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旭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農牧局科教站,會東 615200)
會東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與對策淺析
李 旭
(四川省涼山州會東縣農牧局科教站,會東 615200)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是現代農技推廣的有效形式。文章以會東縣為例,分析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對策和建議,便于政府有關部門提供參考。
會東縣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 現狀 應用對策 淺談
農業技術推廣是將通過一系列試驗、示范、指導和培訓等方式,把良種、良法等配套服務和技術普及到農業生產者手中。現代農業技術是將一種集成的、高效的、安全的、綠色的農業系統[1]。所謂“新型職業農民”是指具備一定文化素質、以農業經營、生產或服務為主要職業,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居住在城鎮或農村,以農業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農業從業人員。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可以實現農民增收、農業轉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包括培訓客體、培訓主體、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層次和培訓效果保障等[2]。
會東縣位于涼山州境內,全縣總人口42.5萬人,轄有7個鄉、13個鎮。會東縣高度重視職業農民培育工作,2014年以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0人,其中專業技能型和社會服務型100人,生產經營型100人。國家為了解決“誰種地、種好地”等問題,培訓一支經營管理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發揮主體作用較明顯的新型農民[3]。在培訓過程中,培訓機構精心準備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授課老師采取靈活多便的方式,如就近培訓、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主要圍繞農村政策與農業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職業道德與素養、農村生態環境與美好鄉村建設、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產品市場營銷、農業創業理念和特色種養業技術等。通過了幾年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大大地推進了現代農業建設進程和步伐,但是在培訓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需要采取一定措施加以逐步解決。
2.1 培訓資金供給不足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所需資金是由政府財政通過項目拔付的。由于會東縣是一個經濟不發達縣區,資金收入的渠道比較單一,因此縣級財政壓力較大。有時培訓資金到位較晚,由于新型職業農民時間較長,有的省份長達15 d,直接導致一些培訓機構的運轉出現了困難。而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急需要進行系統的培訓,有些學員自付費用進行培訓,大大地影響了培訓職業農民的積極性。在2017年有些省市列入民生工程,培訓資金有所保障,總體上還是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
2.2 培訓內容、培訓人數與現實脫節
培訓職業農民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想達到新型職業培訓目標,依靠短期的農民培訓是遠遠不夠的。不僅僅是農業生產遇到的實踐問題,還要進行誠信經營意識、優良職業道德和農產品安全生產意識等[4]。此外,有的老師授課僅僅照本宣科,重理論、輕實踐,農民對理論研究不感興趣,只關心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教學內容與現實脫節。會東縣是一個多民族聚集的縣區,各民族受教育水平不同,因此很難達到預期的培訓效果,會東縣每年只給50個職業農民培訓指標,遠遠不能滿足于現代農業和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
2.3 培訓體系建設問題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是一項長期和繁重的歷史任務,必須以專業隊伍和專門機構作主體支撐,現有以農廣校為主體的教育培育體系,很難適應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要求。會東縣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也存在著培訓資源不足、機制不完善、發展不平衡、條件不配套等問題,職業農民認定主體也需要明確,因此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建設迫在眉捷。
3.1 多渠道加大職業農民培育投資力度
職業農民培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充分利用各方面資金,如農業推廣資金、農產品質量安全資金等,職業農民培育是現代農技推廣的一種有效措施,是現代農技推廣的一種重要補充。第一農業民生類資金,包括基本口糧田、田園化、農業水利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建設;第二農業發展類資金,主要用于支持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產業化、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類等;第三農業保障類資金,主要用于農業科技與信息化等。
3.2 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長效制度
我國未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是新型職業農民,第一開展多種培訓方式,尊重農民意愿,采用“就近培訓”、現場教學、進村辦班等多種靈活教學方式,全面提高職業農民培訓參與性、互動性;第二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教學方法;第三制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教學計劃,發展全產業鏈培養和后續跟蹤服務,確保職業農民培訓質量。另外,對于會東縣等落后地區,增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人數,充分發揮職業農民的示范帶動作用,是解決未來“誰種田”的有效途徑。
3.3 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建設
以會東縣為例,應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體系建設,以農廣校為基礎,以農業技術學校等學校為依托,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家庭農場為教學陣地的培育體系,滿足職業多層次的培訓需求。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建立一支既有理論基礎又具有實踐能力的教學隊伍。同時,把現代教學手段應用到職業農民培訓中,加強農廣校和職業學校的條件建設,從而有效地促進職業農民培訓有序開展。加強職業農民認定管理,選任認定管理主體,規范認定和標準程序,明確職責,確保職業農民享受到各項優惠政策。
[1] 唐安來.新型職業農民經營管理.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
[2] 趙幫宏,張亮,張潤清.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模式的選擇.高等農業教育,2013,4(4)107~112
[3] 劉玉英,任志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教育中的存在問題與對策.中國農業信息,2015,12:24~25
[4] 王留標.談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幾個關鍵因素.農民新科技培訓,2015,9(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