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翠波,楊青賢
(山東省即墨市農業局,即墨 266200)
淺析廢舊地膜回收難的原因及解決途徑
修翠波,楊青賢
(山東省即墨市農業局,即墨 266200)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自20世紀80年代引進應用并推廣,對作物增產可達20%~30%,促進作物早熟15 d左右,地膜覆蓋已成為農業增產的一項重要技術,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對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和農村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被喻為農業中的“白色革命”。文章就此展開論述。
地膜覆蓋技術 廢舊地膜 回收 途徑
據即墨市農業局調查,即墨市農業生產中地膜覆蓋面積年均保持在2萬hm2左右,每年產生的廢舊地膜量達950 t,廢舊地膜主要成分為聚氯乙烯或聚乙烯,在自然條件下很難降解,有的殘存期達200年以上,如不及時清理回收,土壤中的殘膜量會逐年積累,造成的“白色污染”問題日益嚴重。
據專家分析,殘留地膜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破壞土壤結構,影響耕地質量和土壤的透氣性、透水性等。二是影響作物的出苗,造成作物減產,農田土壤含殘膜量達58.5 kg/hm2時,將導致各種農作物減產11%~23%。三是影響農作物對水分、養分的吸收,農作物苗期易出現苗黃、苗弱,甚至死苗,在中后期會嚴重影響作物根系的伸展和微生物的活力,阻礙作物根系的深扎和對土壤養分、水分的吸收。四是對牲畜有害,牲畜吃了帶有地膜的飼料后,會引起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五是地膜中的增塑劑在土壤中揮發,對農作物造成毒害,阻礙作物體內葉綠素合成,影響作物的品質,造成化學污染。
目前,各地均未建立農膜回收體系,地膜回收率很低,農民基本上不予以回收。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地膜用量不斷增大,土壤中地膜的殘留量逐年增加,殘膜清理回收難度加大,正成為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雖然現在有少部分農民已認識到殘留地膜的危害,開始清除地膜,但處理方式方法比較簡單,除了焚燒和填埋外,很少集中回收再利用。地膜使用量大,殘膜污染面廣,嚴重影響了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廢舊地膜回收利用,既是整治農業面源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關鍵環節,也是發展循環農業、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更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地膜回收率低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但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農民對廢棄地膜回收意識不高。一方面農民對地膜污染危害的認識不足,缺乏環境保護意識;另一方面,殘膜回收成本高,經濟效益低,賣不了幾個錢,農民的積極性不高。有時,為了趕農時搶播種,直接將殘余地膜翻入土壤中。二是超薄地膜的廣泛使用。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制定了農用地膜國家標準(GB13735-92),規定農用地膜厚度為0.008 mm,而目前市場上銷售和農民使用的地膜大多為0.004 mm(而對于農民來說使用的地膜越薄,成本就越低),這種地膜薄、強度低,易老化破碎,一個種植季節下來,形成很小的碎片,難以回收。而國外農用地膜標準都在0.012~0.02 mm之間,地膜厚、強度大、不易破,更易于回收。三是缺少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回收和加工利用殘留地膜。目前大多廢品收購點不收購殘留地膜,國家對廢棄地膜加工企業也沒有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致使廣大農民、地膜回收加工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影響了廢棄地膜的回收利用。四是各級政府部門對殘留地膜產生的危害重視程度不夠。缺少監督、考核和激勵機制,把殘留地膜回收利用沒有真正納入政府環境保護工作中來加強管理。
當前,治理殘留地膜污染應充分運用行政、科技、經濟等手段,在強化宣傳、提高認識的基礎上,實行減少用量、回收利用、無害化處理等多種綜合治理措施。
(1)加強技術規范和市場監督。建議參照國外標準修改現行的我國農用地膜國家標準,制定新的農用地膜生產標準。加強執法監督,堅決杜絕超薄地膜進入農資市場,建議使用0.012 mm以上厚度的地膜,便于田間回收,可有效減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量。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鼓勵回收和加工利用。實行農民撿拾交售獎勵政策,提高群眾參與積極性,提高回收率。
(2)鼓勵成立廢舊農膜回收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組織廣大農民積極撿拾、交售,提高農民參與的組織程度,探索對農民的補助方式。
(3)整合國家扶貧開發項目、農村環境治理項目資金,依托供銷社農資銷售網絡,開展“以舊換新”、“交舊領新”,對農民進行實物補助。
(4)培育龍頭企業,提高廢舊地膜加工能力。廢舊地膜加工利用企業是轉化廢舊地膜的終端環節,只有培育壯大加工龍頭企業,才能最終解決廢舊地膜對環境的污染問題。采取政策支持、資金扶持相結合的辦法,加大對新建企業的支持力度,擴大生產規模。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開發有市場競爭力的新型產品,提高生產效益。對現有企業的技改項目、生產線擴建項目進行詳細考察論證,從中選擇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企業給予大力支持,提高其加工利用廢舊地膜的能力。
(5)加強新型農膜示范推廣,降低農膜殘留量。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成果試驗、示范和推廣,推廣使用厚度大于0.012 mm、耐候期大于12個月且符合國家其它質量技術標準的農用地膜。積極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可降解和無污染的環保型地膜新產品,如可降解地膜、液態地膜等逐步取代傳統塑料地膜;試點推廣機械揭膜、拾膜機等新技術新產品;科學使用農膜,降低農膜殘留量,減少白色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