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欣 楊 偉(上海市崧澤強制隔離戒毒所)
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安置幫教后續照管機制探析
周傳欣 楊 偉(上海市崧澤強制隔離戒毒所)
2015年全國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會議提出:“要積極開展指導支持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戒毒機關的專業優勢,在當地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對社區戒毒、社區康復工作提供指導和支持。要探索建立強制隔離戒毒與戒毒康復、社區康復的銜接機制,努力實現各項戒毒措施的無縫銜接,提高戒毒實效”。這段論述不僅著重闡述了構建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的聯防聯控機制的重要性,而且還要求全國各級司法行政部門要貫徹以人為本、依法行政、科學戒毒的基本原則,積極推進社區戒毒(康復)的規范化建設,為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筆者結合上海市奉賢區青村司法所在開展社區戒毒(康復)試點工作中的實際情況,就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安置幫扶后續照管機制的構建進行簡要地闡述并提出對策建議。
社區戒毒(康復)工作是一項繁瑣、專業而又需要長期、持續投入的社區矯治工作,只有采取聯防聯治措施,建立健全各項保障體系,長期深耕于社區戒毒(康復)工作一線,才能有效遏制毒品危害、徹底杜絕復吸狀況的發生。要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必須從以下幾個基礎性的環節做起:
(一)社區層面的尿檢流程要及時介入
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復吸率居高不下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戒毒理論和實務工作者關注的焦點。據研究資料顯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通常在解除強制隔離戒毒之后的6個月以內為復吸的高發期。因為在這個時間段內,各項工作仍未銜接到位,正處在戒毒管控的“真空期”,復吸的狀況最易發生。由此可見,加強復吸高發期間毒品檢測工作十分重要。為了切實抓好毒品監測工作,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小組成員必須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進行定期尿檢,按照預防復吸流程的基本要求,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必須在當地禁毒社工的陪同下去專業機構進行定期尿檢,第一年為每個月1次,第二年為每2個月一次,社區公安民警則負責不定期抽檢。所以說,只有抓好了尿檢這一環節,才能算得上是一項連續性的鞏固戒斷措施,對于保持其戒毒操守、實現其再社會化會有很大幫助。
(二)禁毒工作的機構和工作機制要全面跟進
落實安置幫教無縫銜接機制是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的一個有效延伸,也是決定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能否成功戒毒的決定因素之一。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安置幫教無縫銜接是指以街(鎮)司法所為依托,整合社區、社團、家庭等各種有限的社會資源,通過當地政府、司法行政部門、非政府組織(禁毒社工總社、社會幫教團體、社會關愛志愿者協會、社區家庭關愛協會等)以及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家屬提前入所幫教,以確保其回歸社會之后各項安置幫教工作措施無縫銜接、環環相扣,從而補齊安防短扳、破解管控難題、實現科學戒治目標。因此,在社區戒毒(康復)的工作中,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小組必須自我加壓,切實協調好禁毒工作專職干部、禁毒社工、志愿者和社區網格員這“四支中堅力量”,著力強化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建擋、工作銜接和管控措施等“三項規范工作”,以保證機構與機制全面跟進,充分展現社區戒毒(康復)試點工作帶來的張力。
(三)各項幫扶救助措施要落實到位
在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關懷救助方面,社區戒毒(康復)部門應當加強統籌與協調,認真做好以下基礎工作:一是構建“四方聯動機制”。即積極構建社保主管、司法行政協管、社工協作、家庭配合的四方協作機制,將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關懷救助措施落到實處。二是落實“五定教育舉措”。即定期舉辦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宣傳教育、定期進行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各種就業技能培訓、定期開展生理體檢和心理咨詢輔導、定期開展家訪隨防活動、定期組織社區公益活動。三是建立“六對一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社區關愛、聯合幫教小組”。即認真組建由社區戒毒民警、司法戒毒民警、禁毒專職干部、社保人員和村(居)委干部、禁毒社工和社區戒毒志愿者、衛生院醫務人員組成的社區關愛、聯合幫教小組,分別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多層面地開展后續照管的各種幫教工作,并根據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實際需要,為他們提供就業政策輔導和就業推薦等項服務,從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免疫力”,最終達到降低復吸率之目的。
社區安置幫教是戒毒康復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項延伸手段,它與戒毒康復人員的管理、教育、幫扶、就業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社區關愛體系。近幾年來,青村司法所聯手鎮政府、社區、家庭和非政府組織,多管齊下地落實后續照管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了社區戒毒(康復)試點工作中的安置幫教持續照管的無縫銜接機制,形成了一個社會化、一體化的良好社區戒毒(康復)工作格局,從而實現了他們回歸社會之后的軟著陸,為他們社區戒毒(康復)鞏固戒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一)注重頂層設計,建立健全較為完善的戒毒康復工作體系
為了完善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的組織架構和工作機制,在近三年的試點工作中,這項工作已得到了有效的落實,初步形成了“一個主體、一個中心、三個平臺、三個工作室和六項工作機制”。其中,“一個主體”就是指以區禁毒辦為主體;“一個中心”就是指以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鞏固戒斷工作為中心;“三個平臺”就是指戒毒人員的宣告簽約平臺、康復指導平臺和就業幫扶平臺;“三個工作室”主要是指心理關愛疏導工作室、家庭關系修復工作室和社區關系修復工作室;“六項工作機制”主要包括分級管控機制、分類教育機制、幫扶救助機制、就業幫扶機制、生理戒治機制和心理康復機制。
(二)借鑒“互聯網+”思維,著力構建信息采集和動態管控系統
1.搭建信息溝通網絡,以確保幫教銜接順暢。近三年以來,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小組成員每年都要到各戒毒場所對臨近解除的強戒人員開展不少于兩次的綜合幫教活動,及時了解戒毒人員在所內的戒治表現情況,并根據其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出所后的幫教策略,切切實實地做好后續照管工作。
2.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為機制創新注入活力。為了破解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難以管控和報到不及時兩大難題,采取“傳統+科技”的手段,建立一個手機信息服務終端,涵蓋基本信息、簽到管控、微信互動、法治宣傳和統計分析等五大功能,解決了制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管控方面的瓶頸性問題。
3.健全社會支持系統,緩解緊張的家庭關系。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與社區簽約之后,社區司法戒毒民警要主動與戒毒(康復)人員的家庭成員進行有效溝通,在介紹安置幫教工作情況的同時,要求他們對其持有關愛和接納的態度,為后續幫教的實施提供認知、觀念和技能等項準備;與此同時,司法戒毒民警要積極引導其管控的對象去主動地尋求解決危機的援助方式,有效防范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出現脫管和失控的現象;除此之外,社區司法戒毒民警要與相關的社會機構共同建立幫扶支持系統,利用網絡信息,進行就業創業扶持,為符合就業幫扶條件、有強烈就業愿望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辦理失業登記、提供職介服務和實施就業援助。
(三)明晰各自的職能與責任,切實有效地落實綜合干預措施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也是每一名戒毒(康復)人員安身立命的生活場所。從調查問卷的情況來看,有85%的戒毒(康復)人員出所后選擇回歸家庭,由此可見,家庭在他們心目中的位置。如果戒毒(康復)人員的家庭不健全、功能不完善,就起不到最起碼的監管作用,這將會對其鞏固戒斷產生不利影響。由于社區戒毒(康復)人員曾給家庭造成過嚴重的摧殘,因而他們也品嘗到了夫妻離異、父子不和、家庭破敗、親情淡漠的苦果,他們與家人的心理隔閡像幽靈一樣,在時刻地困擾著他們的生活、分散了他們的精力、影響到他們的情緒。解決好他們與家人之間存在的問題,對于增強其戒毒意愿、提升其戒治效果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就介紹幾種有效的干預途徑及手法:
1.積極開展以構建“家庭港灣”為主題的親情互動活動。開展這項互動性活動,在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與其家人之間搭建一道溝通的橋梁,從而緩解他們的緊張關系,消除橫亙在他們之間的心理隔閡,讓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親身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最終達到增強戒毒信心和決心的目的。作為基層司法所,要及時把握契機,充分利用節假日聯歡、家庭互動游戲、家庭成員幫教座談和親情規勸會的機會,改善他們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從而幫其走穩鞏固戒斷之路。
2.針對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家屬舉辦“家屬課堂”禁毒宣傳教育活動。對于大多數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家屬來說,他們并不缺乏幫助親人戒毒的熱情,但就是因為他們沒能掌握好科學、理性、有效的解決方法,所以效果才不夠明顯,有時甚至還適得其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禁毒辦和司法所除了加強談話教育、提高看護水平之外,還精心制作《家屬輔導手冊》,每年組織兩次針對性輔導和培訓,幫助家屬了解如何與其進行溝通、如何運用防復吸技巧以及有關后續照管的一些方針政策,從而幫助家屬熟練地掌握各種照管的方法。
3.與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家屬共同簽訂“聯合幫教協議”。為了讓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在出所之后在教育矯治、康復治療項目上與場所相互銜接,禁毒辦、司法所和禁毒社工專門擬定了一份《聯合幫教協議書》,明確各自的權利和義務,并要求保持聯絡渠道的暢通。近三年以來,已與戒毒(康復)人員家屬簽訂聯合幫教協議38份,并對其幫教工作進行必要的指導和幫助,有40%以上的對象家屬能夠與我們保持電話聯系。
(四)構建就業幫扶平臺,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安置幫教保駕護航
從這些年來積累的工作經驗來看,社區戒毒(康復)人員保持戒毒操守最為突出的一個障礙就是他們的就業問題。作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學會一技之長,找到合適的工作,既能增強其生存能力,也能解決其生活上的燃眉之急,更能降低其復吸風險,這是預防和減少其重新違法犯罪的一個有效途徑,也是構建“大戒毒格局”的重要一環。
1.健全幫教網絡,促進資源共享。在強化教育矯治工作方面,青村司法所聯合社區街道、村(居)委、禁毒辦、社保、地段醫院等部門的工作人員,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對轄區內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開展綜合幫教活動。一旦他們遇到了家庭、子女求學、個人生活等方面的困難時,司法所的戒毒民警便能主動聯系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小組的成員,開通快速辦理通道,及時采取救助措施,解決其遇到的實際困難,讓其能直觀地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其幫扶措施主要有以下三種:一是臨時補助。主要是針對那些剛出所不久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以幫助他們暫時渡過眼前這道生活難關。二是特困補助。主要是針對那些有特殊困難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司法所工作人員會協調政府、社保和紅十字會等部門或機構,主動為他們爭取到困難補助金或城鎮低保,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三是落實關愛資助。主要是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解決子女無人照管、幫困、助學等問題。司法所民警主動與當地政府、禁毒辦、社保、鎮婦聯和共青團組織聯系,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用親情進行感化,從而增強他們的戒毒信念,促使他們主動地配合社區戒治。目前,接受青村司法所幫扶的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比例已達到85%。
2.開展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在技能培訓方面,青村鎮禁毒辦、司法所和社保中心等多家單位,結合奉賢區的地理特點,每年聯合舉辦兩次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例如:綠化工、插花員、保潔工、汽車零部件銷售、倉庫保管員和面點師等多種培訓項目,考試通過可獲得上海市社會保障局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據統計,各類技能培訓的獲證率已經達到了80%以上。
3.整合社會資源,增建就業基地。為了積極拓展社會資源,青村司法所聯合轄區內的12家公司成立了就業幫扶點,并結合各家公司的招工需求進行量體裁衣、崗位推薦和就業招聘,從而提升了就業推薦的成功率;另外,還依托“朱師傅就業援助中心”和青村鎮社保中心,為社區戒毒(康復)人員和社區服刑人員開展免費推薦就業服務。由于采取了以上兩種保障性的措施,推薦就業的成功率已經達到了95%。
構建社區戒毒(康復)安置幫教銜接機制是戒毒工作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管控效率、降低復吸概率的一種有效途徑。近三年來,這項機制的構建工作雖已初具規模,但仍待逐步完善,尤其是在法律法規和制度化建設方面需要進一步規范。
(一)要動員社會機構、用工單位及社區民眾積極參與…
盡管我們在構建社區安置幫教銜接機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后續照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制度和措施不夠完善、銜接工作不夠規范,還未受到更多社會企業的重視,有些用工單位甚至還是抱著世俗偏見,導致部分社區戒毒(康復)人員仍然找不到稱心的工作。因此,政府部門應當通過自身的行政優勢、財政支持和組織資源,在幫扶政策的制定、發展資金的投入和社區資源的整合方面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動員更多社會企業和廣大社區民眾的主動參與,將這項工作逐步納入規范化建設的軌道。
(二)要建立健全各相關職能部門間的相互協調機制
在社區戒毒(康復)事務的相互協調方面,由于以往各相關職能部門仍然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因此,他們之間存在著配合不夠順暢、職責不夠清晰等狀況,各項制度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實,對戒毒(康復)工作的效果產生很大的影響。為此,政府部門應當加大關注的力度,通過制度措施的完善和操作平臺的構建,有效整合政府支持下的司法行政、社保中心、禁毒社工、就業中心、民政等相關的職能部門,確保各行政部門各司其政、相互配合和有效銜接。
(三)要積極發揮禁毒社工和幫教志愿者的輔助作用
戒毒工作職能轉型以來,社區戒毒(康復)已經成為了司法行政的重點工作之一。為了充分發揮社區禁毒社工和幫教志愿者的“心橋”作用,司法行政戒毒民警應當主動做好牽頭人,有效地協調禁毒社工和幫教志愿者,使他們成為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的一支有生力量。禁毒社工和幫教志愿者與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關系不同于司法戒毒民警與戒毒人員的管理與被管理、教育與被教育的關系,禁毒社工和幫教志愿者與社區戒毒(康復)人員更多的是一種幫助者與被幫助者的幫教關系,他們之間的交流更加自如,社區戒毒(康復)人員面對社工時也易敞開心扉,這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戒毒人員的戒備心理,對司法戒毒民警的日常管理和幫教工作有著較好的輔助作用。同時,禁毒社工和禁毒志愿者也是開展社區戒毒(康復)人員的安置幫教、無縫銜接工作不可缺少的中間力量。
總而言之,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僅僅依靠某一方的力量,想要打贏禁毒這場人民內部戰爭是很難實現的,必須在政府部門的統一領導之下,協調好社區戒毒(康復)工作組織機構以及社會各方的中堅力量,不斷完善安置幫教無縫銜接、后續照管機制,使這項維護社區一方平安、造福社會平民百姓的社區戒毒(康復)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為打造無毒社區、構建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 張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