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麗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周 華
主動減災 積極防災 全力避災
——麗水市“三網齊下”牢筑地質災害防治“安全網”
□ 麗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周 華
今年以來,麗水市按照全省“除險安居”三年行動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地質災害綜合治理“大搬快治”行動,按照“主動減災、積極防災、全力避災”的工作思路,有力推進隱患排查、巡查監(jiān)測、預警預報、避讓搬遷等各項工作,通過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防護、應急、保障“三張網”,夯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基礎,撐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傘”。目前,全市完成避讓搬遷項目340個,解危群眾6365戶、20492人;交工驗收工程治理項目85人,解危群眾856戶、2934人;完成安置地選址99個,推進安置地建設67個,搬遷安置3460戶、11763人,除險率達275.6%,安居率達138.39%,汛期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起,避免人員傷亡34人。
1.排查+巡查
汛前,對全市納入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的440個隱患點開展“拉網式”排查,并將范圍擴大至所有隱患點,通過排查,全市納入監(jiān)測隱患點691處,威脅人數(shù)38410人,其中Ⅰ類點286個、Ⅱ類點237個、Ⅲ類點168個,涉及147個鄉(xiāng)鎮(zhèn)555個行政村。汛期,出動700組次3500人次深入學校、集鎮(zhèn)、村莊等人口密集區(qū),以及在建工程、交通沿線、重要基礎設施等地質災害易發(fā)區(qū),全方位開展隱患巡查,確保不留死角。對新發(fā)現(xiàn)的隱患點,及時開展調查核實并列入隱患點管理范圍,落實防治責任和防范措施,做到即查即治。
2.群測+機測
健全以村干部和骨干群眾為主體的群測群防員隊伍,提高群策群防員勞務補貼和基層群眾隱患上報獎勵,青田縣對無隱患點巡查員給予每人每年1000 元的補助,對有隱患點巡查員給予每人每年2000 元的補助,對發(fā)現(xiàn)重大地質災害隱患及時上報,核實確認后給予2000元至5000元的獎勵。同時,加強隱患點專業(yè)監(jiān)測設備投入,按照“機人結合、機測為主、群測群防”的要求,引進視頻監(jiān)控、無人機航拍、實時監(jiān)測傳輸?shù)仍O備,提高監(jiān)測的科學化水平。通過無人機航拍,采集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高清影像30個,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隱患點數(shù)據(jù)庫,提高監(jiān)測的及時性和精準度。目前,全市建成重大地質災害專業(yè)監(jiān)測點11處,計劃到年末將建成專業(yè)監(jiān)測點45個。
3.撤離+搬遷
對全市所有地質災害隱患點群眾全部實行汛前撤離,截至5月3日主汛期前夕,通過一系列強有力舉措,全市691個隱患點34810名群眾全面完成汛期撤離,撤離率達100%。按照“以搬為主、應搬必搬”的工作要求,對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區(qū)群眾實施避讓搬遷,截至8月25日,全市完成協(xié)議簽訂6932戶、22100人、房屋騰空6841戶、22012人、房屋拆除6365戶、20492人,避讓搬遷除險率達241.08%。同時,強化搬遷點避險防范工作,通過設立警示標志,對房屋統(tǒng)一上鎖,鑰匙交由村集體管理,有效防止撤離群眾回住,并落實強制組織撤離措施,確保撤離群眾生命安全。
1.科學編制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落實各縣(市、區(qū))及時修訂完善本轄區(qū)和各地質災害點應急預案,明確應急準備、預警信號、轉移路線等,提高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按照“一點一檔”要求,建立涵蓋各隱患點基本情況、應急預案、巡查記錄等內容的基礎檔案,規(guī)范隱患點檔案管理,做到各隱患點情況明、底數(shù)清。修訂完善預案操作手冊,全市組織開展縣級大型、集中應急預案演練4次,涉及群眾1098人,切實提高群眾應急防范能力。
2.有效處置地質災害應急險情
加強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建設,建成縣級(部門)應急搶險隊伍91支、1183人,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社區(qū))應急搶險隊伍1888支、18095人,形成統(tǒng)一高效、上下聯(lián)動、協(xié)調一致、保障有力的搶險救援體系。地質災害應急小分隊人員、車輛和裝備24小時待命,一旦出現(xiàn)緊急情況,及時開展應急處置,今年梅汛期間,全市共出動應急小分隊46組次,復核調查災險情點58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起,避免人員傷亡34人。
3.有力提升地質災害應急能力
加快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建設,全市已建成地質災害應急中心5個,配強專業(yè)技術人員,配備應急防災、救災設備。加強臨時避災安置場所建設,通過新建、改擴建,全市已建成避災安置場所210個,同時,配備生活、醫(yī)療、娛樂相關設備,保障避災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加強與專業(yè)機構合作,通過與省第七地質大隊開展技術服務合作,充分發(fā)揮專業(yè)單位人才、技術和設備優(yōu)勢,強化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技術支撐。
1.一線指揮,組織保障“靠前”
在市級層面,成立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及時制定出臺全市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明確年度防治任務和各部門工作職責。各縣(市、區(qū))建立健全配套領導小組,并相繼出臺防治方案,落實相應工作責任。梅汛期間,市、縣主要領導通過部署會、現(xiàn)場會、視頻會等形式,多次分析會商防汛形勢,研究部署防汛重點,并深入一線,靠前指揮,親自帶隊趕赴地質災害隱患點,督查指導防災工作落實。
2.四級聯(lián)動,責任保障“靠實”
健全完善市、縣、鄉(xiāng)鎮(zhèn)(街道)、村四級防災責任體系,層層簽訂防治工作責任書,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強化鄉(xiāng)鎮(zhèn)(街道)屬地管理職責,通過實施分片包干、重心下沉的“網格化”管理方式,層層壓實工作責任。加強與氣象、水利等部門溝通協(xié)作,加快構建多部門聯(lián)合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體系,提高預警預報信息發(fā)布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今年以來,市、縣兩級共發(fā)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00次,發(fā)送各類預警短信26276余條。
3.強化執(zhí)行,制度保障“靠全”
嚴格執(zhí)行汛期值班制度,要求市、縣(市、區(qū))國土資源部門及相關部門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保證信息通訊聯(lián)絡暢通;嚴格執(zhí)行災情速報制度,一旦出現(xiàn)災情,第一時間趕赴現(xiàn)場開展應急調查,組織人員進行抗災救災,并及時將災情情況報送上級部門。同時,有效落實地質災害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等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相關工作臺賬,做到巡查有記錄,工作有臺賬,切實保障制度執(zhí)行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