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作為社會的主體,其社會活動同社會的整體發展密不可分,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企業承擔起應負的生態責任,不僅是社會對企業的要求,同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為解決企業生態責任缺失問題,引導企業勇于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并提出對策。
關鍵詞: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責任
長期以來,經濟發展和工業發展中奉行工業文明征服自然的理念,正是由于缺乏“生態文明理念”,隨意污染和破壞生態,只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成為常態。因此,不改變傳統的文明觀,生態文明建設將缺乏生成基礎。近年來,中央提出關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對一批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火電等工業耗能和污染大戶的落后產能進行淘汰。擴大淘汰落后產能范圍,提高部分行業淘汰標準,以減排的倒逼機制推動落后產能的淘汰是推動企業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手段。而不斷強化項目準入門檻和環境保護約束,落實差別電價、資源綜合利用等政策,形成了落后產能的約束機制。同時,建立落后產能退出激勵機制,強化對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考核也在進行之中。企業作為經濟領域的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具有其他社會成員無法比擬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在以企業為責任主體的前提下和多年從事環保工作的實踐與思考,擬結合當前不斷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就如何支持和引導企業為生態環境改善和生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對策。
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支持企業轉型升級
一是繼續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支持工業企業實施節能降耗和淘汰落后產能工程。通過對工業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和淘汰落后生產線、設備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優化產業結構布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能源節約利用效益,使工業經濟健康、高效、可持續發展,促進環境保護。二是繼續加大科技發展支持節能減排的財政資金投入,開展霧霾監控預警系統技術與應用示范等一批核心和關鍵共性技術攻關,研發重大環保新裝備、新產品。三是不斷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經費投入,搭建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加快環保科技成果、先進適用技術推廣與示范。
二、落實節能減排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健康發展
按照國家政策規定,引導企業轉型升級。一是增值稅返還政策。對銷售利用風力生產的電力實現的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50%的政策。二是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對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包括公共污水處理、公共垃圾處理、節能減排技術改造等的所得,自項目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同時,企業購置并實際使用《環境保護專用設備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等規定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安全生產等專用設備的,該專用設備的投資額的10%可以從企業當年的應納稅額中抵免;當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個納稅年度結轉抵免。
三、加強長效機制建設,促進企業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30年,我們強調的是物質文明,當前在奠定了基本的物質保障后,需要用環保生態來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下發制定相應配套政策和申請國家試點,建立起一種激勵機制,將極大地提高企業減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針對目前經濟增速放緩、企業技術升級轉型困難的情況,將嚴格落實國家有關改革政策,進一步減輕企業稅費負擔,整合和優化財政預算中現有支持企業資金,并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專項資金規模,加大向企業節能減排項目傾斜力度。
四、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倒逼企業環境自覺
在現代社會,企業是物質財富的最主要的創造者,是變革生產方式的最主要的載體,所以,企業對環境問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建立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信用評價,確定信用等級,向社會公開。通過開展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讓守法企業得到實惠,讓違法企業受到鞭策,以環境信用倒逼企業環境自覺。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最終目標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對基層各級政府、部門的政績考核,也應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容納入重要參數和評估評價,相應增加資源消耗、環境損害和生態效益的指標,增加其考核權重,使這些地區真正樹立起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把主要精力用于生態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才能進一步解決企業生態責任缺失問題,引導企業勇于承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高宜新.生態文明建設與企業綠色責任的辯證思考[J].生態經濟,2010(02):65-67+74.
[2]李瑞芳.生態文明建設與企業生態社會責任培育[J].黨政干部論壇,2009(06)
[3]宋華安.企業如何反哺生態文明建設[J].法人,2009(07)
[4]陳紅心.生態文明視角下的企業環境責任[J].黨政論壇,2010(10)
[5]李瑞芳.生態文明建設視閾的企業生態社會責任提升[J].現代企業教育,2009(20)
作者簡介:
戰衛民,遼寧省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