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虎
(100020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 北京)
出資不實股東的認定誤區
——以出資賬戶的不存在為由認定股東出資不實
郭 虎
(100020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 北京)
2014年《公司法》修訂前,注冊資本實行實繳制,對企業實行“入資專戶管理制度”。本文通過對入資專戶制度的發展歷史的全面梳理,為我們清晰的展示該制度的產生、發展的背景和現狀。根據作者的研究,我么可以明確入資專戶為臨時賬戶,在驗資完成后,銀行即會撤銷該賬戶,根據銀行賬戶管理相關辦法,臨時賬戶保管期限僅為10年。若法院以銀行臨時出資賬戶的不存在為由認定股東出資不實,屬于對入資專戶制度的誤解,極易造成事實認定錯誤。
出資不實;追加被執行人;賬戶不存在
筆者最近承辦了一起追加出資不實股東為被執行人的案件,在執行公司債務過程中,法院調取公司相關的工商檔案和銀行檔案,調取的上述檔案顯示上世紀90年代作出的《驗資報告》中股東出資和增資的相關銀行賬戶已經不存在,申請人以此為由認為股東出資不實向法院申請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而事實上在該案中委托人已經充分足額的履行出資義務,不存在出資不實的情況。
經檢索中國裁判文書網相關案例,筆者發現在裁判案例中存在大量的以銀行賬戶不存在為由認定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的案件。經仔細梳理研究銀行賬戶管理相關制度和驗資相關法律法規,筆者認為,在此類案件中,以出資賬戶或增資賬戶不存在為由認定股東出資不實,屬于對“入資專戶”等當時實行制度的誤讀,法院僅以賬戶不存在為由認定出資不實,極易造成事實認定的錯誤。
入資專戶制度是指企業設立和增加注冊資本時,投資人將貨幣資金存入工商部門指定的銀行賬戶,等企業完成驗資手續、開設企業賬戶等程序后,憑工商部門劃轉通知將驗資賬戶的資金轉入企業賬戶的制度。
1.入資專戶管理制度的變革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市場機制尚待健全,信譽制度還不完善的前提下全國各地開始陸續出臺驗資專戶制度。如深圳在1994年1月7日發布深工商〔1994〕78號文,要求“申請入憑市工商局核發的《公司名稱預先核準通知書》向我市銀行申請開設一個臨時驗資帳戶”。北京工商局在1994年11月30日發布京工商發〔1994〕第231號文,要求“本市各企業登記注冊機關應在市工商局和建行北京市分行共同指定的建行營業機構(下稱經辦行,名單見附件)開立一個企業入資專用帳戶,帳戶名稱為“××工商行政管理局企業入資資金專戶”(下稱“專戶”),單位名稱為交存入資資金的單位。
工商局工作人員認為:“利用專戶存繳的手段將許多不符合市場規則要求的企業拒之門外,是工商部門為把好市場準入關不得已采取的制約手段。”[1]
在全國各地陸續開始實施該制度后,中國人民銀行在1996年5月20日頒布《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公司登記注冊入資帳戶管理的通知》(銀發〔1996〕176號),進一步明確驗資專戶制度,該文件規定:“公司登記注冊時,因驗資需要在銀行開立存款帳戶的,應出具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企業名稱預先核準通知書》,并填寫開戶申請書,送交蓋有存款人印章的印鑒卡片,銀行審核無誤后,憑以開立公司登記注冊入資的專用存款帳戶”。
但這種制度是在當時市場不完善的情況下做出的權宜之計,工商部門人員指出專戶制度亦存在如下弊端:①工商局作為登記部門,代行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職責;②企業入資專戶制度存在局限性;③給投資人在登記注冊時帶了了不便;④指定入資專戶的規定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區域經濟的發展[1]。
2013年黨的十八大做出改革工商登記制度的決定,各地開始陸續取消資金入資專戶制度。如2013年9月14日,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發布《關于不在執行注冊資本(金)入資專戶管理制度的函》,北京自2013年9月16日起不再執行“企業注冊資本(金)入資專戶管理制度”。2014年,公司法進行了較大的修訂,公司注冊資本實繳制變成認繳制,在這種制度下,對于非法定的特殊企業,各地工商登記管理部門在設立時不要求提交中介機構的驗資報告。
2.入資專戶驗資的操作流程
2014年《公司法》修訂前,企業注冊資本實行的是注冊資本實繳制,在實繳制度下,企業股東通過貨幣出資或者增資需要將資金存在專用賬戶,是工商部門為把好市場準入關不得已采取的制約手段。經梳理各地工商登記部門入資專戶制度,入資專戶的驗資流程主要如下:
(1)企業在工商局指定的銀行開立一個企業入資專用帳戶;
(2)開設企業的將貨幣出資或者增資存入專用賬戶;
(3)銀行出具“交存入資資金報告單”等憑證;
(4)中介機構根據入資資金報告單等辦理驗資手續,出具驗資報告;
(5)企業設立開設銀行賬戶后,工商局出具《劃轉入資資金通知書》等材料,企業憑此單據將資金從驗資賬戶轉入企業賬戶;
(6)驗資賬戶撤銷。
在驗資專戶制度下,工商局作為登記注冊部門,此舉多少代行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職責[2]。在這種制度下完成的入資、增值實際上實行的是工商局和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的出資和增資事項的是雙重把關的形式。
3.入資專戶的性質
根據《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第十四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七條、第五十二條及《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人民銀行銀發〔1996〕176號等人民銀行頒布的規章、文件的規定,入資、增資需要開設的賬戶屬于臨時存款賬戶,在驗資期間只收不付,驗資完成后,會被銀行撤銷,該賬戶的有效期最長為過2年。
按照《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對銀行結算賬戶管理檔案的保管期限為銀行結算賬戶撤銷后保管10年。
在審理股東出資不實的案件中,《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一條及其他各地法院司法文件的規定,一般按照如下方式進行舉證:由債權人承擔初步的出資不實的舉證責任,達到對出資不實的“合理懷疑程度”,舉證責任發生轉移,由被申請的股東承擔證明出資到位的責任。
通過上文對入資專戶制度的梳理,我們認為在股東出資不實案件的審理當中,若法院僅以“銀行賬戶不存在”為由,即認為屬于債權人的舉證已經達到對出資不實的“合理懷疑程度”甚至直接認定股東出資不實,極易造成案件事實的認定錯誤。
1.賬戶不存在不等于股東沒有出資
根據上文對入資專戶制度的梳理,入資賬戶是一種銀行臨時賬戶,其有一定的有效期,部分地區有效期僅為6個月,最長不超過2年,在使用完成后,銀行會撤銷該賬戶,對于該賬戶的資料和檔案,銀行也僅保管10年時間。所以,法院或者其他人員在超過上述期限去查詢《驗資報告》中的出資、入資賬戶的,查詢不到賬戶信息是正常現象,不能說明股東沒有出資。
2.入資專戶制度下完成之驗資有工商局和中介機構雙重把關,僅以賬戶不存在為由即否定這種把關,是該類案件重大誤區
入資專戶制度是由出資人將入資、增資資金打入工商管理部門專用的賬戶,完成驗資后,憑工商管理部門出具的《劃轉入資資金通知書》等文件將出資資金劃入公司賬戶。所以,在注冊專戶制度的設計下,實際上實行的是工商局和中介機構的雙重把關。“工商作為登記注冊部門,此舉多少代行了會計師事務所的職責”[1]。
在這種制度下,要認定股東出資不實即需要推翻這種雙重把關,推翻中介機構的評估報告。而我國的法律和司法實踐對于推翻中介機構的評估報告持特別謹慎的態度,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會計師事務所在審計業務活動中民事侵權賠償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十二條指出,會計師事務所侵權賠償糾紛未經審判,人民法院不得將會計師事務所追加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2014)執申字第32號指出“深圳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和《合營各方繳付出資額證明細》表載明河北地毯公司已經出資到位。沒有證據證明《驗資報告》系偽造,在沒有相反證據證明的情況下,不能否定深圳中華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的證明效力。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復議監督室法官,我國執行領域的權威專家范向陽法官在其《追加出資不實股東作為被執行人的要件》一文中對評估報告亦指出“評估機構的評估報告已經被生效法律文書所推翻”[2]時,舉證責任才轉移到被申請執行的股東。
綜上,我們認為,法院在審理此類驗資專戶制度下“賬戶不存在”的案件過程中,應當采取更加嚴格的證據審查標準,如查明出資賬戶資料是否已經超過法定保管期限、出具《驗資報告》的會計師事務所存續情況等,必要時委托審計機關對出資進行審計后確定,不能僅憑賬戶不存在為由否定《驗資報告》和工商局的雙重把關而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
[1]王來明.企業入資銀行專戶儲存的分析.《工商行政管理》,2002(19):44-45.
[2]范向陽.追加出資不實股東為被執行人的要件,載范向陽法律評論,2015年10月5日.
郭虎,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投資并購部律師。