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斯
【摘 要】 目的:觀察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研究對象為經我院確診60例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疾病患者。根據隨機方法劃分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和研究組各30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對兩組最終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對比。結果:治療結果對比分析后可知:1.對照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為83.3%,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為96.7%,兩組數據對比有差異(P<0.05)。2.對照組的語言功能評分為(5.6±1.2),研究組的語言功能評分為(8.2±0.9)分,兩組數據對比有差異(P<0.05)。討論:對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采用中西醫治療方法,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醫學上大力推廣使用。
【關鍵詞】 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 中西醫結合 臨床效果
失語是腦梗死后常見并發癥,其中以運動性失語最為常見。運動性失語又稱為Broca 失語,病灶位于優勢半球額下回后部的Broca 區,語言障礙以口語表達障礙為主,聽理解功能相對較好,常見于腦梗死、腦出血等疾病。患者能聽懂別人說話,能理解文字的意義,但有語言產生困難、不能言語、找詞困難或呈“電報式”語言等癥狀。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質量[1]。應用常規治療方法,效果不甚理想。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不但效果顯著,預后良好,還可降低致殘率以及病死率。現本文主要選取60例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為代表進行研究,觀察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臨床效果,詳細過程如下。
1 一般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經我院確診60例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疾病患者(2014年7月到2015年7月)。根據隨機方法劃分為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方法)和研究組各30例(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對兩組最終的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和對比。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17、13例,年齡范圍40-71歲,中位年齡(42.8±1.5)歲;研究組中,男女分別為16、14例,年齡范圍為42-74歲,中位年齡為(43.5±1.6)歲。納入對象范圍:1.愿意主動參加本次調查研究者,對于本次活動情況始終具有知悉權;2.經我院確診為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采用王新德等編的《漢語失語癥檢查法》,并結合影像學檢查診斷)。排除對象范圍:1.不愿意參加本次調查活動者;2.嚴重精神意識障礙者;3.合并其他系統嚴重原發疾患者;4.其他腦血管病、腫瘤等造成的運動性失語疾病患者。由專門護士對兩組基本資料對比分析,若無顯著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采用常規方法[2]即改善大腦血液循環、防止血小板聚集、語言康復訓練指導等等,給予對照組展開治療。
在常規治療基礎上給予研究組患者添加中醫治療方法:(1)結合患者病情,采用化痰通絡湯合解語丹加減給患者進行治療。藥劑組成為:石菖蒲、運志各12g,羌活9g,天麻、膽南星、木香各10g,全蝎6g、,法半夏10g,川芎10g,紅花10g,茯苓15g,丹參12g,甘草6g。加減:瘀血重,舌紫黯或有瘀斑,加桃仁、赤芍;兼有熱象者,加黃芩、梔子以清熱瀉火;舌苔黃膩,加天竺黃清熱化痰。所有藥物用水煎服,一天一劑,分早晚兩次服用。(2)針刺治療:針刺主要選取5個穴位(頂中線、頂旁線、頂斜1線、頂斜2線、2.25寸承靈穴與正營穴連線),把握進針深度為1.5寸,并從患者頭皮穴開始以自后向前、自上而下開始進針,進針時間控制在30秒以內并把握好深度和幅度;此外,向患者舌根方向快速斜刺三針,進針深度把握在1.2-2寸;對于那些同時肢體活動障礙的患者來說,應加刺穴位包括昆侖、太沖、解溪等;若患者同時伴有口角歪斜癥狀,加刺穴位包括刺頰車、地倉等。連續治療兩個療程(一個療程14天)[3]。
1.3 效果評價
(1)治療效果主要從三個等級進行評價:1.顯效: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基本消失,語言功能基本恢復正常。2有效:患者臨床表現癥狀大部分消失,語言功能大部分恢復正常。3.無效:患者臨床表現癥狀無任何改善,部分患者情況甚至加重。(2)患者的語言功能評分主要采取十分滿分制,分數越高則代表恢復情況越良好,分數越低則代表恢復情況越差,詳細記錄有關數據。
1.4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X2檢驗處理,計量資料以“%”,采用t檢驗處理。資料統計學分析憑借SPSS20.0統計軟件包進行,以P<0.05表示2組療效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總體有效率對比
對照組和研究組在治療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分別為17例和20例、8例和9例、5例和1例,對照組和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分別為83.3%和96.7%,組間數據對比后發現,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 兩組語言功能恢復評分
對照組語言功能恢復評分為(5.6±1.2)分,研究組的語言功能恢復評分為(8.2±0.9)分;組間數據對比發現,研究語言功能恢復評分大于對照組(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對于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的患者來說,他們的日常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伴有不同程度的聽、說、讀、寫障礙,不但給身心造成巨大的痛苦,還給家人增加醫療負擔和精神壓力。因此,尋找一種積極有效的語言康復治療方法是患者、家屬以及整個醫療界都非常關心和重視的問題[4]。
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屬于“中風、“ 不語”范疇,多因平素嗜酒及肥甘之品或饑飽失常或憂思惱怒, 脾失健運, 聚濕生痰, 痰濕阻滯經絡而致氣血不通、經筋失養而致言語謇澀、舌體僵硬,為虛實錯雜之證,多與心、肝、脾、腎有關。 故治宜化痰通絡、開竅,佐以活血化瘀,藥劑中石菖蒲合遠志直達心經、祛痰利語, 具豁痰開竅之功; 天麻祛風通絡、熄風止痙、平抑肝陽, 善治“風痰語言不遂”;遠志助石菖蒲祛痰開竅安神; 全蝎增強天麻祛風通絡之功;膽南星可驅逐痰淤醒腦,清熱利竅;其專走經絡,善祛風痰。《本經逢源》曰:“南星專走經絡,故中風、麻痹以之為向導”;茯苓健脾除濕,以絕生痰之源;紅花、丹參活血祛瘀通絡;川芎養血活血,祛風通絡;木香行三焦之氣, 既能行氣以助通絡, 又能行氣以助祛濕而絕痰源;半夏燥濕化痰,《藥性論》謂羌活“能治賊風失音不語”, 羌活既祛外風又兼去寒濕, 與木香共為佐藥, 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這些藥物并用,可協同活血化瘀,祛風化痰,不僅可開竅醒腦,還具有通經活絡的功效。此外,頭部腧穴治療失語源于《內經》,人體的經氣通過經脈、經別、皮部等聯系集中于頭部。從頭皮穴位進針,可達到疏通經絡,調理氣血、通利諸竅的作用。故結合針刺治療,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舌體、舌根的活動能力,通過調節中樞神經系統,促使受損害部位的腦血流量不斷增加,改善患者失語癥狀,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本文在常規西醫治療(改善大腦血液循環、防止血小板聚集、語言康復訓練)基礎上添加中醫藥劑、針刺治療,療效得到顯著增強,加快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5]。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1可知:對照組和研究組在治療顯效、有效以及無效分別為17例和20例、8例和9例、5例和1例,對照組和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分別為83.3%和96.7%,組間數據對比后發現,研究組的治療總體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對于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來說,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效果顯著,大大提高了治療總體有效率。
結合本次研究結果2可知:對照組語言功能恢復評分為(5.6±1.2)分,研究組的語言功能恢復評分為(8.2±0.9)分;組間數據對比發現,研究語言功能恢復評分大于對照組(P<0.05)。結果提示:對于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患者來說,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顯著,語言功能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可知,中西醫結合在治療腦梗死后運動性失語療效顯著,因此對此病推薦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蘭潔,楊官成.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后失語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6,23(12):778-780.
[2] 艾孜孜·薩迪爾.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后失語癥40例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23(09):990-993.
[3] 楊國榮.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恢復期后運動性失語21例臨床觀察[J].四川中醫.2015,11(01):110-113.
[4] 許蘭蘭,韓怡菊.中西醫結合分型治療腦梗死恢復期45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33(16):88-90.
[5] 王敬卿,惠振,肖婧,趙峰,張敬華.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死恢復期患者72例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藥.2016,14(12):992-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