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宸旸
摘 要: 隨著網絡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公民個人信息與財產安全甚至是人身安全等諸多切身利益聯系得更加緊密,與個人信息重要性日益增加相對應的是個人信息被泄露、非法獲取和非法利用的事件頻發,個人信息安全越來越受到關注。如何利用強制力最高的社會規范——法律保護個人信息,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規制鏈條,是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作者結合時下案例,分析個人信息的概念與特點,指出當前存在的法律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 公民個人信息 法律保護 網絡監管 宣傳教育
一、案例導入
相信看過陳凱歌導演作品《搜索》的人都會被其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它講述了一個人肉搜索獲取個人信息引發的不可挽回后果的故事。由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在得知自己患有癌癥后,由于心情不佳,在公交車上沒有為老年人讓座。公車事件被王珞丹飾演的記者拍成視頻,并被姚晨扮演的陳若兮做成新聞報道報道出來。一個簡單的視頻,讓眾網友挖出葉藍秋的所有信息,并對其本人進行各種形式的攻擊。電影探索的是一個嚴肅的問題,其中涉及了網絡媒體、輿論群眾甚至人性善惡,聯系到本文,筆者想談的是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因為在現實中,個人信息被侵犯的現象時有發生。
(一)徐玉玉案:嫌犯攻擊報名系統盜取考生信息
2016年8月19日,山東省臨沂市高考錄取新生徐玉玉被不法分子冒充教育、財政部門工作人員詐騙9900元,徐玉玉在報警后因心臟衰竭死亡。案發后,公安機關經全力工作,查明了電信網絡詐騙團伙情況和信息泄露源頭。經查,犯罪嫌疑人杜某利用技術手段攻擊了“山東省2016高考網上報名信息系統”,并在網站植入了木馬病毒,獲取了網站后臺登錄權限,盜取了包括徐玉玉在內的大量考生報名信息。
7月初,犯罪嫌疑人陳某在江西省九江市租住房屋設立詐騙窩點,通過QQ搜索“高考數據群”、“學生資料數據”等聊天群,在群內發布個人信息購買需求后,從杜某手中以每條0.5元的價格購買了1800條2016年高中畢業學生資料。同時,陳某雇傭鄭某、黃某等人冒充教育局、財政局工作人員撥打電話,以發放助學金名義對高考錄取學生實施詐騙。8月19日16時許,該團伙詐騙徐玉玉9900元,在徐玉玉向嫌疑人冒用他人身份證開設的銀行卡賬戶匯款6分鐘后,陳某即操控在福建泉州的犯罪嫌疑人鄭某某組織熊某、陳某某等人在泉州市一銀行ATM機上取走贓款。公安機關進一步查明,犯罪嫌疑人彭某通過網絡多次向陳某犯罪團伙售賣非實名手機卡,供犯罪團伙作案使用。目前,以上8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抓獲。
(二)蔡淑妍案:嫌犯利用釣魚網站獲取個人信息
2016年7月19日,廣東省惠來縣高考錄取新生蔡淑妍收到不法分子假冒“奔跑吧,兄弟”欄目組發出的虛假中獎短信,蔡淑妍回撥短信中的電話號碼,被嫌疑人誘騙點擊登錄釣魚網站,并填入相關個人信息。隨后,嫌疑人又以繳納“保證金”、“個人所得稅”等理由誘騙受害人向嫌疑人提供的賬戶匯款,分三次共匯入9800元。蔡淑妍從8月28日起失聯,29日下午,她的遺體在惠來靖海海邊被發現。蔡淑妍留下遺書,稱遭遇詐騙,“無顏面對父母”。
案發后,公安機關查明犯罪嫌疑人陳某組織林某、熊某在海南海口設立短信群發和釣魚網站窩點,指使高某、范某在海南儋州設立話務詐騙窩點。犯罪嫌疑人首先使用電腦軟件群發虛假中獎短信,然后由話務窩點人員誘導受害人點擊釣魚網站獲取精確個人信息,再以各種理由誘騙受害人向嫌疑人提供的賬戶匯款。公安機關進一步查明,陳某團伙用于詐騙取款的銀行卡由陳某某提供。目前,以上6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抓獲。
二、個人信息的概念與特征
(一)個人信息的概念
個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身份證號碼、戶籍、遺傳特征、指紋、婚姻、家庭、教育、職業、健康、病歷、財務情況、電話號碼、網上登錄賬號及密碼、社會活動及其他可以識別該個人的信息。
(二)個人信息的特征
1.關聯性:公民個人信息之所以能成為個人信息,它必然能夠與公民個人的特征相聯系,能夠反映公民某一個部位、領域或全部的特征。
2.專屬性:公民個人信息是公民個人所獨有的、專屬于其自身的信息,如身份證號碼、指紋、出生年月及銀行賬號密碼等信息。
3.商業價值性:正是因為公民個人信息具有關聯性和專屬性,所以對于某些行業而言,掌握這些信息即意味著掌握巨大的資源和商業價值,例如電話營銷行業、教育培訓行業等。
4.法律主動保護性:我國立法明文規定要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并且對于個人信息的使用,除了公民個人自身同意或國家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外,任何組織和個人均不得擅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
三、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法律問題
(一)非法收集、出售信息渠道多樣
一方面是由于人們對個人信息保護不夠重視,另一方面就是非法收集出售信息渠道多樣,讓人防不勝防。有一個真實的案例,王某有一次在下班等公交車的時候,看到有一個攤位上寫著掃一掃,免費拿禮品,王某本就是個愛占小便宜的人,就湊過去看,原來是讓用微信掃一下,然后就可以拿禮品,王某也沒有多想,就拿起手機打開微信掃了碼,而且填寫了手機號。沒過多久,王某的手機上就收到了一條詐騙短信,讓其給某人匯款。慶幸的是,王某最終沒有匯款,但卻將個人信息泄露。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身邊有很多,如果我們能夠提高警惕,注意防備,就會大大降低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
(二)通過網絡媒體泄露個人信息日益增多
這些年可以稱為“網絡年”,網絡媒體一方面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便利,在特定的情境下,如果網絡的核心媒體,不管是門戶站點、論壇還是博客,對一條新聞或是一個被忽略的議題產生關注,這些網絡媒體本身就可以成為主流媒體和人物的聚焦點,形成強大的議程設置力量。目前,網絡媒體已經引發了有關農民工問題、司法改革及反腐敗等話題的全國性討論,這是網絡媒體的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通過網絡媒體曝光個人信息的案件時有發生,輕則涉及侵權行為,重則涉及刑事犯罪,而且通過網絡媒體導致個人信息泄露的行為影響非常廣,因為我國現在的網民人數非常之多,如果個人信息被某些別有用心的人拿去利用,對當事人來說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侵害行為隱秘導致調查取證困難
當代社會科技進步,網絡發達,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往往具有技術性、隱蔽性的特點,不易察覺,個人信息被搜集往往是在當事人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是一種無形的侵害,既找不到明顯的侵害現場,又很難判明侵害的時間,甚至通常會出現被害人既不知道犯罪人,又不知道犯罪的源頭,網絡的介入,犯罪地和結果發生地經常不一致,或者有多個結果發生地,讓司法人員取證很困難。
四、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對策
(一)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
當前,隨著網絡的發展,個人信息被侵犯的事件頻發,為了減少此類事件發生,保護個人信息權和隱私權,必須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一方面是要從國家宏觀的層面進行立法,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同時要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及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加大懲罰的力度。另一方面則是要細化我們的法律條文,明確規定或列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為的種類和特征,以增強執法中的可操作性,避免加強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的法律條文最終成為無法執行的一紙空文。
(二)加大個人信息保護的執法力度
在立法完善的情況下,我們應該著重加強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執法力度,由于公民個人信息的泄露和遭受侵害大多是人們在已經受害的情況下才報案的,故而公安執法機關執法應該更為主動,一方面應加大宣傳力度,同時鼓勵收到詐騙短信或信息的公民積極向公安機關舉報,以便于公安機關提前介入查處相關的犯罪分子。另一方面則是公安機關在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分子進行處罰時應當從重處罰,加大罰款的力度,增加犯罪分子的違法成本,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三)進一步強化網絡安全監管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年代,網絡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部分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都是發生在網絡上或是與網絡有關,那么公安機關的網監部門應加強巡查,對一些異常的網站和未進行合法注冊登記的鏈接及時進行清理,對網上發布和傳播的一些潛在的可疑的信息進行相應的調查和處理,不給犯罪分子在網絡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留下任何藏身之地。
(四)加大對公民的宣傳和教育力度
從近年來新聞報道的相關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案件來看,大多數受害者都是由于兩個原因造成最終受害:一個是防范意識較弱,輕易相信網上或陌生的電話或短信的信息內容;另一個則是過于貪心,相信天上會掉餡餅。故而我們在做好立法和執法工作的過程中,應該進一步加強對公民的宣傳和教育。聯合街道、社區、學校、各種新聞媒體及其他公共服務提供機構,向公民宣傳各種侵犯公民信息的常見手段手法和防范措施,以及提醒公民不要輕易相信網上的各種“優惠”或“中獎”等信息,對于涉及財務轉賬等信息一定要提高警惕等。
另外,針對時下比較流行的網絡反腐,結合本文所談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二者之間的權衡。法律賦予公民民主監督的權利,所以公民有權對公職人員的有關信息如其道德操守、家庭收入,以及廉政勤政等方面信息進行了解,從而發揮監督的作用。但公職人員從根本上來說其身份也是公民,和其他普通的公民一樣享有自身應有的權利,其有權保證自己的隱私信息不為公眾所知曉,自身生活的安寧不被侵擾,這樣就產生了一種沖突。要解決此矛盾,國家就應當建立一種平衡機制,在保證其人格不受侵犯的前提下,考慮其隱私部分涉及公共利益的多少,對政府官員的隱私權中的部分內容加以限制,例如與人身權利相關的如個人基本信息、個人道德操守狀況、家庭成員及親屬狀況等;與財產相關的如家庭財產狀況、動產與不動產等;與公職行為相關的如工作表現和成績等內容,如此才能達到網絡反腐與個人信息保護的平衡。
五、結語
公民個人信息遭受侵害的問題已越發嚴重,對公民個人信息進行保護迫在眉睫。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對于公民個人信息的保護并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個法律問題,而應該是一個社會問題,盡管法律在其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們應該從整體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吸納社會多方力量參與進來,多措并舉,減少公民個人信息的侵害,維護社會穩定。
參考文獻:
[1]何春中.為何會有大量公民個人信息泄露.中國青年報,2013年6月20日11版.
[2]孫昌興,秦潔.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問題研宄.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沈海平.為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織就更嚴密的法網.人民檢察,2008(23).
[4]刁勝先.個人信息網絡侵權問題研究.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