,游走于散布在沙漠和草原腹地的各個鉆井平臺之間。在這樣的工作強度下,曬脫皮對于他來說是家常便飯,隨身攜帶的藿香正氣水也就成了他避暑的靈丹妙藥。
處理群眾信訪問題是一線執法人員的必修課。自參加工作以來,張宇始終把解決群眾有關環境問題的信訪投訴作為工作重點之一,他直接或間接參與辦理群眾信訪投訴舉報的案件數以百計。
2015年深冬的一天,他和同事接到了一個處理群眾投訴舉報企業違法排污的線索,當他們完成調查取證準備返回單位進行立案時,他們乘坐的執法車在廠區外不遠處遭到當地農牧民的圍堵,執法車被私人車輛層層包圍。他主動下車同農牧民群眾積極溝通,有時會受到不明真相群眾的指責甚至責罵。在此期間,他始終保持冷靜,耐心地向大家介紹案件調查情況以及環保部門對違法企業進行查處的具體程序。當時,車上的一位同事擔心人身會遭到傷害,準備向單位主要領導匯報,請求公安部門到現場“解救”,但他堅決不贊同公安部門在此時介入。他堅信公正的執法工作會得到人民的理解,采取強制措施可能會進一步激化矛盾。在被“包圍”了近四個小時后,通過耐心的解釋和溝通,得到了群眾的理解,同意由環保部門依法對案件進行調查處置。但沒想到的是,當饑腸轆轆的執法人員剛要離開現場時,在近百多公里外的另一個地方,某污水處理廠因環境問題遭到當地群眾沖擊。他和同事又毫不猶豫地奔赴現場,通過耐心疏導,執法人員一行4人在群眾的掌聲中踏上了回家的路,而此時已是夜里23點。
張宇的兩條“大長腿”也是他引以為豪的“執法設備”。不論在炙熱的焦爐爐頂、高聳入云的煙囪、崎嶇坎坷的矸石山上,總有這套“執法設備”的辛勤身影,但也同時伴隨著焦爐爐頂高溫導致鞋底融化,攀爬矸石山摔倒受傷,夜間突擊檢查誤踩入石灰堆導致雙腳灼傷等各種意外。同事們經常勸他不要這么“拼”,但他自己明白,只有親身實地地進行檢查,才能發現一些隱藏在光鮮背后的環境違法行為。
“我是一名環境保護執法工作者,同時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我得對得起黨的信任,對得起人民群眾賦予我的執法權,還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边@是張宇在他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筆記中記錄的一段心得體會。
在日常的工作中,經常有被他查處的違法企業通過各種關系找到他的同學朋友,甚至家人,請他“網開一面”,他從來都是嚴厲拒絕。一位多年沒有聯系的高中同學邀請他“小聚一下”,到達飯店后,他發現和這位同學坐在一起的一個人正是他在環境保護部組織的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中查處的一個企業的負責人。礙于同學的面子,他入席就座,但剛坐穩的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我請客,如果談工作的事,我立刻走人”。最終,這次“小聚”在尷尬中散場,他的同學為他的“不給面子”而埋怨,但張宇心里卻是無比的坦然。

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從一個毛頭小伙到 “環境衛士”,張宇始終自覺遵守黨員干部廉潔自律的各項規定、環保系統六項禁令、環境監察人員“六不準”,以身作則,嚴格自律。
大智磨厲劍,大悟筑根基,大勇得民心,大忠衛藍天。這一路走來,沒有耀眼奪目的光環,卻有俯身基層的奉獻。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這位年輕的“80后”環境監察執法者,默默揮灑著青春,保護鄂爾多斯大草原的碧水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