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吉林省司法廳廳長)
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踐探索
張 毅(吉林省司法廳廳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對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高度重視,將其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一個重要方面,對之提出了明確要求。按照中央要求,省委省政府堅決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為吉林省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之作出了全面部署。近年來,省司法廳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始終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擺在重要位置,不斷強化措施,著力深入推進,為維護全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公共法律服務是指以政府為主導,由司法行政機關統籌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所必需的法律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以各項公共法律服務為核心要素和基本方面的體制機制及相關工作的集合,是一整套自上而下、從整體到局部、從近期到長遠的系統工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伴隨經濟社會發展,法律服務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更高層次要求。深入推進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要求,推動法治吉林、平安吉林建設向縱深發展,更好服務人民群眾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
(一)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服務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法治國家建設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積極“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民生領域法律服務”。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成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戰略部署的一項重要內容。現代法治社會的一個重要標志是具備完善的法治體系,包括健全完善的立法、公正高效的司法、嚴格規范的執法和較高的全民法律意識。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僅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重要基礎,而且也是社會法治化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特別是全面依法治國的背景和要求下,建設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適應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舉措,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二)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吉林省新一輪全面振興發展和依法治省的重要舉措。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具體要求和目標任務。無論從當前考量,還是從長遠分析,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都是事關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事關全省廣大人民群眾合法權益能否切實保障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實現吉林新一輪全面振興發展,需要營造和諧穩定、公正高效、充滿活力和正能量的社會環境。通過建設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能夠有效滿足人民群眾的法律服務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踐行各級黨委政府服務為民的職責使命。通過建設完善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幫助公民、法人化解或預防在工作、生產或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矛盾糾紛或風險,不僅能夠強化公民、法人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增進社會凝聚力、向心力,而且有助于引導和推動公民、法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有利于增進社會安定和諧,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通過深化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能夠為各級政府提供及時有效的法律顧問服務,幫助政府更好地建設法治政府,更好地實現依法決策、依法行政的目標,提升工作的法治化水平。因此,建設完備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既是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促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對深入推進依法治省也具有重大意義。
(三)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培育良好法治文化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是要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公共法律服務通過提供“普法”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同時提升他們的道德素質,引導社會公眾正確、理性、平和表達訴求,自覺運用法律手段維權;通過廣泛深入的法治實踐,引導和啟迪群眾相信法律、尊奉法治;通過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務,切實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正,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同時,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還能夠在客觀上促進提高法治工作隊伍自身的職業素質,助推實現“讓老百姓在每一件司法個案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僅就司法行政工作而言,涉及司法行政多項工作,包括法治宣傳、法律援助、律師、公證、司法鑒定、人民調解、基層法律服務等。如何有效整合司法行政資源,綜合發力,探索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模式,不僅是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任務,也是一項需要予以科學破解的課題。近年來,吉林省司法廳按照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部署要求,結合全省實際,認真研究探索,綜合施策,多措并舉,因地制宜,推動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一)注重頂層設計,高起點高站位謀劃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強化組織領導。推動在省、市(州)、縣(市、區)司法行政機關普遍設立由一把手掛帥的工作領導小組,將此項工作納入“一把手”工程,下設省市縣三級指揮中心,確保工作有序開展。二是探索路徑方法。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加強關于推進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理論和實踐問題研究,提出了“構建由政府主導、財政支撐、司法行政統籌、社會廣泛參與、覆蓋城鄉居民、具有吉林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思路,為推進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明確了努力和前進的方向。三是列入專項規劃。2015年,積極向省政府匯報并取得支持,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列入《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發展規劃》,并專門編制了《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十三五”規劃》。四是加強制度設計。2014年,制定出臺了《關于推進全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明確了總體要求、主要任務、工作措施和組織領導等;確定了長春市、吉林市、延邊州等地先行開展試點工作。2016年,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制定下發了《關于推進全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深入推進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
(二)完善平臺建設,組建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站)。2015年5月,制定下發了《關于推進城鄉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站)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市(州)、縣(市、區)和鄉鎮(街道)要以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站)作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基本平臺,以司法所和“百姓說事點”為依托,建立城鄉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站),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工作機制。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城鄉司法行政法律服務中心(站)3000多個。
(三)抓好試點工作,總結經驗指導公共法律服務建設全面推開。一是積極搭建實體平臺。指導試點地區加強市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的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同步推動縣(市)區、鄉鎮(街道)、社區(村屯)三級平臺建設,實現了公共法律服務網絡的有效覆蓋。二是積極搭建電話和網絡平臺。2014年,整合全省法律援助、律師、公證和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資源,建設并開通了覆蓋全省的“12348”法律服務熱線平臺;2016年9月,完成了熱線運行模式升級改造工作,經過兩年多的運行,全省共解答群眾咨詢4.5萬件。積極指導試點地區打造“互聯網+”法律服務,全力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信息化建設。長春、吉林、通化、白山、松原等5個市(州),樺甸等20多個縣(市、區)建立了專門普法網站,長白縣、輝南縣等建立了普法QQ群,等等。
(四)整合服務資源,積極開展公共法律服務活動。近年來,各試點地區司法行政機關積極組織律師、公證、司法鑒定機構和人員等開展進社區、村(屯)活動,定期開展法治宣傳、法律咨詢、代寫法律文書、調解民間糾紛等便民法律服務活動。編發居(村)民常見法律問題解答讀本,制作公共法律服務指南圖冊,設立律師公益法律服務日;開通法律援助直通車,建立城市半小時、農村1小時、偏僻地區2小時法律援助應急服務圈,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推進“法律進學校”活動扎實開展,組織編寫《中小學生法律知識讀本》及教師輔導用書,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體系,全省共建立青少年學生法治宣傳教育基地3221個。
(五)開展主題活動,調動和激發律師參與公共法律服務的積極性。與省委統戰部共同組織開展“同心·律師法律服務”主題實踐活動,選出2000余名優秀黨外律師,組建了248個“同心·律師法律服務團”和30個律師服務專家組,先后開展了“走進基層、服務民生”“律師進社區”“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等活動,實現了“同心·律師”公共法律服務在全省的全覆蓋。省委書記巴音朝魯親自為活動題詞:“同心結碩果”,并為“同心·律師服務團”授旗。此項活動獲得了中央統戰部“全國統戰工作創新實踐成果獎”。2014年9月,中央統戰部和司法部在吉林市召開現場會,推廣吉林省“同心·律師服務團”參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有益經驗。
(六)拓展服務領域,擴大公共法律服務社會效果。積極探索將為政府、機關、民營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工作納入到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總體框架中。組織開展“百名律師掛職百戶企業”、為中小微企業發展、為民營經濟發展、為吉林新一輪全面振興發展等提供專項法律服務。組織開展了以律師為主體的服務企業“法律風險防范工程”,服務廣大居民“法律服務陽光工程”,服務大項目建設“法律服務護航工程”,服務社會穩定“法律服務維穩工程”,服務政府“法律服務依法決策工程”的“五大工程”活動,等等,被省政府授予“吉林省建功‘十二五’突出業績獎”;組織律師參與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工作,為各級司法機關和政府解決了大量信訪難案、積案,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糾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形成的“吉林經驗”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并在全國推廣。最近,按照省委省政府“抓環境、抓項目、抓落實”行動部署,我們在全省司法行政系統組織開展了“落實‘三抓’部署 服務企業發展‘123’工程”活動,即成立一個“指揮部”,打通“應急服務熱線”和“服務發展綠色通道”兩條快速通道,搭建“法律服務助企”“法治宣傳惠企”和“預防調解糾紛穩企”三個平臺。其中,依托三個平臺,擬實施“百千萬”計劃,即在100家商會中建立民商事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對1000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進行依法經營、依法治企專題培訓,為10000家企業開展免費法律體檢。我們努力以該工程活動為載體,為服務吉林經濟社會發展,促進新一輪全面振興,作出積極貢獻。
(七)加強機制創新,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積極協調省財政廳,解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經費保障問題。制定出臺了《關于政府購買公共法律服務試點律師事務所實施方案》,2015和2016年連續兩年面向國家級、省級貧困縣、無律師或者律師資源嚴重匱乏的縣(市)采取招投標的方式,確定了16家律師事務所、3家公證處和6家專業人民調解中心為政府購買法律服務中標單位,合計安排資金391萬元,組織開展公共法律服務。
近年來,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和成效,但距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及人民群眾的需求,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主要包括:一是全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尚不完備,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規模還不夠,法律服務力量還不強;二是公共法律服務的惠及面還不夠寬,城鄉和地區間公共法律服務的發展還不平衡,法律服務產品的可及性和普惠性還較低;三是將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尚未形成機制化、制度化保障,公共法律服務體制機制建設還需下大功夫創新推進;四是法律服務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服務質量還需不斷提升,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加大力度,切實加以解決和改進提高。
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利在當前、惠及長遠的系統工程。我們一定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自覺把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納入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納入助推吉林新一輪全面振興發展的大局中來謀劃和推進。我們要立足吉林實際,突出吉林特色,著眼服務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聚焦加強民生領域保障,在扎實穩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同時,充分發揮公共法律服務的職能作用,務求不斷取得新發展,收到新成效。“十三五”期間將重點完成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推進覆蓋城鄉的便民利民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將基層鄉鎮(街道)、社區(農村)作為建立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重點,促進公共法律服務均等化,讓基層群眾享受便捷的法律服務。通過引導律師事務所、公證處、法律援助中心、司法鑒定所等法律服務機構在基層增設、建立工作站、聯絡點等方式,健全完善便民服務機制,推動法律服務資源有效整合和服務重心下沉。
(二)深入推進覆蓋城鄉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體系建設。鞏固完善村(社區)、企(事)業單位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加強鄉鎮(街道)、縣(市、區)人民調解組織建設,構建多層面、立體化、全方位人民調解組織網絡。深化“人民調解防護網工程”,加大“百姓說事點”推廣力度,深入開展民間矛盾糾紛“零激化”行動,建立科學、穩定、有效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機制。大力發展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完善以人民調解為基礎的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群眾工作品牌。
(三)深入推進覆蓋城鄉的法治宣傳教育體系建設。全面實施“七五”普法規劃。繼續推行具有吉林特色的“四級聯治聯創”模式,扎實推進區域法治創建活動,在全社會營造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濃厚氛圍。創新法治宣傳教育方式和載體,突出針對性,強化實效性。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上設立普法欄目、推送法治公益廣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創設基層群眾喜聞樂見的普法形式和載體,提高城鄉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覆蓋面和滲透力。大力加強法治文化建設,積極推進法治文化廣場、法治主題公園、法治教育基地建設,到2020年,基本形成一批傳播法治文化的主陣地。繼續下大力氣,引導群眾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四)深入推進覆蓋城鄉的法律援助體系建設。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實施意見》,進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擴大法律援助范圍,提高法律援助質量,真正使困難群眾都能夠及時得到滿意的法律幫助和法律救助。加強法律援助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快村(屯)法律援助聯系點建設,完善各項服務設施,為困難群眾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通道。完善省、市(州)、縣(市、區)三級法律援助應急機制和省、市(州)、縣(市、區)、鄉(鎮)、社區(村屯)五級法律援助網絡建設,在全省普遍開通“法律援助直通車”,形成覆蓋全省的法律援助應援速援應急機制和服務圈,切實解決困難群眾打官司難的問題。
(五)深入推進覆蓋城鄉的律師法律顧問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政府、企(事)業單位、各行業和鄉村法律顧問工作,推動法律服務資源下沉,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向縣(區)、鄉鎮(社區)選派律師或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為村民(市民)提供全面的法律咨詢和顧問服務。推進公益法律服務向農民工、下崗失業人員、低收入人群、殘疾人、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等困難群眾、特殊群體延伸。繼續做好面向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的法律服務工作,優化服務機制,提高服務質量,幫助企業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力拓展民生領域法律服務,組織、引導法律服務工作者認真辦理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法律服務事務,助力解決好群眾合理合法利益訴求。積極參與黨委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建設,通過及時有效的法律服務,引導當事人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自身權益。
(六)深入推進公共法律服務財政和人才保障體系建設。爭取在各級財政預算安排中設立購買公共法律服務的專項資金,實行專項資金增長幅度與政府財力增長相匹配,同公眾的法律服務需求相適應。堅持把法律服務人才培養作為一項戰略任務,完善并落實科學培養規劃,將法律服務高端人才的引進納入全省人才發展規劃。完善吉林省公共法律服務機構組織體系建設,在確保結構合理的基礎上,著力支持、指導打造一批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律師事務所,有效滿足全省各方面、各層次法律服務需求。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