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皓
(安徽省合肥168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從《老人與海》看海明威寫作風格的魅力
劉春皓
(安徽省合肥168學校,安徽 合肥 230601)
《老人與海》不僅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更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杰出的小說作品之一。本文將從小說的寫作手法入手,解析“冰山”原則和象征手法在文中的巧妙運用,分析小說的語言特色,并由此淺析海明威寫作風格形成的原因。
《老人與海》;海明威;寫作風格;語言特色
(一)《老人與海》內容概述
《老人與海》,世界著名中篇小說,美國文學家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一位老漁夫在海上與巨大馬林魚勇敢搏斗以及后續發生的故事,于1951年正式出版。該小說相繼獲得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老人與海》講述了一個名為桑提亞哥的古巴老漁夫,獨自出海打魚卻接連84天一無所獲。在出海的第85天,桑提亞哥遇到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馬林魚,其體型之大可謂聞所未聞。馬林魚的力氣非常大,拖著老人的船行駛了整整2天2夜。最終老人歷經磨難終于將其刺死并拴于船頭,準備帶回岸。可惜禍不單行。在路上,桑提亞哥不斷受到被馬林魚吸引而來的鯊魚們的猛烈攻擊。老人與鯊魚展開了殊死搏斗,終于憑借自己的勇猛與才智將鯊魚打敗,可惜那巨大的戰利品馬林魚則只剩一副光禿的魚骨,老人自己也受了傷。老人回到岸邊后,世人都被魚骨之大所震驚,紛紛表露出對桑提亞哥的贊美之意。
(二)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美國作家兼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曾是著名報刊《堪城星報》的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海明威不顧家人反對來到戰斗前線,并因帶傷救援意大利傷兵被意大利政府授予銀制勇敢勛章。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任戰地記者,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與無情,這些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海明威寫作題材的選取和寫作風格的形成。海明威晚年飽受病痛困擾,于1961年在家中自殺,享年62歲。
(一)“冰山”原則
“冰山”原則是海明威最為鮮明的寫作手法,是其獨特藝術風格的核心。所謂“冰山”原則,就是將作品看作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是整個冰山的1/8,而余下的7/8則在水面之下。同理,寫作只需表現“水面上”那1/8的部分,而讓讀者自己去理解和思考“水面下”7/8的部分。“冰山”原則在《老人與海》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尤其是口語式對白的描寫。很多場景下,海明威明明可以對主人公的情緒、行為特征等方面進行細致的描寫,但他卻選擇了最簡單的對白,甚至連那些“老人說”“男孩說”這樣的字都省略了。就像這是一段老人與小男孩間的對話。“‘你看我們該去買張末尾為85的彩票么?明天可是第85天。’‘可以呀,’男孩說,‘但是你上次的記錄是87。’”海明威幾乎省略了所有“他說”“老人說”和“男孩說”,用最直觀的方式將對白場景呈現出來,這樣的描寫,會讓讀者有種親切的感覺,仿佛置身書中的場景,直接來到老人與小男孩的身邊,親自聆聽他們的對話。
(二) 象征手法
《老人與海》中海明威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首先,老人象征著人類不屈不撓的頑強意志。老人面對接連84天毫無收獲的境況,他從不氣餒,沉著應對;當遇見巨大的馬林魚時,運用多年捕魚的經驗,憑借非凡的毅力和勇氣,將馬林魚捕獲;在面對數只鯊魚的猛烈襲擊時,他不屈不撓,與鯊魚頑強抗爭。桑提亞哥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即使肉體受到摧殘,人的精神也是永遠都打不垮的。因此,小說中的桑提亞哥象征著不屈不撓、頑強樂觀的美好品格。
其次,大海象征現實社會,處處都是搏斗場,機會與危機共存。在《老人與海》中,大海被同時賦予了這兩種特質。“海洋是仁慈而又十分美麗的,然而她能變得這樣殘暴……他們提起她時,拿她當做一個競爭者或是一個去處,甚至當作一個敵人。”在老人捕魚的過程中,大海基本保持寧靜安詳、波瀾不驚的狀態;在老人和鯊魚搏斗時,我們就能真切地感受到大海中的危機四伏。作品中的大海看似無害,實則是機遇與危機并存。既有著碩大無比的大馬林魚,又有著兇殘貪婪的登多索鯊。因此,大海象征著現實中的社會,看似平靜卻暗藏玄機。
最后,鯊魚象征社會中的邪惡力量。鯊魚在小說中是各種邪惡勢力的化身,代表破壞性的力量。它貪得無厭,在深海一聞到血腥味就猛撲過來:“當那一大片暗紅的血朝一英里深的海里下沉并擴散的時候,它從水底深處上來了。它竄上來得那么快,全然不顧一切,竟然沖破了藍色的水面,來到了陽光里。”它詭計多端,肆意掠奪他人的戰利品。海明威筆下的桑提亞哥雖然只是個漁夫,但他其實代表了那種在社會最底層苦苦掙扎的窮苦百姓形象,而鯊魚則象征著殖民主義者,鯊魚對老人馬林魚的掠奪好比殖民主義者對百姓的無情剝削。老人與鯊魚的搏斗代表了古巴人民不屈不撓,同邪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決心,老人最后的勝利也表達了作者對古巴人民早日獲得自由和解放的美好向往。
海明威語言的凝練在描寫老人與鯊魚搏斗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鯊魚的頭露出在水面上,背部正在出水,老人聽見那條大魚的皮肉正在撕裂的聲音,這時候他用魚叉朝下猛地插進鯊魚的腦袋……那兒正是腦子的所在,老人直朝它扎去。他使出全身的力氣,用糊著鮮血的雙手,把一只好魚叉向它扎去。他扎它,并不抱著希望,但是帶著決心和十足的惡意。”整段描述沒有過多的修飾詞,也未使用冗長的句子,而是采用簡單句、長短句相結合的形式,字詞排布緊湊,營造決戰時緊張的氛圍。直白的描寫給讀者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這一幕就發生在眼前,可讀性強。
《老人與海》在語言上另一個重要的特征是反復的運用。《老人與海》中多次提到“獅子”,這其中蘊藏著老人心里的變化,同時也為情節的發展埋下伏筆。
在還未出發前,老人夢到了獅子。“他如今只夢見一些地方和海灘上的獅子。它們在暮色中象小貓一般嬉耍著,他愛它們,如同愛這孩子一樣。”獅子象征力量、威武和勇猛,而“暮色”暗指老人年事已高。夢中獅子的形象其實就是桑提亞哥年輕時的樣子。連續2個多月的毫無所獲讓老人懷念起年輕時青春煥發、孔武有力的自己,希望能回到從前的最佳狀態。
在老人與大馬林魚暗中較量時,“獅子”又出現了。“他夢見那道長長的黃色海灘,看見第一頭獅子在傍晚時分來到海灘上,接著其他獅子也來了……晚風吹向海面,他等著看有沒有更多的獅子來,感到很快樂。”這是一片安詳的景象。這里的“獅子”除了象征年少時的桑提亞哥,同時與前文中“海豚”的出現和將“馬林魚”稱為“朋友”的描寫相呼應,共同營造出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境,暗指在老人心里,他本不想捕殺這條魚,但為了生存,人與動物間不得不互相傷害,弱肉強食。表現了老人的本我。
在書的結尾,“獅子”再次出現在了老人的夢里。“在大路另一頭老人的窩棚里,他又睡著了。他依舊臉朝下躺著,孩子坐在他身邊,守著他。老人正夢見獅子。”老人勝利返航,能夢見獅子對他來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說明這次雖然只帶回魚骨,但在老人心里這就是真正的勝利。細細品讀,其實魚骨象征著魚的靈魂。鯊魚啃食了魚的血肉,卻無法傷害魚的靈魂。其實,魚代表了老人的信仰,這也是小說主旨的體現。另外,夢見 “獅子”也說明他的漁夫生涯不會就此畫上句號,他會繼續前行。
(一) 前人的影響
美國現代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對海明威的影響很深,一直是海明威學習的對象。他常常用少量的文字進行創作,強調使用短句單字,不愿意把作品壓鑄到任何陳舊的、錯綜復雜的詩歌模式中去。語言藝術大師馬克吐溫的作品對他影響也很大。另外,斯泰因、龐德、司各脫、菲茲杰拉德都曾經指點過他。海明威從各路大師中各取所長,相互融合后結合自己的寫作特色,從而開拓出獨有的寫作風格。
(二) 自身經歷的影響
早年的記者經歷使海明威形成了語言凝練、尊重事實、結構緊湊的寫作風格。他強迫自己站著寫作,不寫完多少便不能坐下休息,以督促自己使用最為簡潔凝練的語言,訓練自己怎樣把幾句話用一句話來表達,把人物、行為、情緒、氣氛和環境都濃縮在一句話里面。另外,海明威參加過兩次大戰,戰爭在生理和精神上都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創傷,這在相當一個時期成了他創作的源泉,在他許多戰爭文學作品中得以充分體現。
《老人與海》不僅是海明威的代表作,更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杰出的小說作品之一,不管是寫作風格還是語言特色,亦或是主旨的表達,都值得我們細細品讀。“冰山”原則與象征手法的運用使小說的語言更加簡介凝練、富有深度,越發經得起反復的推敲。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位讀者透過《老人與海》簡單的文字都會形成自己的感悟。希望每位讀者都能從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收獲人生的啟迪。
[1]賀紅艷.淺議《老人與海》的語言特色[J].短篇小說(原創版),2015(3Z):64-65.
I71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