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言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體系“四梁八柱”的主體框架已經搭建起來,明確中國的法治道路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最根本保證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方略是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征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是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以憲法為核心、由民商法等部門法的法律體系;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格局是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價值是保障人權、公平正義。
(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如是說,《法制日報》,2017年11月8日)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可以說抓住了“依憲治國”的關鍵一環,真正解決了保障憲法實施最后一公里的問題。至此,違反憲法的行為都應該接受合憲性審查的監督,違反憲法的現象都能夠通過合憲性審查工作予以糾正。合憲性審查是一項專門性工作,必須由憲法和相關法律所規定的專門國家機關來依法進行,才能保證合憲性審查活動自身的權威性和法律效力。從當下制度安排看,根據我國現行立法法的規定,合憲性審查工作應該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進行,合憲性審查的對象是“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對合憲性審查的請求應該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首先要在實踐中將現行立法法的相關規定付諸實踐,讓合憲性審查制度“動起來”“活起來”“用起來”,讓憲法真正成為判斷人們行為對錯的是非標準,成為判斷規范性文件是否“合憲”的裁判規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莫紀宏如是說,《人民日報》,2017年11月8日)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有兩方面的含義。一層含義就是“夯實”,要夯實前一階段司法改革成果的基礎,將這些改革成果固定下來,形成穩定長效的機制,這其中就涉及制度化或者立法化的問題。第二層含義就是“填空”,因為各項改革中的各項制度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配套”或者說“填空”就是要把這些制度關聯里的“縫隙”填滿。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是在既有的司法體制改革已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礎上,而進一步提出來的任務。與此同時,某些改革措施及其綜合配套在實施過程中,還存在進度不平衡、完成度不夠高的問題,其中一些配套措施與基礎性改革還往往密切相關。還有一些重大的改革尚處于懸而未決的狀態。比如說法院的執行工作究竟是外分出去還是保留在法院進行內部分權的問題就很典型。審執分離改革也是司改很重要的一部分,而這還需要今后從頂層設計的層面作出決斷。司法體制改革作為一個整體來講,現在“四梁八柱”的基本框架已經立起來了,但是還需要讓改革的成果更加豐滿。
(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亞新如是說,《人民日報 》,2017年11月15日)
從某種程度上說,司法職權是為解決糾紛而存在的,但所依據的唯一根據是法律而非其他。但是,糾紛的種類很多,性質也各不相同,解決糾紛的資源也來自各個方面,有政府的,有社會的,也有市場的。在當前的形勢下,人民法院受理案件的數量逐年增長,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司法機關功能的正常發揮。所以,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改革過程中,解紛資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開發。人民法院應當著力建設功能完備、形式多樣、運行規范的訴調對接平臺,暢通糾紛解決渠道,引導當事人選擇適當的糾紛解決方式。同時,要合理配置糾紛解決的社會資源,完善和解、調解、仲裁、公證、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與訴訟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從解紛資源合理配置角度來說,應當將寶貴的司法資源用在規則之治方面,把適于由其他解紛機制解決的糾紛留給調解、仲裁等機構。除此之外,要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作用,把一些糾紛交給市場上的機制去解決。一些司法服務工作也可以使用外包的方式完成。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蔣惠嶺如是說,《法制日報》,2017年11月15日)
建立科學完備的普法責任制考核指標體系,整體上應以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七五”法治宣傳教育規劃的頂層設計方案為主線,以《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主要任務等為參照。具體而言,通過對領導干部建立普法責任制組織體制、推進普法規劃和制度建設、健全普法工作管理和保障機制、推進系統內普法常態化規范化、落實法律職業群體以案釋法制度、創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等情況的考核,建立起具有引領性、協調性、系統性的指標體系。首先,在標準設計時,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和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深入調研、聽取意見、掌握實情、匯總梳理的基礎上,立足各地普法主體工作特點和規律,結合各部門崗位職責,采用差異化考核的方法,確保考核的實效性和公平性。其次,對應銜接具體工作和重點任務,對指標進行分類細化,以精細化指標倒逼精準化普法。再次,在指標設計完成后,根據階段性考核評估績效,及時總結經驗教訓,對指標進行實時檢查、分析、反饋和調整,保障指標體系動態優化,借此調整工作方向、改進工作方法。
(林必恒如是說,《學習時報》,2017年11月13日)
重大改革于法有據,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鮮明品格。依法治國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富民強國的必由之路。重大改革做到于法有據要求各項立法做到與上位法相符合、與同位法一致,避免矛盾和沖突,這是尊重法治規律、依法治國的具體表現。其次是確保改革的正確方向和最優路徑的基本保障。重大改革于法有據要求改革在相應的上位法和同位法的法律框架下開展,避免改革出現偏向,甚至出現倒退和違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同時也能使改革保證選擇最優的路徑,通過分步實施,達到逐步分解各種利益矛盾的目的,避免勞而無功和積累更多矛盾,甚至貽誤改革時機。再次,是規范和推進改革的有力保證。重大改革做到于法有據能夠使改革在明確正確的方向、選擇最優的路徑和采取合理的程序等關鍵性問題上合法合規,保證任何重大改革都能夠規范開展。同時,在上位法的有力指導和支持下,在同位法的積極協調和配合下,每項重大改革都能夠依法有效處理各方利益的調整和化解各種矛盾的阻礙,確保改革能夠取得預期效果和獲得最終成功。
(張學博如是說,《學習時報》,2017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