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光
(523000 廣東凱略律師事務所 廣東 東莞)
探析生產者利用網絡商品交易平臺“打假”之途徑
陳德光
(523000 廣東凱略律師事務所 廣東 東莞)
網上購物在刺激消費者購買欲望和擴大消費的同時,也滋生眾多違法侵權行為,最常見的是制售假冒偽劣商品。對企業而言,如何維護自身之權益則成為企業經常面臨的問題及急需解決的困擾。本文中,筆者以網絡商品交易平臺之法律責任為切入點,結合現行網絡商品交易平臺之操作模式,探析生產者如何利用網絡商品交易平臺進行“打假”之途徑。
網絡售假;網絡打假;網絡商品交易平臺;侵權
隨著電子商務平臺的飛速發展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問題,其中電子商務平臺中的侵權問題時有發生,最常見的就是“網絡售假”。很多企業無任何官方授權的網上銷售渠道或者有自己的網絡銷售渠道,但在各大電商平臺中卻發現有自己產品在銷售,成為很大的困擾,之前馬可波羅瓷磚董事長黃建平與阿里巴巴平臺所產生的爭議則可見一斑。因此,很多企業為維護自身之權益,紛紛啟動“打假”行動。
《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規定:“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商標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六)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七十五條規定:“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提供倉儲、運輸、郵寄、印制、隱匿、經營場所、網絡商品交易平臺等,屬于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規定的提供便利條件”。
從上面的規定可以看出,商標法對網絡商品交易平臺商標侵權的認定采用過錯原則,以存在故意為前提。網絡商品交易平臺只是提供第三方交易平臺,所有商品信息均由網站用戶在其個人終端上自主上傳,因此網絡平臺并不是侵權行為的主要實施人。除非能夠舉證證明平臺方存在主觀“故意”,否則不能認定其存在商標侵權行為。同時,侵權法規定,在網絡侵權行為中,網絡交易平臺只有在被侵權人通知之后未采取必要措施時才需要對擴大部分的損失承擔連帶責任。因此,主張網絡商品交易平臺承擔責任,是以被侵權人已通知為前提的。
(一)利用網絡交易平臺建立的保護平臺
一般而言,各大網絡交易平臺會建立自身的保護平臺,用于處理針對其平臺上涉嫌侵權等行為。
筆者在此以“淘寶”為例。阿里集團為處理知識產權侵權問題,專門建立了“阿里知識產權保護平臺”。品牌權利方只要在該平臺注冊,提交身份和權屬材料,就可以直接使用投訴系統對阿里集團旗下的“淘寶網”、“天貓”、“阿里巴巴”等多個平臺上的涉嫌侵權商品或信息進行投訴。投訴可以針對具體的商品鏈接,也可以針對店鋪的招牌、店鋪公告等。在處理時間上,投訴平臺相對于傳統發函的方式快捷許多,同時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大批量的侵權鏈接發起投訴。而在侵權方處理方面,相對其他侵權行為,淘寶規則對假冒行為的處罰最重,采用的是計分和計振并行的方式,觸到任一紅線,則侵權方將受到會查封賬戶、關閉店鋪的處罰。
即使現在各大電商已建立起投訴平臺,但往往會存在“盲區”。雖然線上投訴系統處理便捷,但是仍有很多需要完善、改進的地方。第一,目前大多投訴平臺僅能針對商標權、著作權、專利權發起投訴,但對于不正當競爭行為,則沒有相對應的處理通道,只能通過線下發函的形式要求其處理。電商過分注重線上平臺投訴的處理,而對于發函的反映速度相對緩慢,甚至還會反過來要求權利人使用其投訴平臺才可以處理。第二,網絡侵權存在反復情況,維權工作需要長期持續才能取得更好效果。由于電商銷售的成本很低,侵權鏈接被刪除后,侵權方可以很快重新上傳新的商品鏈接。即便分數被扣沒,店鋪被平臺關閉,侵權方可很快再用他人身份證注冊新的店鋪。如果電商不對店鋪設立加強管控,法律不加大處罰力度,則品牌方維權工作就無法從源頭上根除。
(二)未經授權銷售的產品不在“假貨”之范疇
筆者需提醒,企業對“假貨”的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誤區。其所述的冒牌店鋪可能一部分銷售的是假貨,但另一部分銷售的可能是企業生產的真貨,只是未經過其授權擅自在網絡銷售而已,其中不乏是其自己的經銷商或代理商。未經授權銷售商標權利人自己的產品,原則上不屬于商標侵權,也就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假貨”。對于“假貨”網絡商品交易平臺確有責任處理,但未經授權產品則不在其需要處理的假貨范疇。對于未授權問題的處理主要是依靠品牌方對自己銷售渠道的管控。
當然,未經授權銷售產品并不就不能處理。雖然未經授權銷售品牌產品行為本身并不屬于商標侵權,但是如果銷售方存在擅自使用他人商標的其他行為,則仍可以以其不當使用商標權進行投訴。此外,若其網絡銷售行為同時侵犯了品牌方的其他知識產權,如著作權、專利權,則權利人可以著作權或專利權侵權行為而要求行為人承擔責任。而對于假冒的“工廠店、旗艦店、直營店”等,還可以運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主張其存在不正當競爭行為并進行處理。
現時的網絡技術令交易變得越來越方便快捷的同時,亦具備堵塞假貨渠道,特別銷售方是否有授權經營之漏洞。平臺運營商為何沒有強大的動力推動該些工作,筆者認為是因為該推動成本過高,平臺運營商則更多需要基于商業角度進行考慮。
對于企業而言,網絡維權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筆者認為,為更好保障自身之權益,品牌方維權還需線上、線下有效配合方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品牌方的維權工作不能僅限于線上網絡平臺的投訴,還要結合線下打假工作,查詢“假貨”源頭,只有使造假、售假者承擔行政及刑事責任才能對其進行有效打擊。結合筆者之經驗,通過利用線上網絡投訴平臺及線下打假行動互相配合,能夠為生產者、品牌商有效降低網絡非授權店鋪的數量,從而取得良好成效。
然而,筆者認為,要堵塞這些漏洞,更重要的還是需要我國法律適時作些補丁,跟上時代的發展及現行社會之需要,建立起針對網絡交易行為的系統法律規定,并完善相應的監管機制。當然,在我國相關法律作出修改前,建議生產者、品牌商充分利用好現有的規則,積極、長期堅持網絡維權,維護好自身的利益。
[1]左麗敏,馬龍.網絡交易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規制對策探討.中北大學學報,2017(02).
[2]鄭菲非,賈愛玲.法域視角下的網絡交易平臺售假問題及對策研究——以淘寶為例.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13).
[3]楊立新,韓煦.網絡交易平臺提供者的法律地位與民事責任.江漢論壇,2014(05).
陳德光(1974~),男,廣東東莞人,現居住地廣東省東莞市,民族:漢,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民商事法律、行政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