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平平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美術館里的時裝秀
——靜態造型展示課程中的跨界表達
米平平
(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在高校服裝表演專業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時尚流行速度快、變化快、趨勢交替性較強的特點,在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很容易陷入單曲循環的枯燥反復中,無論是教學的形式還是教學的方法,甚至教學的內容都會在簡單重復中讓學生失去興趣。采用多元化跨學科的教學思路方法,分析教學實踐過程中的特點,在教學設計中的深度和廣度上尋找突破,尋找不同領域的跨界,最終取得優化教學質量的良好效果,同時提升教學水平。
時尚秀;美術館;跨界;課程設計
一般提及到時裝秀,總會讓人聯想到的就是舞臺、模特、時尚大片等,將安靜陳列的美術館與時尚結合,就是一種創新思維,筆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嘗試將多元化融入在課程教學設計中,以靜態造型展示這門課程為例,在課程教學安排思路上,將跨界表達融于不同藝術形式中,表現在時裝秀上,就是藝術品與動態肢體語言之間的跨界與融合,這在歐美藝術圈中,恰是正在悄然興起的一種新興藝術展演方式。美術館作為一個國家的精神后花園,在當今社會正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考察一個城市的文化,美術元素廳、美術館、書店、咖啡廳的外觀設計、演出級別、品質與內涵都代表一個城市修養與素質。美術館則是承載和傳達藝術審美以及承擔藝術教育功能的重要場所。美術館廣義上屬于城市文化空間,作為一個建筑,包容收納眾多藝術家的優秀作品,為觀眾營造出一個安靜的藝術環境,也不僅僅是簡單陳列展示的功能,同時承擔的是藝術審美以及精神導引的社會教育功能。在潛移默化中對公眾進行藝術的熏陶,并讓看美術館逐漸成為像看演出、看電影一樣普遍而自然的社會日常休閑活動,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美術館已經不是一個城市孤立的文化組成,它繁衍和融合使參與者從單一的欣賞某一個藝術品變成一個活力生動的聚合體。而時裝秀這種具備實用性與欣賞性雙重藝術表達形式的展示方式,如何在美術館中開花結果呢?讓我們在學院派的教學實驗中一探究竟。
(一)課程介紹
靜態造型展示課程是廣告表演、服裝表演專業的專業平臺課程,一般在專業學習的第5個學期開設。靜態造型是模特表演中最精彩的部分,通過造型的理解和運用,從專業角度了解造型的深度和廣度,并通過學習實踐,能夠將技能技巧學習定位于表演實踐中去。深入理解造型與服裝表演和廣告表演的相互關系,為學生在表演中形成獨特風格,并找尋到個人準確定位奠定基礎。本課程是表演專業技能專業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通過課程學習,打破慣有思維模式,在實踐型表演課中匯入理論歸納內容,通過多種訓練方法,將感性的表演逐一歸納到四個特定主題中,學習融入理論的方法,訓練學生頭腦控制肢體的精準性,并在特定情境中用語言和肢體進行表達,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跨學科思維。
(二)教學效果反思
該課程屬于表演專業課程的收尾課程,對于大三學生的要求,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外在表象中,而是向內深挖個體的內在表達外化,不同于之前的表演課程,該課程將引導學生學習理性化的造型思考,運用點線面區分法和三維立體切割法等多元化的方法帶領學生思考和學習,在春夏秋冬的訓練過程中,將最貼近生活化的肢體動作來精準表達主題的核心意與延展意,引導學生思考在某一主題下的多角度表達方法,學會腦、體合一,學會使用創意思維來進行肢體表達。掌握靜態造型的核心表達力,了解靜態造型展示的構圖結構與原理,最終教會學生不僅僅學會造型該如何擺、怎樣的造型才是好看和諧,還學習到其內在原理、核心方法。
(三)多元化跨界表達
一般意義上的靜態造型展示課程,即是在課堂上完成訓練、展示、考核的一系列教學任務,學生老師對外互動非常缺乏,考核與展示也都是關起門來自我陶醉自我欣賞。靜態造型展示課程本質是要訓練學生在鏡頭前的造型意識、肢體語言的表達能力以及編排動作劇情的內化與外延。而服裝表演專業在高校專業分布也大都設置在藝術學院,因此在優良的藝術氛圍中,跨專業跨學科也就具備了良好的土壤。將表演系的課程與設計學科的產品類展示平臺進行交叉,相互有展示與被展示的機會與媒介,如攝影拍攝、影視制作,做成校園公眾號與微電影,都可以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更好地落地實踐。將靜態造型展示這門課程的考試形式與美術學科、設計學科進行跨界,一方面讓藝術學科多元化展示,另一方面跨界的創新與突破也兼具個性化的表達。
以美術館為例,這一本身具備眾多藝術表達元素的特殊場所,將美術館中的藝術品,與模特肢體表達相結合,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筆者嘗試將某學期的靜態造型展示課程結課考試,與當地的53美術館進行了一次與油畫的跨界,一場名為“行走”的時裝秀,油畫專業和服裝表演的學生聯合起來共同參與完成了一次跨界的實踐,打破以往油畫展靜態的展示形式,利用服裝表演專業學生的肢體表現能力來成為這個畫展的延伸部分,一靜一動的相互映襯,由單一的平面看畫變成立體看畫、聽畫,那些被白色麻布包裹著的模特,用最簡單的行走來詮釋人類身體最原始的美感,褪去華麗的服飾與妝容,人的美竟然可以如此純粹與自然。藝術家們直接在模特身上肆意揮灑他們的創意靈感,在擺脫了在畫板上作畫的束縛之后,模特們再次起身,用夸張的肢體語言,通過音樂的聲效、模特隊列的編排與組合,重新詮釋了一種另類的時裝秀。又如在紅館美術館進行的一次期末考試,也是一場另類的時裝秀,以巨型油畫作品為背景,所有完成的旗袍展示、個性裝展示、晚裝展示都是在美術館場地的“大畫作”前呼應完成,同時又結合芭蕾舞、爵士舞、古典舞等編排成不同劇情,以動靜結合的演繹形式,配合燈光音效,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某時期的情境中,亦真亦幻。
筆者還在多年的教學過程里,嘗試在不同語境下,將靜態造型展示課程進行多元化的跨界表達,在結課形式上運用舞臺劇的形式,在主題“春夏秋冬”中讓學生用肢體語言、動靜態相結合的方式,完成一臺默劇。在跨界形式的探索過程中,我們不想僅限于關起門來秀,因此嘗試突破慣性思維,在空曠的草地、牌坊、大型建筑物周圍、大型商場、美術館等地都進行過課程和考試安排,目的在于讓學生學習、感受并適應在不同空間下的造型表達與跨界思維的植入和訓練。
(一)為專業教學水平與大眾審美文化水平提高帶來新的契機
在服裝表演這個小專業中,需要大量借助載體來進行表達,比如服裝、產品等,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帶入多元化跨界新思維,是廣大專業教師應該思考的。從身體美學的觀點出發,在美術館中,如何將不同藝術形式進行跨界、重組、再現,不僅僅是美術館中的時裝秀,還有舞蹈、音樂等,將多種藝術表達在美術館中進行再現,不同門類的藝術,但在美的創造中遵循著共同的藝術規律,利用跨界將藝術品進行重組,一方面可以促使專業教學水平的不斷豐富、教學方法的更新與創新;另一方面,對不同元素的理解必將從聆聽的階段上升至深層次的理解,在大眾傳播時尚、審美文化方面也切實可行地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與藝術修養。多元化的跨界表達可以讓更多的觀眾參與到表演中,并且將大眾參與的年齡拓展到學齡前、中學生、中老年年齡階段,比如在全國各地眾多的群藝館、美術館定期舉行環保時裝秀、美術作品時裝秀、中華傳統服裝(旗袍、漢服等)秀,讓民眾更多地將自身娛樂形式多元化,將時尚落地,將藝術審美潛移默化普及,無論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都可以在多元化跨界“美”的表達形式中,尋找到自己的獨特個性,為提高大眾審美文化水平帶來新的契機。
(二)為時裝秀的多元化表達開辟新沃土
在舞蹈與藝術品、時尚與行為藝術中進行跨界表達,是美術館中時裝秀的表現形式之一。在靜態造型課程設計中,在學院派的先鋒實驗中引導美術館中的時裝秀這樣的跨界聯合中,接下來還需在市場中接受檢驗以及被大眾了解、接受并且喜歡。西方的傳統美學以主客對立的二元論割裂了精神與身體的聯系與互動關系,而伴隨著后現代社會的來臨,身體問題在哲學、藝術學領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身體美學也正逐漸成為美學學科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而身體最重要的審美表現,則是在各種形態的藝術之中。有些藝術樣式是單體運動,如舞蹈、雜技、戲劇、歌唱等;有些藝術樣式雖然不是身體的直接呈現,但也表述身體的活動和感覺,如文學、音樂等。因此,鼓勵學院派多進行這種實驗性的嘗試,也為時裝秀的多元化表現形式帶來創新。
美術館中的時裝秀,秀的不僅僅是時裝、服飾、模特,而是一種綜合藝術的展演,一種跨界的碰撞、分裂、重組與融合,比起簡單的看美術館,或是簡單的看時裝秀,更能觸發觀眾的情感共鳴,通過想象、聯想等心理活動領悟到藝術作品的內涵,并將“情感傾向”反映到展示的動態之中。筆者認為,在服裝表演的課程設計中將多學科、跨專業的表達方式進行再造,跨界中閃爍的是秀的智慧,跨界中體現的是教學方式與方法的多元化,跨界中表達的是動起來的藝術作品與靜下來的服裝表演者。
[1]戴崗.美術元素:影響時裝表演心理的重要因素[J].蘇州絲綢工學院,1996(7).
[2]陳炯.美術館的歷史、現狀及價值延伸[J].美術與設計,2012(5):121-123.
[3]胡琳.音樂表演藝術中的身體美學[J].藝術百家,2013(5):267-268.
[4]慕羽.陶身體劇場“數位系列”隱匿身份 突出身體[J].藝術評論,2013(9).
J202
A
米平平(1979-),女,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表演、廣告表演、編導與策劃、藝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